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紅脣大舌」是台灣最暢銷的搖滾符碼,不論是T恤、棒球帽、手提包……,你的收藏裡或許就有一件;但他們的經典名盤卻在本地唱片行能見度最低,即便有,也往往是店家心頭最痛的萬年滯銷貨。做為搖滾史上形象最鮮明、最成功、最長壽、最賺錢的樂團,成軍邁入第五十年的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究竟有何魅力,值得不熟悉他們的年輕樂迷好好補課?
一切的起源,要從六○年代初的英國談起。二次大戰的嬰兒潮在此刻邁入青春期,與上一輩不同,戰爭的苦難並未在他們身上留下太深的印記,逐漸復原的經濟,也促使這個世代要求更多的自主權。落實到音樂選擇,美國做為搖滾樂的誕生地,其輸入的唱片自然成為年輕族群區隔自己與父母品味的標竿。藍調(Blues)與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也逐漸取代敲打族(Beats)所推崇、較早輸入的爵士樂(Jazz)。這些發自美國黑人的種族音樂,究竟如何吸引大西洋彼岸的年輕小夥子?或許要探究藍調音樂裡與歐洲文化大異其趣的異質性:源於美國黑奴底層的痛苦生活,藍調音樂反映出原始的、肉體的、不可馴服的情感。這層神祕的面紗,吸引了一批積極收藏、分享稀有唱片的樂迷,滾石成軍的故事也就從此展開。
藍調血統結合煽動性舞台魅力
1960年,Mick Jagger (主唱)與Keith Richards(節奏吉他)在地鐵月台相遇,Richards身上攜帶的藍調唱片,讓兩位自小學後就沒再碰面的舊識打開話匣子,進而決定組團。但滾石的團名,則是來自他們在俱樂部結識的另一位團員Brian Jones(主奏吉他)。取自芝加哥藍調大老Muddy Waters的曲名,樂團的初代陣容直到1962年Bill Wyman(貝斯)與Charlie Watts(鼓)加入才確認完整,但真正定義滾石的,還是Jones、Jagger與Richards 三人。
決定組團投入音樂後,Jagger從英國名校、倫敦政經學院(LSE)輟學的舉動,外人看來無疑是自毀前程,要說他預見了滾石未來的成功,倒不如說他對事業有著獨到看法與十足自信。Jagger非常清楚觀眾的渴望:音樂作為世代對抗的表態工具,最堅實的兩根支柱便是性與衝動(暴力),而這全都投射在對表演者的絕對崇拜。不論舞台表情、肢體動作,以及對音樂的創作發想,Jagger都極盡可能地煽動這股情緒 。
出身藝術學院的Richards,與Jagger恰成強烈對比。做為節奏吉他手,他並不誇示卓絕的英雄色彩,反倒師法芝加哥藍調大師Muddy Waters與Jimmy Reed,細心經營與主奏吉他的搭配,讓滾石的音樂炮製出烈酒般的強勁基調。這位徹頭徹尾的藍調信徒,是將「黑人的藍調」轉化為「滾石的藍調」的重要推手。
Jones則是最受爭議的團員,他是藍調狂熱者,也是麻煩製造機。滾石出道時以蓄長髮與不穿制服的乖張形象受外界多所批評,但最能享受這種「待遇」,當屬頭髮最長、衣服最華麗,也是團內明星人物的Jones。滾石最初能在眾多倫敦藍調樂團中異軍突起,不得不歸功於Jones對音樂的極佳品味,樂器全才的貢獻,與積極投入錄音室實驗,讓還沒有跳脫翻唱團的滾石,能保有起碼的自我風格。但多才多藝背後反映出的,卻是過於浪漫的自戀個性,也替未來埋下悲劇的種子。
節奏組的Wyman與Watts,也有著迥然不同的個性。Wyman年紀最長,加入滾石前已在音樂圈打滾數年,編曲能力使他在團內據有一席之地,但性好漁色的程度,足堪在搖滾壞男孩的史冊留名。出身廣告設計的Watts,是死忠爵士樂迷,他對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忠誠,負面新聞鮮少上身,是團內的唯一異數。加上個性沉穩、嚴守工作紀律,使他自始至終都是團員們最尊敬的老大哥。
創作才能嶄露頭角
滾石早期雖以翻唱曲起家,但在經紀人Andrew Oldham的操作下,滾石被塑造成大眾印象裡的「壞男孩」、「英國最醜的樂團」,媒體甚至出現「你敢讓妹妹與滾石們約會嗎?」的辛辣標題。Oldham並刻意將滾石對比於形象清新有禮的披頭四(The Beatles)。事實上,滾石與披頭私下一直維持著友好關係。Oldham從披頭身上學到的另一課,則是「創作」對樂團的重要性,他選擇Jagger與Richards做為樂團的「閃亮雙胞胎 (Glimmer Twins)」,企圖與披頭的「驚奇四人組 (Fab Four)」抗衡。兩人在滿滿的巡迴行程之外,就是被迫關在飯店房間裡寫歌。經過幾首單曲牛刀小試,終於在1965年推出石破天驚的〈(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這首以Richards著名的riff(反覆樂句)為基礎,描寫青年抗拒社會體制的雜陳情緒,不只讓這對拍檔的功力首獲肯定,也讓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市場—美國,對他們真正敞開歡迎的雙臂。
1966年起,搖滾樂市場對「專輯」的要求標準漸高,迫使滾石接連推出《Aftermath》與《Between the Buttons》兩張以創作為主的大碟因應。但1967年的一場意外,使大眾對他們的注意力又從音樂移轉到形象上......
※ 完整滾石50週年專題 請見Gigs 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