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aZo(程朗) 檔案夾
濫情的天秤座,喜歡寫寫程式,煮煮咖啡,做做菜。最喜歡的程式語言是Python(大蟒蛇),由於深受Python的影響,思考方式在二○○一年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喜歡把閱讀「物件化」,例如把小說、漫畫的結構拆成各種不同的零件,再重新組合,賦以新的意義。最喜歡的咖啡是曼特寧,煮咖啡堅持使用特定品牌的奶精與咖啡糖,這樣奶味和咖啡味才能「涇渭分明」。最喜歡做的菜是「起司脆皮豆腐」,可以把豆腐炸得像黃金一樣的漾眼。
個人網站:程朗的留聲機
|
|
|
|
二月十日,
美國的劇作家亞瑟•米勒因因充血性心臟衰竭,
在康乃狄克州家中去世,享年89歲。
一九四九年米勒三十三歲時寫出了傳世作《一個推銷員之死》。
由大導演伊力卡山執導,成為劇場藝術的三冠王,同時囊括了普立茲獎、紐約劇評家獎和東尼獎。
《一個推銷員之死》多次被百老匯重演,
最近一次是1999年。
本來對米勒沒有特殊的感情,
只是二月九日剛在寫一篇關於名漫畫家柴門文的評論,
很巧的就是以《一個推銷員之死》來破題。
翌日看到米勒死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蔓延開來。
「一」劇的劇情在故事的結尾,
推銷員威利•婁曼(Willy Loman)自殺了。
主要的原因六十三歲威利事事不順,最後連工作都丟了。
他留了兩萬元的保險金給兒子,
威利死的當日,剛好是最後一筆房貸的付款日,
威利的大兒子含淚的述說著,
威利「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
威利是一個推銷員,不會將螺帽套在螺栓上,
不會告訴你法律或給你藥物,威利常常孤身在外,
有的只是臉上的笑容和一雙漂亮的皮鞋,
威利最後連推銷員都無法作下去了,因而走向自殺一途。
整部劇的關鍵點在於付清房貸這一個環節,
威利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死,
表示了一個小人物為了家庭燃盡了最後一份心力才選擇自殺。
威利的老婆苦思不解,為何要在繳了最後一筆房貸才死?
現在家裡空無一人。
著名的存在心理學家羅絡•梅(Rollo May,1909-1994)認為《一個推銷員之死》是美國當代最出色的神話之一,
理由很簡單,該劇中威利相信自己即便是一個推銷員,
但仍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夢,夢想自己有一天還會出類拔萃。
即便最後夢碎了,推銷員無法飛上枝頭做鳳凰,
威利也選擇在盡了一家之主的義務後自殺。
雖是小人物,但還是展現了昂然不屈的氣概。
「一」劇可以提供為數眾多的普羅大眾立即性的安慰,
即便是一個平凡人,也可以自己的方式活得很出色,
「一」劇一再的在美國重演,深層的心理動機為威利是美國大多數人的寫照,
看「一」劇的效果有一點類似於心理治療。
「一」劇暢銷後,很多的批評隨之而來。
最主要的攻擊點在威利以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推銷員榮登悲劇的男主角,
有違西方傳統以來的悲劇傳統。
米勒因而在《紐約時報》發表了〈悲劇與平凡人〉(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
力捍平凡人也可以成為悲劇英雄。
平凡人究竟可不可以成為男主角,成為悲劇英雄,
永遠是一個爭辯不完的話題。
不過即便是一個平凡人,選擇和自己的命運搏鬥,
即便搏鬥的姿態非常笨拙,仍然足以展現人類波然壯闊的情操。
傳頌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主角企圖逃避自己弒父娶母的命運,
最後還是躲不過命運的捉弄,與威利被命運搓弄的窘況,
並無本質上顯著的差別。
米勒是樂觀的,
近百年來出現了兩個「深具特色」的推銷員,
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威利,
另一個是卡夫卡《變形記》的郭里格。
郭里格也是一個推銷員,每天忙忙碌碌,
家人只知道跟他要錢,唯一的娛樂是剪一些色情小圖片過癮。
有一天突然醒來,發覺自己變成了一隻蟲,
郭里格居然不覺得難過,因為變成蟲就不用工作了,
每天通勤真的很累人,迎人賣笑的推銷員真是夠低微的。
但是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漸漸的將郭里格逼向絕境。
家人漸漸的疏離,曾經用心疼過的家人,
漸漸的轉換了一張陌生的臉,
此種景況與威利死時的哀榮,形成強烈的對比。
然而,不管你是那一種推銷員,最大的公約數似乎是:
想辦法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