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第三個星期天,我的初馬。
4:50起床時天色仍昏暗,外頭的世界尚未甦醒,對於我的「大事」毫不在意。跑了五、六年,生平第一場比賽是ING台北國際馬拉松的9K,之後在台灣各地參加過好幾次半馬,幾乎都可在2小時內完成,算算也該是挑戰全馬的時候了。當初報名前曾心存懷疑,畢竟跑步不是算數學,全馬不等於兩個半馬啊!
但這兩個月也不是白練的:每週三到四次,每次以10~11km/h的速度跑至少一小時,包含一次間歇跑,外加一次重訓;週末選一天進行LSD,每次持續20~30K。公司的跑步機是個好伙伴,可計算速度與距離,但總是對著牆跑,實在太無聊了!沿著河濱自行車道練習倒是不錯。
賽前一週刻意減少了訓練量,清早覺得雙腿特別輕盈。今日完美計畫:按照平常練習時的速度,以10-11km/h的配速在4.5小時內完成。雖然長期目標是能跑進4小時內,但「第一次」不想對自己太嚴苛。將陪伴我好幾週的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5跑鞋收進背包前,還特別默唸了一句:「今天也請多多幫忙。」
6:10到達台北市政府前廣場,似乎此刻台北地區醒著的人大半都在這裡了。起跑線前早已擠滿了人。「難道跑馬也得半夜就來佔位子?」心想反正也擠不到前頭,便自顧著換裝、拉筋暖身。把計時晶片穿過鞋帶綁好、號碼布別好,上頭的四位數字以及下方的「全程馬拉松42.195km」就是我今日的身份——我,是一名全馬跑者。6:40集合,市長致詞、大會安排暖身操,四周鬧哄哄的與我無關,只聽見心中一個個問號湧出:能在4.5小時內完成嗎?撐得過撞牆期嗎?鞋子的狀況如何?晶片有沒有綁好?若沒有感應到成績怎麼辦?
7點整國內菁英和國外「獎金獵人」(很黑、竹竿身材、肺大的像氧氣筒的「肯亞幫」選手)率先起跑。7:03大會正式鳴槍,25,000名全馬、半馬跑者像衝破堤防的洪水,我也感染了那股急迫性,腎上腺素「咻」地注入全身,想催油門向前卻哪也去不了,「這可不是我憧憬許久的初馬該有的樣子啊!」不得已停下來無奈地被人群推著走,花了8分鐘才通過起跑拱門的感應踏墊,腳上晶片傳來「嗶嗶」聲,「終於開始了!」
起跑前提醒:
伸展與控制
跑前一定要讓關節、肌肉活動10~15分鐘,以伸展為主,不要因熱身流汗過多而浪費體力。要控制興奮感,不可隨著人群狂奔;若怕人多擁擠影響配速而想在起跑時加速搶佔有利位置,則平常練習時就需先做「衝快、平跑」的反覆練習,讓肌肉適應,不能在起跑當下才一時興起地加速。
心理建設
心理感染力很大,真正比賽是靠心理素質決定。你不一定能以最好的身心狀態參賽,但必須體認到,經過一年訓練,當天的突發狀況並不會影響到生理的展現,只會影響到心理。消極思想帶來恐懼,產生負面結果;若能轉換想法、產生正面積極的態度,才能克服恐懼、導致積極的結果。
(0K-30K)
沿著仁愛路前進,六線道滿滿都是人,很壯觀卻也很麻煩,幾乎沒有配速可言,面對層層人牆只能專心左閃右躲。富邦馬既然以「全民運動」為訴求,攜家帶眷志在參加的跑者自然少不了,沿路有許多啦啦隊,費盡心思扮裝、舉牌、喊口號。 如嘉年華會般的擁擠喧囂,映照著跑步這項孤獨而又私人的運動,「一場跑步的嘉年華?」怎麼想都不太對勁。對於一個認真訓練又在意成績的跑者而言,我寧願有良好的起跑秩序和寬敞的賽道,能「好好跑步」就夠了。
右轉進入中山南、北路不久,來到第一個5K的水站,提供水和運動飲料,也有餅乾、香蕉等補給品,之後每2.5K海綿站與水站間隔設立。撇開人潮不說,一路從仁愛路到中山北路圓山一帶的美術館、台北故事館,是富邦馬最美的路段,沿途綠蔭盎然。以往騎車、坐車經過僅能匆匆一瞥,但身為跑者,一步步踩著路面的同時,也將建築、商店、路樹隨著步伐印刻在腦海。「能在市區跑步真是太爽了!」由於交通管制,行經台北市精華路段有種「跑者為大」的自豪感。
一過美術館(7.5K),半馬、全馬分流,21K的跑者上橋往忠烈祠、大直方向,42K的則由平面穿過水門轉往大佳河濱公園自行車道,之後的二十幾公里便沿著基隆河畔來回繞。雖然河岸空氣好但路面較窄,景色也稍嫌單調,少了街景便少了「城市路跑」的賣點。從左岸跨過麥帥一橋越堤道折返回右岸,來到20K後,沿途加油的民眾越來越少,不得不承認有點想念熱鬧。通過百齡橋越堤道,又回到河左岸,此時已接近30K,看了看GPS錶,跑了3小時左右,速度也能維持在10~11km/h,「太好了!一切正如預期!這樣應該可以達成目標吧!」
我正得意著,開始重複大佳河濱公園路段,此時突然一陣強烈逆風(河濱空曠的關係),讓原本已經有點疲累的雙腿更佳舉步維艱,時速也降到8~9 km/h,「奇怪,明明已經出力了怎麼還這麼慢?」
半程提醒:
分段計畫性休息
讓休息變成計畫的一部份,不要撐到撞牆期時才停下來休息。可設定每10K或半程為目標,停下來喝水、伸展,讓肌體和心理放鬆。雖然耗費1分鐘時間,但因為這樣後面可以節省3分鐘。先設定階段性目標,完成後就給自己鼓勵一下,並不是跑完全程才叫做完成。無須過度擔憂遙遠的目標,不要去想還有12K,而要想已經跑了30K。
【本文摘選自《SOUL》運動誌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