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父子提琴店,擁有 180 年的歷史技術,源自芝加哥,2006 年在台灣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設店於國家音樂廳 B1,提供專業古琴、新琴販售,升級,維修,以及最完善售後服務。日前投資演奏家黃濱,推出其首張專輯《黃濱:聖誕故事》。
因「樂器行出資,替演奏家出唱片」非常少見,故進行此次專訪,分享背後的營運模式及古典音樂市場的現況。上篇將著重於:樂器行是如何決定投資演奏家出唱片;下篇則著重於:現今古典音樂市場,與演奏家的培養。
11. 是否有計劃的培育台灣本土的音樂家?
培育音樂家這件事,可能是因為市場成熟度的不足,背後的困難其實不少。但對於有需要的學生,在貝克父子的能力範圍內,我們都會盡量幫忙,如出國比賽的負擔等。
12. 可否再多分享是怎樣的困難?
好比之前提過的《絕美狂愛》音樂會,我們本來是想做一個以 Janet 為主的音樂會,但在申請國家音樂廳就遇到很大的問題。
國家音樂廳的申請制度很死板,像蔡琴申請了多年都還沒有過。你說蔡琴可不可以代表台灣的音樂?我想其實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可以,但國家音樂廳不這麼想,他們還是要看很多經歷、實質的抬頭、學歷等。
後來《絕美狂愛》就找了 4 個台灣的小提琴首席和美國歌唱家瑪瑞來共演,就過了。我們其實是想做讓一般大眾都能接觸的音樂會,但遇到這種事情就很挫折。你知道你做的東西是好的,但可能單位不這麼認為;而他們的不改變,又可能造成古典音樂市場不斷在縮小。我們帶 Janet 上台之後,過了半年 NSO 也請她上台,要知道沒有票房說什麼都沒用。
Janet 本身拉得很好,但她可能缺乏一些正式學歷和交響樂團經歷,但你真的能說她不好嗎?有一次黃濱來台作大師班,Janet 是第一位報名,事後我們和黃老師表示委屈請她指導藝人業餘者,黃老師回答說 Janet 的技巧好過許多台灣科班學生,並順便表示對台灣有些科班學生的不已為然。

而後來申請過後,在排序檔期也有問題。國家音樂廳的背後其實有個評審團,他們會替你的節目打分數,做排名,排名前面的,就能在比較前面挑檔期。但真正的標準是什麼?卻從來都不公布;評審是誰?也從來沒有名單。很多時候你真的會想質疑他們的專業,又或者背後是否有更多特權或利害原因?
13. 關於國家音樂廳,還有更多的問題或盲點嗎?
有,在台灣奇怪的狀況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從西方來的什麼都好,另一種是要求極端的本土。
有時從國外請來的團體,其實也不怎麼入流。明明他們的表演在國外不值得那個價位,卻好像只因為他們是從西方來的,就可以漫天要價、又或者是經紀公司和車商會用過多的炒作,去毀了演奏會的本質;再來,國家音樂廳甚至很歡迎一些歐洲用傳統做藉口,來行使性別和種族歧視的樂團,一定要求純白人或者純男性。這些都是很糟糕的。
再來說到極端本土。國家音樂廳曾經拒絕獅子王音樂劇的演出,原因是:獅子王只是盪鞦韆,只是純粹的商演,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但回頭看本土的表演,你會說獅子王真的沒有藝術價值嗎?
14. 就您的觀察而言,近年台灣古典音樂的市場情況如何?
從提琴市場來看,是有上升的,像越來越多的國小會來租借琴,可能是跟政府的政策或者補助有關係。
但從聽古典音樂的角度來看,樂迷群眾是變小了。在這裡看國家音樂廳的情況,很多教授演奏會、發表會,其實都要用很多綁票,推票去做,但大多還是賣得不太好。我們想,古典音樂真的是到了要改變的時候,不是指形式上,而是方式上的。這也是我們會努力作這張專輯的因素之一。

15. 能否介紹古典音樂的錄音作品情況?
很多演奏家、音樂家其實是不喜歡而且不擅長錄音的,因為他們很怕自己的風格會被那張 CD 給定義住,很怕變成一個刻板印象。
也因為古典音樂錄音,不像流行音樂歌手那樣,可以有很多修改或者段落配唱,那是需要一氣呵成的;而錄音也不能一直等你,有時間體力預算的考量和限制,頂多讓音樂家錄個 10 次,但卻不一定能做出他們心中最棒的版本。所以很多音樂家並不喜歡錄音,因為壓力是非常大的。
錄 CD 真的要有足夠的自信心才行,像黃濱老師就到了成熟的時候。
16. 是否能推薦讓一般朋友入門,愛上古典音樂的曲子?
曲目的話,推廌西貝流士 (Sibelius) 的協奏曲、柴可夫思基的 D 大調協奏曲,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西貝流士《 d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的話推薦巴哈無伴奏,因為聽巴哈的人都很挑剔,有太多派別、弓法與詮釋的不同,樂迷會很在乎每個小細節。所以能錄製這些作品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音樂家。
巴哈《第五號 c 小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另外我們《愛的一天》《和平祈願》雙 CD 專輯裡的曲子,雖是流行曲,也有融入古典的片段驚喜。

由貝克父子提琴所推出的演奏家專輯:《黃濱:聖誕故事》
目前可於博客來,誠品書店,全省各大唱片行,丹迪咖啡,購買。
受訪者:貝克父子提琴-許愉苹
(圖片來源:貝克父子粉絲頁 & 傑米鹿 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