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解讀財務、會計、金融、稅務等趨勢走向,讓你掌握財經專業脈動,開拓國際視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5/29 第570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巴代VS.馬翊航(五之五)原住民文學創作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近代初期《源氏物語》的挫折與轉機
【當代小說特區】張啟疆/回家(下)
【慢慢讀,詩】紀小樣/也是一個跟傘有關的故事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巴代VS.馬翊航(五之五)原住民文學創作
巴代、馬翊航/聯合報
馬翊航(左)、巴任(右)。

「原住民文學」作為一個領域

●巴代

寫到最終回,該回過頭看看自己的閱讀與創作過程,再認真思考一下,原住民文學對我,或相對於台灣文學該在怎樣的位置?對於社會大眾的閱讀與原住民族人投入創作,該有怎樣的期待?

前行的文學研究學者、原住民作家,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形塑出了「原住民文學」的一個區塊。作為原住民社會運動的某種標誌,它有一定的功能期望;作為文學的一環,它同樣也包含了現代文學所區分出的幾個類型:小說、散文、詩、報導文學。這些類型的創作技術與文字藝術的要求,與所有被劃分出來的文學領域並無二致。或許在研究領域中,區隔出成為一個文學研究的類型,在學術界有其需要,但對原住民作家或者原住民社會,特意強調的意義在哪兒?

首先我認為,其意義在於提高「辨識度」。辨識度可以容易歸類作品與作家,供學界參考研究,也供閱讀大眾明確理解作品與作者屬性,從而想像不同於平地社會的作品情境。

我們回想一下,60、70年代,排灣族陳英雄形單影隻的開始寫小說,投稿報紙並獲得刊出時,相信一般讀者並不會意識到,他那些有著東排灣族風情的小說,與一般小說作品有何差異;也可能僅視作為具有「少數民族」或者「山地風味」的獵奇作品來看待。也不可能會聯想到陳英雄的排灣族身分,不會警覺那是以台灣東部為場景,具有民族風情的文章,著著實實有著部落與排灣族文化意向。這固然是當時社會普遍對於所謂「山胞」少有接觸,也還沒精細與明確的意識到個別民族的不同;再加上原住民參與寫作的人與作品量少,不可能形成足夠的研究範本供學者研究推廣,而終於形成一家。以至於,陳英雄與其作品之間,在當時無法形成一個鮮明的,所謂「原住民文學」的辨識度,直到90年代「原住民文學」開始形成一個研究領域之後,陳英雄與其作品才像是出土的稀珍,為人討論,成為一個標誌。

第二個,我認為高舉「原住民文學」還有鼓舞原住民各族寫作人才提筆創作的意義。

原住民文學既然包含著族語與漢語的創作,其創作往往又超越了純文學創作的藝術企圖。在某些特定寫作目的的創作,作家也許會因為「原住民文學」的標籤,獲得不同研究角度的青睞,出版並被當成研究標的,不必屈就於銷售市場與一般社會對文學藝術的高度要求,而裹足不前。或許創作者們會因此放手創作,反而擁有更多的創作自由與貼近民族文化內在性靈的探索,取得更多的文化詮釋權。

這裡所說的鼓舞,不同於升學考試的加分,那種因為必須犧牲自己文化教育的交換。因為張起了「原住民文學」的大纛,明確的標誌性宣示,讓創作者不拘泥於世俗對「文學」的想像,更自在的植基於自身民族文化而勇於寫作,成就更具有民族文化藝術的文學作品。

當然,以中文創作,還是得流暢的運用中文,一樣得持續提升文學作品所應有的文字敘述技術與作品藝術性,這反而可以讓逐漸深化創作的原住民作家們,在跨文化的文學創作過程,有更多的挑戰空間與成就感鼓舞。

第三個意義,我認為可以匯聚成集體的能量與聲音,對外形成特有的寫作團體,對內可以作為各民族在文化復振與詮釋上有更明確的,可翻閱的文本。而這些必須由各民族的作家各自書寫各自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現況,不論藉由小說、詩、散文或報導文學。

文學需要這麼刻板,一定得沉重地背負民族文化的興衰責任嗎?一個原住民身分的文字創作者,難道不能就只著眼於文學?當然行,我前面都說了,文學就是文學,文學應該有著極自由的創作空間與意志,也必須容許有追求文學藝術極致的野心與實際行動。但這些不在我說的「標誌原住民文學的意義」的範圍了。

平心而論,現階段對於我輩創作者而言,作家的身分恐怕還不得不肩負不同議題的發言與參與,一如排灣族利格拉樂.阿所言:「原住民作家很辛苦,得被要求參與所有包括部落事務、社會議題的發言,想要單純的文學創作是很奢侈的事。」

我又嚴肅的說了一堆,我想應該在這個系列結束前,為大家整理一下過去25年,原住民身分的作家們,為大家寫了什麼,呈現了哪些文學作品。

卑南族的孫大川以《久久酒一次》起手的散文與評論雜文7本;達悟族的夏曼.藍波安以《冷海情深》為代表的蘭嶼書寫等8本;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以《番刀出鞘》的性格,進出評論、詩、小說、散文的13本著作;布農族田雅各令台灣文壇驚豔的筆觸寫就《最後的獵人》等3本;魯凱族奧維尼.卡露斯盎的詩、散文與小說《野百合之歌》等5本;排灣族利格拉樂.阿以《紅嘴巴的vuvu》為核心的5本書;泰雅族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等包含散文與長篇小說3本;桀驁不馴的布農族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等4本;機靈、魅力的排灣族作家撒可努的《山豬.飛鼠.撒可努》等3本;年輕可期的布農族乜寇.索克魯曼充滿奇幻的史詩級小說《東谷沙飛傳奇》等5本,同樣年輕靦腆的布農族詩人沙力浪具實驗性質的詩集3本;極具黑色幽默的泰雅族李永松以《北橫多馬斯》開始的,小說散文4本;學者身分的卑南族董恕明《紀念品》等4本;以專攻報導文學的泰雅族啟明.拉瓦《我在部落的族人們》等4本,泰雅族馬紹伊.阿紀《記憶洄游》散文與小說等2本;布農族的卜袞的雙語詩集《太陽迴旋的地方》等2本;泰雅族田敏忠《天狗部落之歌》2本。其他個有1本著作的,還有排灣族伊苞的散文《老鷹再見》,阿美族紀拉黑子.達立夫的散文《混濁》,布農族伍聖馨的詩集《單.自》,鄒族阿嬤劉武香梅散文《親愛的aki!不要生氣》。當然,臉皮最厚的我,從長篇小說《笛鸛》開始也有9本。

我以一貫不精準的印象,概算上述21位(兩位已經過世)作家的文學作品83本,這其中還沒算上浦忠誠的《原住民文學史綱》。這個成績看起來還算生猛,正如日本學者下村作次郎先生感嘆,這是全世界原住民文學創作中絕無僅有的。這些涉及各族文化與反應生活境況的原住民文學,無疑豐富了台灣文學的內涵,給讀者提供了極不同的閱讀感受。由此可見,現階段高唱「原住民文學」作為一個領域區塊,作家抱團取暖一起奮鬥,還是有其意義與功能的。

對談了五回,我想,日後年輕的原住民作家,應然會重新定義與開創不同以往的文學作品,不再包袱而盡情揮灑才情創作。也期待我與馬翊航兩個不同世代的卑南族帥哥的真摯對話,會刺激讀者朋友您,忽然動念想去翻一翻,而後忍不住驚呼一聲:哎呀,原住民文學果然豐燦啊。

形形色色的憂傷與愉悅

●馬翊航

僅僅基於閱讀經驗形成的判斷,有時不免與現實產生落差。小時曾經聽父親說過,我的祖父馬泰山,在戰爭末期曾以高砂義勇軍的身分前往新幾內亞。我的書櫃上頭仍掛著祖父出征前的照片,上面寫著「昭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祖父離開得早,日後也沒有契機向父親詢問關於祖父的種種。依照我對祖父溫和性格的稀薄記憶,以及日後閱讀到的口述歷史、文學作品,我揣想,他大概是一個沉默的長者,像那些書中壓抑著痛苦記憶的人物一樣,和緩安靜地度過了自戰場生還而來的日子。直到去年,因為寫作的關係,想與父親確認這件重要的家族記憶,卻得到了一個與我想像完全不同的答案。

父親說,他的父親並不是沉默的,甚至常常提起那些戰爭往事。從戰場生還的經歷是祖父的榮耀,部落的長輩們甚為疼愛年輕時候的祖父,像是想念他們無法回到部落的孩子。台東市區中華路與大同路交叉口的東和診所,曾是風光無比的泰和戲院。50年代末期,每逢戲院放映武打、戰爭類的日本電影,祖父便要放下手邊農事,帶著年幼的父親前往戲院,在刀劍烽火裡追念戰爭的印痕。這個想像的差異,不見得代表過去閱讀經驗的失效,只是若不追問,不探尋,不試圖承接這些記憶,某些曾經活動的路徑,便將永久被蔓草野藤所遮掩。這個小規模家族記憶被訴說,並再次銜接、現形的歷程,有其顯露的細微與彈性,以及視其為靜止之物的危險。

我想起巴代老師的長篇小說《走過》,以及湯湘竹導演的紀錄片《路有多長》。這兩個同時觸及原住民戰爭經驗的作品,不約而同地指向某種迂迴尋路的過程,以及紀念、哀悼的細緻質地。「走過」是生命痕跡,也是巴代(攜帶讀者)進入人物、戰爭與族群歷史深處的途徑。這條路徑,不只是被重述的時間歷程,更是書寫者、敘述者與戰爭世代、消失的歷史與記憶,產生的緊密連結。小說中的離鄉與歸返,試圖解散戰爭中強迫執行的身分編排,以語言與記憶,探尋重返部落與歸家的路。在紀錄片《路有多長》裡,來自都蘭的雕刻家希巨.蘇飛,來到了河南陳官庄,在遠方的小麥田中,以來自家鄉的米酒檳榔,悼祭少年時期因為戰爭而亡逝異鄉,來不及老去的長輩。我們如何記錄與紀念逝去的人?如何替他們(或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路」的長度,不只是實體空間的距離,也是想像記憶的遠途。遺落於國家時間中的生命,為我們開啟了幽長的道路。「道」是訴說。我們如何拾回與重述,被擱置與散落的事物?如何翻譯那些在戰爭中失去生命與姓名的靈魂?「道」也是道別——與逝者道別,與國家道別,與不安的身體道別。

這樣的路是陸路,也是海路。夏曼.藍波安的《安洛米恩之死》,以另一種方式,顯露身體與靈魂,在國家與海洋之間的錯置與重返。身上流著航海家族血液的安洛米恩,看穿國家在島嶼上製造的混亂,適應不良的海洋基因叫囂著,叛亂著,使他與那些被馴服的人如此不同。他是「逃學者」,是sumagpiyan,神經病的人。他知道「頭腦裝不下漢字」,被叫作「零分先生」的少年達卡安,與他一樣屬於野性海洋。安洛米恩啟動兩人之間的師徒儀式,他傳授達卡安海洋知識,他們祝禱,感受海洋的心跳與奇詭的變幻。小說中接受師範體制教育,回鄉教書的張老師,由於失去海洋技能而被視為「殘障男人」。當他重新面對海洋,以「夏曼.立亞肯恩」的名字讓「小島的靈魂」認識他時,那種重新轉化的顫動與喜悅,亦是另一種靈魂的航道。種種適應不良,「現代文明帶來的謎題與迷思」,混血與離返,浮現了多重接壤的生命情境。

乜寇.索克魯曼的散文〈豆類媽媽的故事〉,帶來了另一種多元、邊緣與繁茂能量的想像。他在一場祕魯的國際民族生物學大會上,得知安地斯山脈的原住民數千年以來,竟然培育出超過三千五百種的馬鈴薯。以此為契機,他回頭探索布農族傳統豆類中的「生物—文化多樣性」(bio-cultural diversity),意外得到截然不同的農業、食物、文化樣態想像。當他來到熟悉傳統作物的豆類媽媽伊布的農田,看見傳統豆類被主要經濟作物所排擠,隨意種植於田埂、野地,不禁讓他感嘆,這不正是具象化的原住民邊緣命運嗎?在他跟隨豆類媽媽逐步理解關於傳統豆類的知識、情感與記憶後,方才發現,傳統豆類存續至今並非偶然。以其邊緣性,逃過現代化的衝擊與淘汰;強悍的生命力,使豆類在被動物吞食之後又可落地生長;最關鍵的,仍然是豆類媽媽對傳統豆類的依戀與記憶。「於是豆子作為一種媒介,不僅維繫了豆類媽媽與母親之間的文化臍帶關係,也維繫了一條通往Bunun古老生命故事的芽路,更牽起了一股跨文化的食物主權運動。」

我所接收的原住民文學與原住民經驗,大多時候參差不齊。它們懷抱著不同的任務與野心,憤怒與困惑,智慧與寬容。原住民族長久以來的邊緣處境下,原住民文學以其強悍的生命力,對土地的活躍記憶與依戀,語言與文化的智慧晶體,族群命運的感嘆與奮起,差異文化的劇烈碰撞與復返,形成了原住民文學的獨特形貌與任務。但當代形形色色的原住民經驗,更帶來多重的移動、回返、轉換,與錯綜複雜的連結關係。正如James Clifford在《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中所說,「沒有任何一套理論語言可以窮盡這些複雜的扎根與往返經驗的涵蘊。」混血的都市原住民、部落漂亮男孩的性別經驗、返鄉卻宛如觀光的部落「遊客」、海外的阿美族移工、巫術、咒語與名字的探問……除了題材與形式的擴充之外,當下原住民文學,依舊不斷在過去與現在、故土與他方、個人與族群、出走與回歸之間質疑與自我更新。

對於祖父故事短暫詢問的結果,並非導向終結與定案,或可能開啟了一條往昔與現下的小路。那小路通往童年老家的圍籬,通往內與外的風景與凶險。通往不必要一致的經驗,以及所有可能的寒暖,損傷與滿足。是累積記憶與知識的山徑,或城市那些散落斷傘,廢車,積水與植栽的窄巷。攜帶著熱病走出,攜帶著山地歌與家族的哭聲返回。那些形形色色的憂傷與愉悅,從沒有完成的狀態,也絕無單一的流向。豆子的旁邊還有其他豆子,只有一種魚的海洋便不是海洋。

六月《文學相對論》預告/平路VS.郭強生 敬請期待!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近代初期《源氏物語》的挫折與轉機
林水福/聯合報
上溯至平安朝時代,男性公用文是漢文,江戶時代對士大夫而言,所謂文學指的是經世濟民的儒學。

和文屬婦女幼童,男性知識分子使用漢文的習俗,

承繼這超過千年傳統的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無法接受《源氏物語》的文體,生理上對漢文體感到親切……

儘管已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不過,一般日人仍認為《源氏物語》是日本文學的代表。

其實,明治(1867-1912)時期《源氏物語》曾遭遇挫折,有過黑暗的日子。

明治維新為能與西歐各國並肩齊行,往開明政策前進,因文明開化的普遍化而輸入的西歐文學觀,逐漸普及於知識分子與青年之間。翻譯小說和政治小說大為流行。明治的作家否定舊有傳統,全心全力吸收西歐的文學。當時傳統文學的據點是硯友社;而新文學前衛的自然主義作家打倒硯友社之後,《源氏物語》在新文學作家眼中喪失了古典的價值。日本文學在西洋文學的壓倒性影響之下,重視寫實的文學理論,源氏幾乎「乏人問津」。

夏目漱石(1867-1916)於〈東洋美術圖鑑〉裡說,有人舉《源氏物語》或近松或西鶴認為足於代表我等過去的天才,但是我始終無法引以為傲。現在我腦中有的會影響我將來的東西,可惜不是我們祖先帶來的過去,反而是異人種從海的彼方帶來的思想。

亦即,日本近代文學形成過程中,源氏物語是洋學/國學,小說/物語的對立之中,被歸類為無用的、陳腐之物。

首先對《源氏》感興趣的是正宗白鳥(1879-1962)。

然而,他閱讀的不是日文的《源氏物語》,而是Arthur Waley(1889-1966 亞瑟.偉利)譯成英文的《源氏物語》。白鳥偶然間聽某外國人說「如列舉世界十大小說,《源氏物語》應列入其中」,於是找來偉利的英譯本,讀了之後覺得「物語的情節明白,作品中男女的行動及心理也可了解,敘事及描寫鮮明」,一掃之前一直以為《源氏物語》是無聊讀物的錯誤印象。白鳥在〈讀書雜記〉中說:「亞瑟.偉利的源氏,不是紫式部的源氏……偉利的翻譯,與現代日本的外國文學翻譯趣味完全不同。嚴格來說或許盡是誤譯;然而,這樣的翻譯小說,不會成為問題,也可以說這是檢討、解釋源氏後,以它為素材創作的小說。」

正宗白鳥是生長在「尊重洋學」的氛圍下,蔑視日本的古典文學。當時大學裡認為國文學者是「頭腦迂腐,志氣狹小,白癡愚鈍之人」;而「《源氏物語》是國文學者應讀之物,不是近代文學者應讀之物」。

明治時期對源氏物語感興趣的不過是尾崎紅葉(1867

-1903)、樋口一葉(1872-1896)、与謝野晶子(1876-1942)寥寥數人。有趣的是一葉和晶子都是透過和歌接近《源氏物語》。一葉成功地擷取《源氏物語》蘊含的豐饒的文學活力到小說世界。明治以降以小說為中心的近代文學發展中,被視為承擔這責任的《源氏物語》,其實是站在與近代文學相對的立場。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源氏物語》的強烈興趣與關心形成風潮時,其實相當諷刺!

這種情況進入大正期沒什麼變化。芥川龍之介在〈文藝的、過於文藝的〉中說:「我遇到許多誇獎源氏物語的人。但是,實際讀的(即使不問理解、享受),我交往小說家中僅有二人——谷崎潤一郎與明石敏夫而已。」

昭和初期氣氛上《源氏物語》似乎逐漸受重視,但依舊沒什麼人閱讀。

文學家不看《源氏物語》的主要原因在於情節過長,和文章本身。即如森鷗外在与謝野晶子《新譯源氏物語》序說,「我每次閱讀《源氏物語》常無法戰勝某種抗拒,感覺似乎詞不達意。」夏目漱石也說討厭囉哩囉嗦的《源氏物語》那樣的和文。有人說《源氏物語》是惡文。也為晶子新譯寫序的上田敏雖說「注意力難於集中」,但也說「《源氏物語》的文體絕非浮華虛飾之物」。讀了偉利的翻譯而大感興趣的正宗白鳥說「說《源氏物語》是惡文,並非粗言」,可見當時認為《源氏物語》是惡文的看法相當普遍。為什麼說《源氏物語》是惡文,可由白鳥下文見端倪。

「大致我等從小就被教導,漢文是男性的,而和文是女性的;如此,在日本,女性擁護國粹,男性甘為支那文學之殖民地……即如《榮華物語》或《大鏡》,甚為難讀。只有埋頭於這樣文體之中的特殊修養者,才能體會他人無法窺見之妙趣吧?」

究其原因可上溯至平安朝(8-12世紀)時代,男性公用文是漢文,江戶時代對士大夫而言,所謂文學指的是經世濟民的儒學。和文屬婦女幼童,男性知識分子使用漢文的習俗,承繼這超過千年傳統的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無法接受《源氏物語》的文體,生理上對漢文體感到親切。即使近代口語文完成之後,仍短暫殘留漢文語調。近代文學家最早承認《源氏物語》而受其影響者,是樋口一葉和与謝野晶子等女性,不無道理。

成為今日《源氏物語》熱潮之先驅,對製造《源氏物語》再評價的機運帶很大力量的是谷崎潤一郎。谷崎於昭和九年(1934)的《文章讀本》斥退《源氏》為惡文之說。他區分文章為「源氏物語派與非源氏物語派」,主張《源氏物語》是「最能發揮日文特長的文體」,翌年九月起埋頭譯《源氏物語》。因中日戰爭為避軍部忌諱,現代語譯中省略光源氏與藤壺的通姦部分。戰後,全面修訂,發行《潤一郎新譯源氏物語》。後來改用新假名寫法而有《新新譯源氏物語》。谷崎不喜歡源氏,也不喜歡紫式部,但「不得不承認那部物語的偉大」,最早從源氏汲取養分的作家是尾崎紅葉與谷崎潤一郎。谷崎的《吉野葛》、《盲目物語》、《蘆刈》是以物語的形式書寫,與正宗白鳥閱讀英譯《源氏物語》而感嘆,時間大致相同。

谷崎在〈春琴抄後記〉說:「採用小說的形式,越巧妙就越像謊言。」對「純客觀的描寫和會話書寫,亦即所謂的本格小說」——近代的寫實主義小說產生不信任感。昭和十年之後,近代的寫實主義小說瀕臨危機,受到喬伊斯、普魯斯特、紀德等的影響,利用方法論寫小說,摸索新的小說形式;《源氏物語》受到重新評價與這樣的機運並非毫無關係。谷崎導入物語,嘗試恢復近代小說失去的活力;而將《源氏物語》與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相提並論,積極評價的是堀辰雄(1904-53,作品有《起風了》、《菜穗子》、《聖家族》)和同門的中村真一郎(1918-1997,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作品有《死亡陰影下》、《夏天》等)。

堀辰雄在〈若菜之卷等〉說:「取出物語深處隱藏的某種可怕的東西來看,如到目前為止的佛教因果說等,我意有未足,我們覺得那是因為具有傑出長篇小說的一個特性——例如與近代普魯斯特或托瑪斯.曼的長篇小說同樣的——某種本質的東西。」中村真一郎則說:「源氏物語不單是傑出的古典,對將來的小說家而言,可獲得許多暗示性的現代小說之生命。」

意即,昭和十年代之後,日本近代小說走到末路,《源氏物語》或從物語的側面,或以近代小說的要素等新的觀點重新被閱讀、評價,被當作文學活性化的起死回生劑,開啟另一輝煌燦爛的新時代。


【當代小說特區】張啟疆/回家(下)
張啟疆/聯合報
一年前,阿惠剛轉來我們班,立刻成為「姑姑娘娘」——我發明的用語,因為,我們還沒老到「婆婆媽媽」的地步——的話題焦點。

但有一樁祕密,我從沒對任何人提:在那條人跡罕至的「小路」上,每回擦身而過,她總是露出斲斷、缺縫的牙關,向我嘿嘿招呼。而我的反應是低頭逃開,就像後來小男生逃避我的追蹤。

「你不要跑!我不會傷害你。只想問你一個問題……」

停步,轉身,冷冷盯著我。我有種剎車不及就要衝下懸崖的悚慄感。

他的瞳眸,是深淵。

每天早上,從我的城堡往下望,反向而行的兩個背影,卻像快速飛離的兩枚彗星,讓我西望東張,追之不及。鼻眼貼緊窗玻璃,睇視被灰髮、心事壓彎的男人身影;叩叩碎響,耳後同時傳來高跟鞋的尖叫聲。眨眼,用力眨眼,想留住最後一線清晰,天翻地覆,一幅暈糊的水墨。

那條短短的長路,我原以為,是我一個人的世界。

「到了嗎?快到了嗎?」漸行漸急,她的手愈攙愈緊。

愈緊,愈冷。

垂首,不語。從對望到比肩,沒有和同學共遊的喜悅,反而有種……有什麼呢?不小心碰到膠水的沾黏滯重。我的鞋底沾滿泥濘,她的開口笑布鞋,深陷泥坑,濺起泥漿,還是堅持快樂出遊:從微笑變成露趾大笑。

她突然凌空一躍,飛過一株矮灌木,站上早就結束的故事尾梢,喜孜孜說:「我知道小貝比為什麼需要名字……」不等我發問,她接著說:「填寫天堂通行證啊!媽媽以前教我,一定要練好自己的名字,將來才能上天堂。」

忽然一旋身,腳步踉蹌,再補一句:「她們說,班長家美得像天堂。」

一個月前的生日之夜,我不撐傘漫步街頭,瞥見對岸閃爍流動的星光——小男生畏怯的黑瞳。「等等我——」體內不知哪根筋不對勁,被他的目光點燃,變成嘶嘶竄燒的引信。我喚住他、衝向他、尾隨他……黏著小小背影不放。我愈靠近,他愈遠離;大姊姊緊追不捨,小男生拔足狂奔。我們緣溪行,向東走,穿小巷,越大街,沿著校園圍牆繞圈圈。一夜冷雨。錯落的步伐,我和他的交換日記:字跡潦草,讀不懂對方,看不清自己;心,好像別上媽咪的胸針。

「妳很開心?」小路盡頭,那棟同學、親友眼中的「豪宅」在望。我邊找鑰匙邊問。

點頭。忙不迭地點頭:「妳放心,我只玩一下下就走。」

一下下?那是多久?能到達未來?未來的我為什麼不肯提醒我:留下她吧!一宵、二晚、三天、一千零一夜都好。她的離去,是撕不掉的回憶,纏綁我的魂靈、她的命運。

未來在哪裡?若干年後,倒在滿缸血水的媽媽緘口不說;一個月前,我竟然對小男生大喊:「如果我們能長大……如果有一天,我決定要結婚了,你會來喝喜酒嗎?」

兩天後,大水未退,阿惠的名字,浮在報紙上最潮濕的角落。

「看一眼就好。」她又朝我咧嘴一笑。

瞅著她花亂的眉眼、飛揚的唇線、蠢動的腿腰——天哪!她的兩手兩腳都在顫抖,琪琪誇張的語調又襲捲而來:「不要讓阿惠進妳家。她真的很怪,連我那最喜歡小孩、最好客的媽咪都嚇了一跳……」

喀擦裂響,黑洞綻開了入口。我還來不及推門,她竟撞進一屋子冷清,忘情喊著:「我回來了!」(下)


【慢慢讀,詩】紀小樣/也是一個跟傘有關的故事
紀小樣/聯合報
花雨迷濛,正要霑濕眼皮

你演法海 向我借傘

說我的頭髮可以淋濕……

就──

就開始煩惱了!

(滿頭煩惱,你是否

打算 用三千來買?)

是怎樣的一種惶惑啊?

在大風搖撼的吊橋,還要

再為一截雷聲讓路;握著的

傘柄蜿蜒成青蛇的鱗身

撐開的傘面都是

雨的驚呼……啊!分叉的

蛇信,都比你名門正派

直到烏雲在顱頂殺青

許仙從另一齣戲中 向你走來

比許士林在雷峰塔下發現一隻白蛇還

驚訝啊──!

一把被夕照山影擦亮的銀刀

在蘋果的內核裡認識

一隻金蟲


  訊息公告
昔日火熱今燙手 農舍降價拋售
「以前一個禮拜就成交,現在兩年還賣不掉!」政府嚴管農地農用,逼出農舍退燒潮,求售脫手者眾。有仲介業者嘆,昔日火熱物件,如今燙手山芋。

用眼過度 眼睛更年期提早報到
低頭族,你還在盯著手機嗎?成天盯著小小螢幕滑來滑去,當心身心還年輕,眼睛卻已邁入老年化。各種退化性眼疾層出不窮,舉凡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疾病,民眾萬不可疏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