本期咒語漫談解說:玄奘所譯的《心經》
本期目錄:
嘉豐出版社:《光明論文選集》
《光明論文選集》 編著:林光明 教授 本論文集共選錄筆者於民國92至95年間發表的六篇佛學論文,其中五篇為梵文與音韻的相關研究,另一篇為玄奘與《心經》的關係之研究。筆者研究中國佛教中的古梵字,是緣於對佛教咒語的熱忱,愈是涉入,愈發覺其重要性。願本論文集的出版,可作為相關研究的參考,也希望藉此吸引更多同好投入,讓研究成果更為豐碩 。
玄奘音譯《心經》探討
摘錄自林光明教授著作:《光明論文選集》
假定《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果真是玄奘所譯,那麼玄奘對同一部經作「意譯」、「音譯」二種形式的翻譯,是很特殊的現象,以下從二方面探討: (一)《心經》的內容性質 《心經》的內容從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談般若性空,屬般若類經典,所以《心經》向來被認為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 (二)《心經》的組織結構 沈九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義〉中指出,《心經》原本非「經」而是「咒」,其理由為該經沒有序分與正宗分 。而方廣錩則指出,吳支謙的譯本稱本經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秦鳩摩羅什的譯本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說明本經原是「咒」而非「經」。玄奘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梵文原文亦可譯作「真言」、「心咒」。 福井文雅教授近年深入研究「本經的俗稱,何以由《多心經》轉變至《心經》的出發點與核心皆為最後的密咒」 。 上面各種說法中,沈先生認為《心經》沒有序分與正宗分之說,若參考藏譯本,會發現經文的開頭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等文句,所以並非所有版本都沒有序分與正宗分,據此而推論是「咒」非「經」,並不適當。歷史上有人說它是「經」,有人說它是「咒」,除了顯密不同及解釋各異以外,可能與各家所根據或使用的版本不同也有相當關係。 筆者觀察《心經》的結構,從「觀自在菩薩」到「即說咒曰」之前,屬於咒語的歸敬文結構。而「即說咒曰」之後,屬於咒語的中心內容。這種結構,有點類似密咒的架構,在〈大悲咒〉、〈尊勝咒〉中皆可見到。因此《心經》的結構具「咒」的特徵。 但是就內容性質分析,咒語的內容,通常是讚頌、祈願或佛菩薩名號;而《心經》從蘊、處、界、十二因緣、四諦等以明空義,是佛法根本教理,般若類經中處處可見。就這方面觀察,它屬「經」的性質。 再從玄奘提出的「五種不翻」來探討音譯本《心經》究竟屬於其中那一條,先將「五種不翻」 說明如下: 1. 秘密故,如陀羅尼。 2. 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3. 此無故,如閻浮樹,中夏實無此木。 4. 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 5.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上面五項中,《心經》的翻音不翻義,似乎不符合任何一項。若認為屬「咒」故音譯,則是第一項「秘密故,如陀羅尼」。而就《心經》的內容屬般若類經典,六百卷《大般若經》是意譯,那麼玄奘何以將《心經》另作「音譯」的方式呢? 筆者推測,因為《心經》篇幅較短,同時內容具足佛法的基本名相,如「蘊」、「處」、「界」、「十二因緣」、「四諦」、「空」、「色」等,因此常常作為學習梵藏經典的入門。玄奘可能為方便當時的佛教徒學習梵語,而另將《心經》音譯。如同現代人學習佛教經典語文——梵文、藏文時,常以《心經》作為入門教材,一則學習佛法基本名相,一則認識文法結構。玄奘當時或許也為此目的而音譯《心經》吧!
結語
由前面的探討可知,相較於一般人受《西遊記》的影響,以為玄奘西行取經途中的保護者是孫悟空,其實《心經》才是保佑玄奘旅途平安的護身寶典。玄奘前往印度取經途中,每遇危難,即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與《心經》,方能化險為夷,順利抵達印度,取回六百餘部佛典。 關於玄奘西行途中所持誦的《心經》,可能是早先於四川向一病人習得的梵文版。這從《慈恩傳》,乃至藏外典籍《入蜀記》、《全唐詩》的資料可以佐證。 由玄奘回國之後,將心經做音譯及意譯兩種型式來看,認為《心經》是「咒」而非「經」的說法,可能並不恰當。筆者推測,音譯版《心經》應該是為了方便學習梵文而翻。 玄奘本《心經》自古以來即廣為流通,方廣錩編纂的《般若心經譯注集成》一書中所收的各種註疏,所註的均是玄奘譯本。書中並指出現存的八十餘種《心經》注疏,除一種所註為羅什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外,其餘均註玄奘本。 歷來流通於西域,乃至日本、韓國及越南也是玄奘本;西方人翻譯《心經》也是根據玄奘本。 玄奘所譯的佛典很多,但後世大多不甚流通,因其譯風忠於梵文,讀起來比較艱澀。但是他所翻譯的《心經》,卻十分廣傳、普遍;古今中外,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知道這部經。《心經》讓玄奘的譯經功德,普施於佛門的每日課誦、例行的法會,乃至於中外學者的研究。做為一個譯經家,所譯之經能如此超越時空的弘傳,實為非常殊勝難得的法緣。 從《心經》護佑玄奘一路西行順利平安,而玄奘回國後所譯的《心經》,是其所譯經典中最為普及流通者,可見《心經》與玄奘,確實有著微妙又密切的關係。 (原文發表於成都2006年9月,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收錄於該會之《論文集》與嘉豐出版社《光明論文選集》)
(全文完)
林光明教授開講!生命電視台「梵漢咒語大講堂」
咒語漫談期許
「咒語漫談」是林光明教授的專欄,固定每月十五號與三十號刊登。本專欄將陸續介紹梵文、藏文、悉曇與蘭札等不同咒語,更希望藉由電子報的發行,來讓更多人認識佛教咒語。
我們期望,藉著電子報「咒語漫談」的廣傳,所有佛教徒將使用共通法本唸誦同一咒語;且讓我們一同努力。
咒語百科全書
咒語相關辭典
各式咒語書籍
咒語CD錄音帶
咒語課程教學
客服專線:(02)2762-5540、傳真電話:(02)2763-2778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69巷2弄36號 「咒語漫談」全部圖文係屬嘉豐出版社,版權所有。 「咒語漫談」歡迎諸位大德傳閱。唯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用途時,請先來函取得授權。 非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任何權益侵犯,絕對依法追究。 Copyright © 2006 Mantra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