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每日郵報》的這篇報導其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 報導中的研究並沒有發表論文。這使得我們僅僅能通過這篇報導來瞭解研究做了些什麼、結論是什麼,可能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科學界同仁的審核,結論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 因此有理由對實驗的嚴謹性和可信性保持懷疑。
其次,根據現有的資訊,這項研究可能存在偏差。高糖分或高鹽分的環境確實不適合微生物生長,但人們撿起掉落的食物之後都會立刻吃掉,通常不會給細菌足夠的時間去「繁殖」,因此是否適宜細菌「繁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掉落的那一刻食物會「沾上」並緊接著被人吃下去多少細菌。而這一點和掉落地點的清潔程度有很大關係。
《每日郵報》在文章最後提及,「三秒規則」只在家中適用,並不建議在公共場所也同等對待。這其實是在強調掉落地點清潔程度的重要性。但是病菌的存在與否是沒有辦法用肉眼判斷的,即便是在比較乾淨的家裡也可能存在風險。而在這篇文章傳播的時候,這個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完全忽視了,被強調的只是「三秒」、「高糖高鹽食物」。
其實早在2006年初,克萊姆森大學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道森教授(P. Dawson)就針對「五秒規則」做過一系列實驗,並把實驗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應用生物學雜誌》上。
道森和同事們先讓含沙門氏菌的培養液均勻覆蓋在瓷磚上, 並在室溫條件下培養,以觀察細菌數量隨著培養時間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細菌們非常頑強。在乾燥環境下,24小時以後瓷磚每平方公分的細菌數量可以達到上千個,672小時即28天以後, 每平方公分瓷磚上仍有幾十到幾百個細菌不等,而這個數量的細菌已足夠從瓷磚表面轉移到食物上。
接著,他們用香腸片分別與表面培養了一段時間沙門氏菌的木頭、瓷磚和地毯接觸5秒、30秒或60秒,並用麵包片和培養著沙門氏菌的瓷磚重複了同樣的實驗,以觀察不同的食物類型、不同的地板類型、不同的細菌培養時間以及不同的接觸時間分別對細菌轉移量有何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