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碰到的節慶,每年都會吃的年糕、粽子、月餅……,你可知道,它們到底是怎麼來的?而台灣傳統年節與美食之間,又有哪些錯綜複雜、神秘又有趣的關係?探究民俗諺語的疑問、尋找台語失落的優雅詞彙,學問盡在本書中。
▌肆、潤餅「食合」清明▌
陽曆四月五日
清明時節,民間最主要的習俗是「掃墓」。這個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肩扛鋤頭,上山去「培墓」,因為一般的堆土墳墓經過雨水沖刷,覆蓋於墳墓上的土會流失到地勢較低的地方,人們便用鋤頭掘一些沖刷下來的積土,再回填、覆蓋於墳墓上,所以稱為「培墓」。除了掃墓,在漳州人的習俗中,另一項最特別的習俗就是「包潤餅」、「嚼潤餅」。一般人以為「潤餅」就是春捲,其實市面販售的春捲,就其所包的材料而論,和正宗的台式「潤餅」是不一樣的。
肆之一 肩扛鋤頭掃墓去
清明時節,民間最主要的習俗是「掃墓」。
掃墓的台語發音【ㄙㄠˋ ㄅ〝 ㄥ–】,但是在台語另有一詞【ㄅㄨㄝˇ ㄅ〝 ㄥ–】,正字為「陪墓」或「培墓」。
之所以稱為「陪墓」或「培墓」,是因為以往一般的堆土墳墓經過雨水沖刷,覆於墳墓上之表土會流失到地勢較低處,到了清明節,人們便用鋤頭掘一些沖刷下來的積土,再回填、覆蓋於墳墓上,此種將土「陪填」或「培填」於墳墓上面的動作,台語稱為「陪墓」或「培墓」;所以在清明時節,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肩扛鋤頭,上山去「陪墓」或「培墓」。
這樣的說法,出處見於《楊子方言》:「晉楚之間,冢或謂之培。」「晉楚之間」就是指河洛地區,亦即現今山西和湖北中間的河南;「冢」就是墳墓;「謂之培」也就是稱為「培」。「冢」見說文解字:「高墳也。」北宋學者「徐鉉」注:「地高起若有所包也。」
肆之二 手捧潤餅大快朵頤
一、台式潤餅並不是春捲
清明,在漳州人的習俗中,除了要掃墓,另外一項最特別的習俗就是「包潤餅」、「嚼潤餅」。包好的「潤餅捲」台語稱為「潤餅食合」。
一般人以為「潤餅」就是春捲,其實市面販售或餐廳上菜的春捲,就其中所包的材料而論,根本不能和正宗的台式「潤餅食合」相比。一般的春捲,最陽春的是春捲皮內包高麗菜和豆芽菜而已,好一點的加一些酸菜和肉臊,頂多再加一些紅蘿蔔,與台式「潤餅食合」的講究,相去甚遠。
二、令人垂涎的台式「潤餅食合」
玆將正宗台式「潤餅食合」的製作過程詳述如下,保證諸位讀者看完之後流口水。
「潤餅食合」的準備材料為「潤餅皮」及各種「菜餚」(台語稱為「菜料」)。「潤餅皮」是用「麵粉糊」作成,在傳統市場還可以看到現場製作。
師傅先用水將麵粉攪拌成麵粉糊,然後用一隻手(左手或右手皆可)沾滿麵粉糊,塗在已經燙熱的平面鐵板上。
師傅塗麵粉糊的時候,就得注意麵粉糊是否成正圓形的餅皮以及餅皮的厚度,接著約在七分熟時(必須帶有一定的溼潤度,如果全熟了就變成煎餅皮),用另一隻手迅速將餅皮夾起;因為餅皮帶有溼潤度,所以稱為「潤餅皮」。
做「潤餅皮」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對於火候和溼潤度的控制,完全仰賴師傅的功夫和經驗,的確不簡單,所以一般家庭主婦都買現成的「潤餅皮」。
「潤餅食合」的各式菜餚必須在包裹之前先準備好。
以往最麻煩的就是磨花生粉,台語稱為「研塗豆麩」。
筆者小時候曾當家母的助手,家母倒了一些乾的花生米在一張白紙上,然後拿了一支空的「酒瓶」(台語稱為「酒矸」)橫放在花生米堆上,叫我開始研磨。等到花生米磨成細粉狀時,向家母回報,家母就拿了一些「細砂糖」(台語稱為「幼砂糖」)倒在上面,叫我先攪拌再混著磨一磨。磨好之後,將紙上的「塗豆麩」倒在盤子上,才算大功告成。
當今可以買得到已經磨好的花生粉;喜歡吃甜一點的,就加些細砂糖和花生粉攪拌。
另外兩項乾的菜餚是「豆干絲」(台語稱為「豆簽」)或「豆腐皮」切絲。如果講究口感細緻的,則比較費工夫(台語稱為「厚工夫」),可用「蛋皮絲」(煎成圓形的蛋皮切成絲條狀,台語稱為「卵皮簽」)。
其餘熱炒的菜餚,包括豆芽菜、高麗菜(或是山東大白菜)、細管芹菜、酸菜、切絲的白蘿蔔及紅蘿蔔。因為炒菜時需加油水,所以炒好的菜餚得將油水瀝乾,再放到盤子,否則帶油水的菜餚包在「潤餅皮」內,很容易讓餅皮溼透而弄破。
喜歡吃「香菜」的人,可以將新鮮的生「香菜」(台語稱為「芫荽」)清洗「乾淨」(台語稱為「清氣」)後放在盤子。以上所準備的菜餚稱為素食的「潤餅料」。
至於葷食,可以熱炒瘦肉絲或是煎香腸再切成薄片。
最後一項就是準備「海山醬」(類似「甜麵醬」)和切一段「青蔥莖」(台語稱為「蔥也枝」,長約十公分)。
至於包「潤餅食合」的順序可是有學問的,基本原則是先放「乾料」(台語稱為「凋料」)再放帶有油水的菜餚。
文章摘自序曲文化《講台語過好節—台灣古早節慶與傳統美食》•王華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