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收錄紐約時報每周文章,集結國際新聞、亞洲觀點必讀的【紐時周報】電子報,全中文閱讀,吸收新知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1/08 第5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人籟官方網站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人籟》109期專輯引言
本月專輯 城非城,村非村
專輯選文 掀一半的黑布─ 談不動產交易的實價登錄
哲學的初心
 
 
《人籟》109期專輯引言
人籟編輯部
成都,中國內陸地區的重要門戶,川西平原上的天府之國。放眼當代中國,如果說北京、上海、廣州三大都會區是國際上與人爭強鬥勝的剛硬「面子」;那麼成都,應該稱得上家門裡慢步穩行的細緻「裡子」。

別稱為「蓉」的成都,城如其名,有著秀麗的柔性形象。有別於中國一線城市普遍給人嘈雜、急促、灰濛濛的刻板感受,它是極少數能以文化多元、生態友善、環境宜居做為自我標榜的大型城市。然而,或許是因為這些印象太過鮮明,世人往往忽略了成都同時也有剛性的一面,那是追逐成長數字的經濟野心與競爭力。

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成都的經濟表現比起它的其他風采非只不遑多讓,也逐漸受到國際矚目。2010年,美國城市評論家科特金(Joel Kotkin)在《富比士》雜誌(Forbes)欽點成都將是未來十年全球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2012年,在北京、上海、重慶等直轄市之外,成都是全中國GDP第三高的城市,幾乎要與珠三角的廣州、深圳平起平坐;2013年,成都獲選為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舉辦一年一度全球論壇的地點,一時富豪雲集、全球注目,儼然成為「中國的新未來」。

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考驗,中國政府近來提出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更大範圍的「工業化」,期許「兩化互動」能創造內需市場,以避免不久在薪資優勢消失後,將因產業大舉外移而面臨經濟停滯、甚至崩潰的危機。然而,更大規模的城市化,帶來的也可能是更恐怖的經濟泡沫與生態危機;如果說中國前一波城市化的主要特徵是「投機」與「無序」,那麼這一波城鎮化必定得走得「穩定」且「平衡」,才可能讓這個國家安然度過經濟轉型的考驗。

因此,成都的角色或許更為重要了。做為中西部城市的領頭羊,成都過去在處理城鄉發展的課題上一直被認為是靈活而有手腕,但它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真的達成善治、有遠見的「城鄉一體化」嗎?恐怕不無疑問。在下一個十年間,成都若能走得好、走得遠,不只能起到示範性的作用,也才能帶動區域內其他三、四線城市獲得城鎮化發展的正面效益。

繼上個月帶領讀者深入上海探討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這個月我們要再帶您走進四川,透過在成都以及其他縣鄉的現場觀察,與您一同思索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路。

TOP

 
 
城非城,村非村
潘韋岑
撰文∣潘韋岑 攝影∣Kyle Talor

初次造訪喜村(化名)是在2011年的春天,成都市區就有公車直達喜村,車程也不久,約莫一個小時。往喜村的路途,不似我之前去過的中國農村那般顛簸、塵土飛揚;公車行駛在筆直平坦的馬路上,看得出路很新,沿途都是嶄新的樓房、相當都會品味的餐廳以及象徵現代化的商業大樓。下了車,放眼望去,盡是一棟又一棟的樓房,我找不到村子曾經存在的痕跡,轉頭問同行的中國友人:「原來村子的範圍是從哪到哪呢?」友人也回答不出來。在轉型為社區、高樓進駐後,這個村子早已失去邊界。

農民消失,組織卻不變

嚴格說來,喜村已經不是村子了。約莫於七年前,在成都政府的主導下,喜村從農村整併入城市,成為城市社區。做為中央批准的「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政府宣稱要取消五城區內的城鄉不平等;五城區為錦江區、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和成華區,在這個範圍內將不再有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差別,所有居民一律成為「新市民」。但這背後的事實是:由成都市政府主導的全面城市化,第一步便是將五城區內所有的農村改制成社區,農民變成市民,農村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再進行開發招標,一步一步向外擴張。根據2012年的統計,五城區內已經沒有農民了,他們消失在統計數字裡,「融入」城市,成為市民了。

喜村位於城鄉結合部,所謂城市和農村交界的位置。農村改制的社區自然不同於其他城市社區,被稱為「涉農社區」。在這些涉農社區裡,原本的農村政治組織換了名字仍然持續運作,村委會改成居委會,村民小組也沒有解散,只是改稱為居民小組;幹部們仍負責原村民的大小事務,但也要管理行政區內新遷入的居民。農村的集體經濟仍存在,這也是原有政治組織沒有解體的主要原因。喜村的改制過程是成都市的成功樣板,不同於早期沿海地區的城中村,這種「由政府主導先行的農村城市化」,是近年中國後進發展區域獨有的城市化模式。

樓起了,人遠了

友人介紹我認識了鍾姊,她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喜村人,在成都待的這幾個月,鍾姊領我瞭解喜村並為我勾勒村子過去的模樣。鍾姊的年紀不到三十,在居委會工作,早已結婚生子,村子改制拆遷時,她正在外地讀大學,是村裡少數的大學生,等到她畢業回家,一切已經全變了樣。

我問她喜村原來是什麼樣,她說這裡本來是很一般的農村,村子裡有田,也有些工廠,村民大多會在院子裡加蓋小間(雅房)租給外地來的民工,貼補家用;雖然有外來者,但基本上還是個熟人社會。村民平時就種種田,也會去工廠打打零工,大家都住在大院裡,天氣好就在院子裡吃飯,她特別懷念以前的晚餐時間,左鄰右舍互相吆喝聊天,生活好不熱鬧。那一年,政府的公文下來,宣布喜村要改制為城市社區,政府把地徵了,蓋樓房給大家住,到時候一戶可以分個幾套房(公寓),大家都可以住樓房,照樣可以收點租金補貼,還有沖水馬桶用,生活品質都會跟著改善。村民聽了只覺得很好,就這麼簽下同意書,哪想到住進樓房後,水要錢、米要錢、菜要錢,什麼都要錢。門關起來,好像把心也鎖起來,大夥兒也跟著生疏了。

喜村的土地被徵收後規畫成住宅區,使用權拍賣給土地開發商,建成氣派華美的商業樓盤,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才住得起,因此入住者都是原本就是城市戶口的外地人。政府蓋給拆遷村民的樓房稱為安置房,由政府出資興建,這些安置小區和商品樓盤的外觀、品質都有明顯差距,一眼就可分辨廉價房和高級住房的不同。安置房和商品房的租金自然也是不同等級,同樣坪數,商品房的租金約是安置房的兩倍。短短五年光景,村子的地貌由農村時代的散居轉為現在的集中居住,同時有外地者大量遷入,人數已超過原村民的三倍。對原來的村民來說,走在生活一輩子的村子裡,路上卻盡是生面孔,人事全非,他們的戒心也因而變強了。在出讓土地的同時,土生土長的村民反倒成了文化和經濟的相對弱勢者。被城市吸納之後,他們的生活真的有變好嗎?......(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440-2013-11-01-07-09-11

TOP

 
 
掀一半的黑布─ 談不動產交易的實價登錄
洪國玹(不動產從業者)
買賣房產,資訊模糊代價大

午後,台北市某連鎖仲介的辦公室裡,一直遲遲無法聯繫且未曾碰面的買賣雙方被帶到兩個小房間隔離;通常會被帶到這裡,表示買賣雙方的價格雖有落差,但已被判斷有很高的成交機會。這過程就像趕鴨子上架:仲介人員在兩個空間中穿梭,使出渾身解數,開始拉鋸縮短價格,偶爾會僵著半小時、一小時,在差距縮至臨門一腳時,才讓買賣雙方見面協商,直到成交。

冗長的時間與凝結的空間交錯,十萬、二十萬的增減,動輒就是一般上班族好幾個月的薪資。相信有買賣房屋經驗的朋友,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房地產買賣的價格很難認定、過程也繁瑣複雜,因此民間多委託仲介接洽。然而,交易過程包含大量資訊,業者往往傾向隱藏不利資訊以求成功交易;甚或,綿延不斷的作假及虛張聲勢──「這房子很多人喜歡,您的訂金只能排到第五順位,不過我幫您努力看看」、「已有人出到兩千九百萬,若您低於這個價格不要來談」、「您給他賣這價格太便宜了,我找的買家絕對能讓您多賺一百萬」、「這公寓這麼舊,二樓張先生去年才賣八百萬,您要賣這價格肯定賣不掉」、「這物件千載難逢,您一小時後快拿訂金支票來斡旋,晚了就來不及」──各種話術,幾乎是每一個房仲業者的基本功。

資訊不對等、太多模糊地帶,成為仲介業者賴以維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坊間一般依成交價3~5%付給仲介的佣金,某種程度可以解讀為資訊不透明的代價。這也是政府在2012年8月起正式實施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的主要原因。

實價登錄,是「正義」前奏曲

從實現居住正義的角度來看,要抑制當前離譜的房價,唯有使房地產「去投資性」才是根本方法。但要如何做到呢?許多人主張限縮不動產的商品化性格,例如早先「雨遮不計價」的修法,輿論認為減少交易面積就能使房價向下修正,結果呢?就像是買一瓶20元的可樂,要求無用的罐子不能計價,到頭來罐子是免費了,但裡面的可樂仍賣20元。

我認為住宅商品化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何讓房地產變成「不好投資的工具」,甚至是「比銀行定存還難賺的工具」。房地產為何會成為熱門投資標的?除了抗通膨、稅率低、利息低、好貸款,最重要的是獲利高。政府打房的目標不應該是「買房子的人」,而是「把房子當投資工具的人」──財政部日前公布有66萬人持有三間以上房屋,有些甚至擁有數十至數百筆房產,這些把囤房當囤糧的人,才是最該限制的對象。

在這個大方向上,「實價登錄」能發揮的作用是讓房地產「交易價格透明化」並「降低炒作的機會」,而接續在後實施「實價課稅」,才是居住正義的起點。實價課稅機制設計得好,才能有效地讓投資客退場,使房價回到合理價位。

在台灣,繳地價稅要看「公告地價」;繳土增稅要看「公告現值」;繳房屋稅要看「房屋評定現值」;買不動產的貸款成數要看「買賣成交價」;不動產交易所得稅的申報方式有兩種;不動產的買賣契約分成「公契」和「私契」……,關於不動產的買賣、課稅及貸款行為顯得非常複雜。實價登錄若實施理想,除了能大幅改善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的情況,還可奠定不動產實價課稅制度的基礎,當各種稅收以「實價」為基準後,即可讓買賣的模糊空間單純化。

資訊透明,隱私仍然可保護

然而,實價登錄實施已滿一年,許多人認為房價仍未明顯下降,效果並不彰。在各種檢討聲浪中,我個人認為「區段化查詢」是目前實價登錄最大的缺陷。

當初設計制度時,認為實價登錄會使隱私曝光而影響人身安全,因此採取每50個門牌號碼為一區段的方式呈現交易價格。然而瞭解房地產的人皆知:鄰近的兩個店面可能有極大的價格差異;即便同一個物件,也可能因鑑價者不同而有不同結果。區段化的模糊資訊,無法真正將房價透明化,僅可視為鄰近區域房價的參考,並未發揮實價登錄的最大效用。

會有如此情形,主要是因為政府尚無完整嚴謹的個資控管機制,無法將個資及交易價格資訊分離。然而,在許多先進國家,已可以查詢每戶價格、門牌號碼、屋齡折舊甚至買賣轉手次數等資訊,其他諸如頂加、露台或雨遮的面積,改建、增建或室內裝潢翻修,皆有詳細紀錄──充分的資訊對消費者買賣議價有極大幫助,且個資仍保護得滴水不漏。

此外,實價登錄有其盲點,即「成交價格的真實性」──登錄價格是否就是真實的交易價格?有無可能買高報低以降低課稅?未依法登錄被查明的3至15萬罰款是否不痛不癢?這些在在都是問題──顯見如何完整發揮此一制度的設計理念,實現居住正義,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437-2013-11-01-06-47-25

TOP

 
哲學的初心
魏明德 
撰文|魏明德 翻譯|林佳禾 繪圖|笨篤

我所任教的哲學學院,占據了大學校園裡一棟高聳建築的四個樓層。每個樓層都放置了一位著名哲學家的雕像,由低到高分別是:馬克思、孔子、柏拉圖和康德。在院裡,人們總是這麼說的:「馬克思在最底層,因為他談論生活、社會與生產的『物質』基礎;接著是孔子,因為他談論日常生活與『道德』舉措;再來是柏拉圖,因為他處理的是『概念』;而康德處於最高位,因為他在意的是『崇高』(Sublime)。」

也許有人會問:怎麼沒有女性?哲學,確實至今仍是男性主宰的學科領域。除了康德,其餘三位哲學家都留著大鬍子。孔子、馬克思和柏拉圖的鬍子各有不同風格,但面部的毛髮似乎就是他們智慧的象徵;倒是康德輕飄飄的「崇高」概念,或許正說明他追逐的是不同的潮流。總而言之,這四位哲學家的雕像反映了一種對哲學非常制式的認識:這是個嚴肅、雄性的學門,需要被一本正經地教授與傳布。還好,比起盯著鬼魅般雕像的空想,我同事們的教學風格都創新、有趣且豐富得多了,儘管我們之中女性仍是極少數,但目前的系主任正是位女教授。此外,站在自我批判的角度,我也必須坦白:我本人正是學院裡「唯二」留著鬍子的教授──也許我們倆正是強化人們刻板印象的禍首!

不過我的確想打破刻板印象。我非常佩服那些典範哲學家的寫作,但我同時相信這些著作並非在完成後便畫下句點,而是讓後人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在與自我及現實世界深刻接觸後提出疑問的渠道。此外,我也相信閱讀這些文字只是獲得內在自由與敏銳思想的方法之一。慢慢地沉澱生活中的發現、進入一個新的文化脈絡、學習從「他者」的角度看世界,也都是培養真正哲學之心的好方法。

哲學本是一件關於「慢下來」──不把任何東西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即使是日常的生活與對話,也能長出哲學式思考的無限可能──只要我們準備好為自己多變的想法和直覺騰出一些時間,沉思它們,與相似的靈魂一起分享、討論它們。我總是試著讓學生瞭解:他們擁有從陳腔濫調中解放自身思想的權力。只要他們能感悟哲學是鮮活的、新穎的、充滿刺激的,他們就準備好與馬克思、孔子、柏拉圖或康德交流了。說到底,哲學家總是日漸長智慧(grow wise),而不是日漸顯衰老(grow old)。

TOP

 
 
決定夢想的那一天!
尚未參加美國打工度假前,我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大學生;直到拿到夢想的那把金鑰匙,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每一滴酒回不到最初的葡萄,我回不到年少。

天才都是這樣思考的
Daniel是個天才,他的記憶力讓他可背出「PI」(就是3.141…)後面2萬2千多個小數位,記者訪問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結果,他透露了一個很有趣的秘招。用這招,誰都有機會學成一個天才!
 
e人籟Twitter e人籟噗浪 e人籟臉書 e人籟youtube
2011 中華利氏學社 版權所有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人籟論辨月刊》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如欲轉載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