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說根據宋朝真假公主柔福帝姬的歷史疑案展開想像,以北宋靖康年間二帝被擄至金為背景,描述了一個亡國公主的一生,借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這樣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關照國難家仇對女性身心的摧殘和撕裂,以細膩的筆觸譜寫了湮沒在破碎山河間的一闋悲歌,頗能引人深思。
他暗自詫異,心想不知如此美麗女孩服侍的會是哪位主子,誰又會忍心以她為奴。
他下馬,走去把毽子遞還給她。
她接過,睜大眼睛肆無忌憚地盯著他看。
倒是她的同伴先反應過來,想是此前見過他的,朝他一福:「九大王。」
於是小女孩便十分開心地笑了,說:「原來你是九……大王呀!」
她的聲音也清亮悅耳。他頷首,不覺對她溫和地笑。
她又揚起毽子,建議道:「大王與我們一起踢吧。」
她的同伴一驚,輕輕地拉了拉她的袖子,示意不可。但她卻毫不明白,轉頭問她:「你拉我衣袖做什麼?」
那稍大的女孩便只好尷尬地低頭不語。
她又再問:「大王踢麼?」
趙構又是一笑,道:「好。」
他雖很少玩這種女孩們的遊戲,但跟他父皇一樣精於蹴鞠,所以此刻再玩毽子卻也不在話下。老老實實地踢了幾下覺得沒什麼意思,便把蹴鞠中的技巧用了進來,不時以背或以胸相接,甚至頂額口鼻皆可代足,正踢反踢得心應手,而毽子始終繞於身上而不墜。
那小女孩看得興致勃勃,不斷鼓掌叫好。她身旁的女孩則靜靜地看著,唇邊也有隱約的微笑。
獨自踢了一會兒,他招手讓她們一起來踢,她愉快地答應。他細心地把毽子踢到她易於接的地方,她穩穩地接了一個,立即格格笑出聲來。
如此三人又踢了一陣,直到宮中的內侍省押班遠遠經過時看見了趙構,朝這邊走來要向他請安,兩個女孩才猛然驚覺,收起毽子匆匆告辭離去。
那小女孩雖被同伴拉著走得甚急,卻還頻頻回首看趙構。他也目送著她,目光相接時彼此都會對對方微笑。
待她們走遠了趙構才想起,剛才一直沒問她們是何處的宮女,連名字也不知道。轉念一想,卻又覺這個念頭很無聊,知道了又怎樣?不過是偶然相逢的一場玩伴罷了,又何必一定要知道她是誰。
此後幾天,趙構頻頻入艮嶽,有時是去與趙桓商討國事,有時是探望遊幸其間的父皇與母親,但每次見他們之後並不像往常那樣馬上回王府,而是下意識地策馬或漫步於鳳池畔,有意無意地長久徘徊於櫻花林下。
只是櫻花依舊,人面難覓。如此反覆數日,他察覺到心底的期待,卻有些厭惡自己的異樣情緒一向認為自己跟父皇和大多數兄弟不同,不是個喜愛尋花問柳、輕易動情的人,何況,那只是個稚嫩的小小女孩。
無奈一天、兩天、三天……再未見到她,他已無法控制浮上心頭的那一點點惆悵。
〉〉〉櫻花樹下的初吻,淺嚐在心底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