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尼愛閱讀】電子報介紹好書,以閱讀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滋養和成長的力量,讓讀者們樂在閱讀。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8/13 第90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只有愛,沒有遺憾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別放開我的手/原本是無憂無慮的海島假期,沒想到卻變成一場死亡之旅!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人類史上最大的悲劇終於結束
閱讀筆記 被隱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邊境」觀點

新書鮮讀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文、圖節錄自先覺出版社
圖/先覺出版社提供
來自生命的最終邀請,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內容簡介:

長春藤名校有三大最受歡迎的公開課程:哈佛桑德爾的《正義》、班夏哈的《更快樂》,以及耶魯雪萊•卡根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猶如老頑童的卡根教授,留著落腮鬍,穿著牛仔褲與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幽默熱情且手舞足蹈的與學生探討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一點也不枯燥,大師風采令人著迷。卡根教授挑戰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普遍觀點,例如真的有靈魂嗎?死後還能繼續存在?永生是好事?自殺是不道德的?我們應該對死亡感到恐懼嗎?

作者介紹:

雪萊•卡根

耶魯大學教授,198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與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1995年起在耶魯大學任教,著有《規範倫理學》《道德的極限》等書。卡根教授從1995年開始,在耶魯大學開設名為「死亡」(Death)的通識課程。猶如老頑童的他,留著落腮鬍,穿著牛仔褲與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幽默熱情的與學生談論生命和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一點也不枯燥,大師風采令人著迷。

搶先試閱:

第一章 思考死亡

這是一本探討死亡的書。不過,這是一本哲學著作,意思是說,本書討論的主題和其他探討死亡的書籍所涵蓋的主題,可能不會相同。因此,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談談本書不會討論的若干議題,而這些都是讀者可以合理預期或希望一本探討死亡的書籍所會討論的議題,所以如果這本書不是你原本想看的那種書,你就可以立刻知道。

我主要想探討的是有關死亡本質或死亡現象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問題。舉例來說,一本探討死亡的書可能會詳細討論死亡的過程或是接受自己不免一死的事實。本書不會談論這些東西。同樣的,本書也完全不會談論哀悼悲傷的過程。此外,本書不會討論美國的殯葬業,不會討論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有多麼令人擔憂,也不會討論我們如何傾向於將瀕死之人隱藏於眾人的視線之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不是本書打算談論的議題。

那麼,本書究竟要談些什麼呢?我們將會討論死亡的本質所引發的哲學問題,例如,人死的時候會怎麼樣?不過,要談到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是什麼?人是什麼樣的個體?說得更確切一點,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

在本書的開頭,我不妨直接先說明清楚,本書提到的「靈魂」乃是哲學上的術語。我所謂的「靈魂」,指的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一種與肉體不同的東西。所以,本書將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擁有無形的靈魂,一種會在肉體死亡後繼續存在的東西?如果沒有的話,那麼這對於死亡的本質帶有什麼意義?死亡的時候會怎麼樣?

接下來是本書將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樣才能夠在死後繼續存活下去?實際上,我們必須再問得更廣泛一點:所謂的存活到底是什麼意思?舉例來說,對我而言,活過今晚是什麼意思?且讓我針對這個問題大致解釋如下:明天下午將會有個人坐在我的電腦前面,撰寫這本書。我當然假定(也真心希望!)那個人會是我。不過,明天坐在這裡打字的那個人到底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才會和今天坐在這裡打字的這個人算是同一個人?這個問題探討的是跨時間的個人同一性本質。顯而易見的是如果要適切思考死亡與存活的問題,以及人是否有可能在死後繼續存在,首先就必須搞清楚個人同一性的本質。

這類問題,也就是關於靈魂的存在、死亡的本質,以及在死後繼續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將占用本書前半段的篇幅。然後,我們會把焦點轉向價值問題。死亡如果真的是終點,那麼死亡有可能是不好的嗎?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直覺反應且強烈傾向於認為死亡的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過,死亡到底哪裡不好,卻有不少哲學謎題可供思考。

讓我簡單舉個例子,假設我死後不再存在。若你仔細想,其實很難看出死亡對我有什麼不好,畢竟一旦我死了,死亡顯然不可能對我有任何不好的影響:怎麼可能會有任何東西能夠對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造成不好的效果呢?然而,死亡如果不可能在我死後對我造成不好的影響,那麼死亡怎麼可能會對我不好?畢竟,對於現在仍然活著的我而言,死亡顯然沒有任何不好的影響呀!

別擔心,我不打算說服你相信死亡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過,我們後續將會看到,其實必須花點心力才能確認死亡究竟哪裡不好,從而認定死亡的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另外也值得一問的問題,則是死亡是否不只有一個不好的地方)。接著,如果死亡確實不好,我們可能也不免要納悶,永生難道就是一件好事嗎?這也是本書將會談及的另一個問題。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我們必須要問:我將不免一死的這件事實,對於我的生活方式會造成什麼影響?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自己必然會死的現象?舉例而言,我該不該害怕死亡?該不該因為自己終將一死而感到絕望?

最後,本書將把焦點轉向自殺的問題。我們許多人都認為,生命既然是如此珍貴美好的東西,自殺絕對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畢竟,這麼做就是拋棄了你能夠擁有的唯一生命。所以,在本書最後,我們將會檢視自殺的合理性與道德性(或許該說是不合理性與不道德性)。

以上就是本書的探討方向。對於熟悉相關哲學術語的讀者而言,我們可以粗略地這麼說:本書前半部探討的是形上學,後半部探討的是價值理論。

我認為,撰寫哲學書有兩種不同方式,尤其是像本書這樣的入門書籍。第一種方式是單純提出正反面的各種不同立場,但作者保持中立,不公開表明自己同意哪些立場。這是第一種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頗為不同的方式,而且我該警告你,我在本書中採取的是第二種方式。在第二種方式當中,作者確實會告訴讀者自己同意哪些觀點,也會為這些觀點辯護—竭盡全力加以辯護。這種作法比較接近於我撰寫本書的方式,我將會闡述和辯護一種特定的思維。也就是說,我對我們所要討論的議題懷有一套特定的觀點,而且在本書將會努力說服你接受這些觀點。

為了讓讀者能夠對這些觀點獲得簡要的理解,且讓我先描述另一套不同的觀點—一套受到許多人接納的觀點。你接下來將會看到,這種普遍的觀點涉及了幾項邏輯上互不相同的論點。因此,就邏輯上而言,你可以相信這套觀點的部分內容,但不可能全部一起相信。不過,許多人卻是全部相信,而且我認為你大概也很有可能至少相信這套觀點的部分內容。

以下就是這套普遍的觀點。首先,人有靈魂,也就是說,人不是只有肉體,不只是一團血肉與骨頭構成的東西。相反的,人有一個部分,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不是物質,而是個無形的靈性部分。如同我提過的,這部分在本書中稱為靈魂。多數人都相信有靈魂的存在,說不定你也這麼認為。多數美國人無疑相信人具有某種無形的靈魂,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這種無形靈魂的存在,因此我們有可能(實際上是非常有可能)在死後繼續存活下去。死亡將會是肉體的毀滅,但由於靈魂是無形的,因此靈魂可以在死後繼續存在。當然,死亡有許多我們無法知道的事情,這畢竟是人生的終極謎團。不過,不論你是否相信有靈魂的存在,大概都至少會希望有靈魂的存在,因為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死後繼續存活下去,畢竟死亡不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還恐怖得令人不禁希望可以永生。永生想必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人們一旦有了靈魂,至少就有永生的可能性。無論如何,我們絕對希望如此,希望自己擁有永生的靈魂,不論知不知道實際上是否如此。如果沒有靈魂的存在,如果死亡真的是徹底的終點,這就是一件極度糟糕的事情,而明顯可見的反應,也就是最適當且放諸四海皆準的反應,就是以恐懼和絕望面對死亡的前景。最後,由於死亡極為恐怖,生命又極為美妙,因此拋棄生命絕對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所以,自殺不但是絕對不理性,也絕對不道德。

如同我說過的,我認為以上就是一般人對於死亡本質的普遍觀點。至於我接下來要做的事,也就是我在本書中要論述的重點,就是指出這套觀點從頭到尾錯得一塌糊塗。我將試著說服你幾件事情:靈魂並不存在、永生不是件好事、害怕死亡不是面對死亡的適當反應、死亡沒有特別神秘,而且在特定情況下,自殺可能在理性與道德上都具有正當性。如同我說過的,我認為一般的觀點大致上可說從頭到尾錯得一塌糊塗,所以我也會試著說服你認同這一點。至少,這是我的目標。

因此,可想而知,在你看完本書之後,我希望你會在這些事情上都同意我的觀點。畢竟,我認為我辯護的這些觀點都是真的,而且我也非常希望你終究會相信真相。

不過,我也要指出這一點:真正關鍵的重點不是你和我抱持相同的看法。真正關鍵的重點是讓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在本書最重要的目標,是邀請你仔細檢視死亡,以大多數人從來不曾採用過的方式面對和思考死亡。到了本書結尾,如果你在特定主張上還是不同意我的看法,那也沒關係。這樣我就滿足了。好吧,我不會完全滿足,不過至少我大致上會感到滿足,只要你對這些議題的正反面論點都真正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開始之前,我還需要再交代幾句話。首先,如同我已經說明過的,這是一部哲學著作,會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非常仔細地思考我們對於死亡所能夠知道或者理解的事情。我們將會從理性的角度試圖思考死亡。

所以,我必須明白指出,有一種證據,或者說論點,是本書不會採用的,也就是訴諸宗教權威的說法。當然,你可能早就已經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可能認為自己會在死後繼續存活下去,可能相信永生。當然,你之所以相信這一切,原因是你的教會這麼教導你。沒關係。我在本書的目的或意圖不是要說服你放棄宗教信仰,也不是要推翻你的宗教信仰。不過,我確實要表明我在本書中不會訴諸這類宗教論點,不論是上天的啟示、聖經的權威,還是其他任何這類東西。

你如果想要的話,可以把這本書視為一個大假設。如果我們必須從世俗觀點思考死亡的本質,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如果只使用自己的推理能力,而不依賴任何天啟所提供的答案,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你如果剛好相信天啟,那麼我們可以另外找時間加以討論,但是本書不會涉及那方面的辯論。

最後,我必須解釋為什麼將本書稱為哲學入門書籍:意思是說本書不認定讀者在這項主題上具備任何背景,但並不表示本書的內容很簡單。實際上,本書的部分題材相當困難,有些觀念可能也不是第一次讀就能夠理解。老實說,你如果能夠撥出時間,將本書的部分內容重讀一遍,通常會很有幫助。當然,我不會真的預期你這麼做,但我還是要事先提出警告:哲學可以是很難讀的東西。

我也要強調,本書的入門性質還有第二重意義,也就是說本書的每一項主題都還有更多可以探究的內容。我們在本書中討論的每一項主題,都可以再用更長的篇幅加以探討。除了書中思考的論點之外,還有其他更進一步的論點,而且那些論點都可能會變得極度複雜,複雜得超出這類書籍所能夠討論的程度,這點對本書所檢視的每一項主題而言都是如此。

所以,請不要以為我在本書中提出的任何論點會是該項主題的定論。實際上,我提出的論點比較像是各項主題的序言,不過序言當然可以是思考問題的絕佳起點。

 
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只有愛,沒有遺憾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學校沒有教,家庭沒有教,我們卻可以預先規劃。

內容簡介:

馮以量在13歲時,父親罹癌過世,4年後,母親也不幸罹癌過世。讀中學、大學和剛畢業時,他心中共有3次的自殺念頭,有一次,還幾乎成真。之後成為安寧療護社工的他,在書寫本書時,數次落淚。死亡,總是那麼傷痛與沉重,於是,我們避而不談,但馮以量認為,只有當我們願意面對、願意放手、願意規劃,我們才能減少傷痛與沉重,才能微笑著與摯愛道別,那也才是最有尊嚴、最無憾的人生謝幕。

作者介紹:

馮以量

目前任職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並擔任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安寧志工督導。畢業於馬來西亞和豐興中中小學、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化學工程系榮譽學士學位、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學位。

搶先試閱:

人生最後的夢想

那是一場粉紅色和白色的葬禮。我問她的先生:「那也是她在信件裡吩咐

你的?」先生對我輕輕微笑、點頭……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可逃避的事實,可是善終卻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權利。可惜,很多人對死亡不計劃,也不探索。以為買了幾份保險、寫一份遺囑,就算是對自己的死亡做好交代了。其實我們越忌諱談論死亡,越難保障自己善終的權利。

我人生最後的夢想是得到善終。何時死亡是我無法預測的,可是如何預設臨終照顧的計劃、葬禮的安排、親友的告別,這些都是我可以掌控的。要達到善終,就要計劃;也要和親友說清楚我活著和死後的遺願,好讓我能安心離開。

家人需要知道

我有一個病人,讓我由衷敬重。她在臨終期間,展現了一趟扎實的善終過程。

我很感謝她在我的生命中出現,讓我知道善終不再是紙上談兵的事,而是能夠如實存在與實現的夢想。

三十五歲的她是乳癌末期病人,也是三歲男孩的媽媽。她的丈夫與父母覺得越談論死亡,心情越難過,所以不願談論她臨終的安排。

為了避免憂傷,大家都給她鼓勵和希望。她打從心底知道身體每況愈下,死亡已是無可避免。但每一次她開口說「如果我死的話……」,家人就會轉移話題,阻止她談下去,並希望她多吃抗癌保健品。

有一次,我坐在病床邊和她聊天。她說:「以量,可不可以買一些漂亮的紙張和信封給我?」

「為什麼?」

「我要把我想說的話寫給他們。總有一天,他們需要知道我要的是什麼。」

從她的眼神裡,我看到她渴求善終的篤定。我不介意和她一同計劃這個不能說的善終夢想。

自此之後,她就趁家人不在病房的時間和我商量。每一次離開病房時,我都會把她還未完成的信件放在我的辦公室裡。兩個禮拜後,她完成了三封信。

規劃善終,傳達心中愛

第一封信,她寫給丈夫,表達自己在臨終照顧的計劃。如果她進入昏迷境況,她不要被急救、不要在無法吞食的狀況下插管進食;她要在醫生把疼痛減到最低的狀況下,自然離開人間。而且她也不反對丈夫再娶,只要取代她的那位女性能好好地照顧兒子即可。

第二封信,她寫給父母,表達自己的難過和虧欠。她無法報答父母的恩情,她希望他們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為她的兒子操心。

第三封信的完成,有點困難,因為她的身體開始衰退,清醒的時間不多。可是,她堅持寫給她的兒子。她準備交代丈夫,只要長大後的兒子問起有關她的一切,丈夫就可以把這封信轉交給他。

她寫著:「媽媽愛你。媽媽會永遠愛你。媽媽很抱歉,沒辦法陪伴你長大。你要學著自愛。」然後把一封紅包,還有一張她簽上名的全家福照片塞進信封裡。我為她的這個舉動而感動。

隔天,她昏迷了,她的父母和丈夫慌張得不知所措。丈夫徬徨地對我說:「她沒有和我們說她要什麼。」

我很慎重地把手上拿著的三封信交給他們,一五一十地向他們說出她之前對活著以及死後的遺願,希望他們能夠尊重她的選擇。

他們一一讀著信件,心情很悲慟,可是我相信這些信件裡所傳達的愛,足夠讓他們堅強活下去。

最後的夢想

幾天後,我出席她的葬禮,那是一場粉紅色和白色的葬禮。我問她的先生:「那也是她在信件裡吩咐你的?」先生對我輕輕微笑、點頭。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善終,我欽佩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善終。而我們呢?我們嚮往的又是一個怎樣的善終畫面?

善終是人生最後的夢想,讓我們一同計劃人生最後的一個夢想吧!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
圖/貓頭鷹出版提供
Google、Facebook、內容農場......你每天使用的網路,正在悄悄改變你的大腦!

內容簡介:

本書中更深入的發展他的論點,探討網際網路在智能和文化層面造成的影響。他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以及「智能科技」如字母系統、地圖、時鐘、印刷術和網際網路等演進,說明我們大腦的神經通道是如何因經驗而改變。

作者介紹:

卡爾

知名作家與思想家,專研商業策略、資訊科技及兩者的交叉點,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連線》《哈佛商業評論》《商業周刊》《富比士》《財星》等報章雜誌。著有暢銷書《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與《大轉變》(The Big Switch),本書是他的最新著作,不僅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也入圍二○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作品決選名單。

搶先試閱:

插曲 關於寫這本書的動機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這本書的存在,好像有違它的主旨。如果我真的覺得保持精神集中、專注在一條思考路徑上有那麼困難,我又怎麼有辦法寫出幾百頁的散文,而且至少還算通順?

其實這並不簡單。我在二○○七年末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想盡辦法把精神專注在這件事上,卻效果有限。網路一如往常,提供豐富又有用的資訊和研究工具,但是它不停打斷我,把我的思緒和章句都打散了。我寫出來的通常都是不相連的隻字片語,就跟我寫部落格的方式一樣。顯然,這代表的是極大的改變。第二年的夏天,我和我的妻子從波士頓一個高度通訊發達的郊區搬到科羅拉多州的山裡。我們的新家沒有手機訊號,網路連線也是相當不穩定的DSL線路。於是,我取消了我的推特帳號,暫停登入我的臉書帳號,把我的部落格打入冷宮,關掉我的RSS閱讀器,也縮短了我使用 Skype 和即時通訊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我減緩了電子郵件軟體收信的頻率︰長久以來,我把它設定成每分鐘收一次信,但現在我重新設為每小時只檢查一次,而且後來連這樣都讓我過度分心時,我大部分時間就把軟體關閉。

拆除線上生活絕非不痛不癢的過程。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腦中突觸的網路成癮症一直在發作。我發現我會偷偷去點擊「檢查新郵件」的按鈕,有時候甚至會瘋狂上一整天的網。但是,這種渴望過一段時間後就消退了;我發覺我可以連續好幾個小時在鍵盤上打字或是閱讀艱困的學術文章,思緒也不會飄走。感覺上,有些年老失修的神經迴路開始躍動,一些與網路牽連的新生迴路變得比較靜止。整體來說,我發現我變得更為平靜,更能控制我的思考,比較不像一隻在實驗室裡按機關的白老鼠,比較像─怎麼說呢,比較像個人。我的大腦又能呼吸了。

我知道我的情況算是特別的。由於我從事自由業,生性又有些孤僻,所以可以選擇斷線。當今大多數人沒辦法這樣選擇;網路對他們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實在太重要了,就算他們想要逃離網路也沒辦法。美國一位年輕的小說作家坎克爾,最近在文章裡思索著網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他清醒時分的控制:「誠如其提倡者所言,網際網路增添了變化與方便性;它自己並不會加諸任何東西在你身上。只是我們最後的感覺並不是這樣。我們並不覺得線上的習慣是我們自由選擇的,反而覺得這些習慣是我們在無助狀態下學到的,或是歷史強迫我們接收的;我們的注意力並沒有依我們所願來分配,甚至可以說分配的方式我們一點都不喜歡。1」

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人類還能不能偶爾讀書或寫書,這當然是沒問題的。每當我們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智能科技,我們不會馬上從一種思考模式跳轉成另外一種。大腦並不是二進位機器。智能科技會以轉移我們思考重心的方式,來展現它的影響力。最早使用新科技的人常常會在大腦適應新媒體的過程中,感到他們的注意力、認知和記憶行為模式出現變化;不過,最重大的轉變得花上好幾個世代,隨著這項科技逐步深植於工作、休閒、教育等等定義社會與文化的行為習慣,在其中慢慢潛移默化。我們閱讀的方式怎麼改變?我們書寫的方式怎麼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怎麼改變?這些問題我們不只要問我們自己,還要問我們的子孫。

至於我呢,我已經陷回原本的樣子了。隨著這本書接近尾聲,我的電子郵件軟體變回一直執行的狀態,我的RSS閱讀器也重新上線了。我又開始玩一些新興的社群網路服務,也在部落格上發表幾篇新文章。我最近受不了誘惑,買了一部內建無線網路功能的藍光播放器。這部機器讓我把 Pandora 上的音樂、NetFlix 上的電影,和 YouTube 上的短片串流到我的電視和音響上。我必須承認,這樣真的很酷。我不確定沒有這個東西我能不能活。

 
別放開我的手/原本是無憂無慮的海島假期,沒想到卻變成一場死亡之旅!
文、圖節錄自皇冠文化
圖/皇冠文化提供
乍看是天堂的島嶼,其實處處隱藏著黑暗的秘密……

內容簡介:

馬夏爾立即成為頭號殺妻嫌疑犯,但警方還沒來得及逮捕,他已經帶著女兒逃亡。警方架起路障臨檢,出動直升機搜尋……連法國本土都派出特別部隊支援,小小的留尼旺島卻竟然找不出父女倆的藏身之處。更糟的是,新的受害者不斷出現,由證據看來,似乎都死於馬夏爾之手!警方在焦頭爛額之際,赫然發現這個神通廣大的嫌犯多年前就曾經在島上跟另一樁命案扯上關係,而飯店的員工早就知情,卻絕口不提。

作者介紹:

米榭•卜熙

一九六五年生於法國,盧昂大學地理教授,作品多以故鄉諾曼地地區為背景。二○○六年以《羅蘋密碼》嶄露頭角,二○一一年出版第五部小說《黑睡蓮》,成為當年得獎最多的法國推理小說。而隔年出版的《沒有她的飛機》更是他的巔峰代表作,不但登上法國亞馬遜書店排行榜第一名,更以銷售超過五十萬冊的亮眼佳績讓他躋身二○一三年法國年度十大暢銷作家之列,並於二○一四年繼續蟬連!

搶先試閱:

16 老太太的家

晚上七點五十分

馬夏爾透過窗簾織紋的縫隙,偷偷觀看馬爾地夫路上的其他房舍。鹵素燈調成最低亮度,只在室內映出淡淡的光芒,從屋外絲毫無法察覺。

闖進香塔兒.蕾特列的家,幾乎比想像中還容易。www.papvacances.fr網站上已把屋內情形描述得鉅細靡遺。從屋子的平面圖和照片看來,浴室的窗戶既是最隱密也是最容易的闖入點。其實,最困難的反而是要向莎芳說明為什麼要闖空門。

寶貝,有位老奶奶把她的家借給我們住……但她忘了留鑰匙給我們了。

她什麼也沒說,只靜靜等他替她開門廊的落地窗大門。然後她的目光在牆上流連忘返,好奇地打量照片中這位她不認識的藍髮老奶奶,老奶奶身旁圍著兩個皮膚曬成古銅色的金髮孫子,一個是十多歲的男生,另一個男生則幾乎和她同年齡。照片上,小男孩們高興地擺出各種姿勢,背景有艾塘薩雷的「鱷魚農場」、銀絲般的「新娘紗瀑布」,還有一片甘蔗田,甘蔗高度是他們身高的三倍。

馬夏爾繼續戰戰兢兢地監控這個空蕩蕩的社區。樹下的一抹影子、游泳池水面的一陣微風、人行道上的一陣腳步聲。在這個幾乎無人居住的退休社區,寥寥無幾的住戶想必成天都在看哪裡有異狀。也許誰家的窗簾動了一下,或誰家的燈忘了關,立刻就有人打電話報警……

又譬如是車庫門忘了關……

馬夏爾倒是寧可冒這個險,他讓車庫的鐵柵門稍微開著,也沒有開得很大,但至少從外面馬路就能看得出車庫內沒車。兩個鐘頭前,他發現有警察在社區的另一頭巡邏。他們似乎是隨機地打開一些住戶的車庫,想必在找一輛租來的灰色Clio。要是警察從香塔兒.蕾特列家門前經過,發現屋子大門深鎖、漆黑無聲,車庫空空如也,一定就不會停下來。

起碼這樣是很有可能的……

馬夏爾後退,拿起小電視機的遙控器。他把聲音轉到最小,開啟螢幕。他癱坐在沙發上。

莎芳在旁邊香塔兒.蕾特列孫子的臥房裡睡覺,那是個八平方公尺的可愛小房間,擺著許多裝飾品,如非洲人偶、貝殼和海星、風箏和小帆船。

莎芳表現得很聽話,太聽話了,幾乎從頭到尾都沒說話。老實說,馬夏爾不知所措,這是他第一次和她獨處。這個從一出生就如玻璃娃娃般被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小女生,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呢?她是否有力量去抵禦這接二連三的事件?的確,她擁抱了他、對他露出微笑,也說了「晚安,爸爸」去回應他那句笨拙的「寶貝,晚安」。

但在她內心深處,她到底做何感想?

晚上八點四十五分

在「留尼旺第一電視台」,電視新聞已重複了一個鐘頭。馬夏爾第三度看到螢幕上出現麗安的照片,緊接著下一個畫面宣佈「飛鷹計畫」已展開。海外省區警政指揮部的電話號碼在螢幕下方的跑馬燈不斷循環顯示著,上方則是他自己的大頭照,接著是莎芳的照片。另一個記者的旁白聲音說得信誓旦旦。雙重命案,罪證確鑿……具危險性且可能持有武器……呼籲目擊者出面指認……

馬夏爾和莎芳的照片終於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面愁容的記者,每次報導最新快報時總不忘提醒:緊急、警戒、謹慎……

馬夏爾窩在沙發裡,把雙腳放在面前的茶几上。他感到心情出奇平靜,簡直對自己所引起的風波彷彿置身事外,但他明明很清楚後面會有什麼樣的可怕後果。像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在麥田裡點了根火柴,或在一個車多的日子裡,朝高速公路上扔了顆石頭……等闖禍了才發現事情已無法挽回。

晚上八點五十一分

爸爸殺了媽媽!

之前游泳池其他小孩說的時候,我就在懷疑了,但我現在很確定。新聞上說了好幾次。爸爸把電視轉得很小聲,但我還是都聽到了。

電視上還有我們的照片。

爸爸殺了媽媽。

我站著躲在客廳門後,感覺好像已經好幾個鐘頭了。

我有努力想睡著,真的,我努力了很久,但實在睡不著。

完全沒辦法。

我下了床,輕輕走過來,都沒發出聲音。爸爸叫我不要大聲說話,不要碰倒東西,不要開燈。

爸爸在沙發上,但從我這裡,只看得到茶几上他的鞋尖。不過他站起來,走到窗邊,隔著窗簾往外面看時,就看得到他。

譬如現在。外面馬路上的汽車聲,忽然比電視裡的說話聲還大聲。一陣強光像燈塔光一樣照進客廳裡,然後又什麼都沒有,車子走掉了。

爸爸仍然看著外面。

我不會說得很大聲,只會比電視裡的記者大聲一點,好讓爸爸聽見。

「爸爸,你殺了媽媽的時候,她有沒有很痛?」

晚上八點五十二分

馬夏爾宛如觸電,猛然回過身來。他對莎芳唯一的回應就是把食指豎在嘴前。最靠近的一戶人家,家裡燈亮了。大概是有鄰居回來了吧。電視遙控器依然在馬夏爾手中,他把聲音關成靜音。

「莎芳,別出聲。」

他轉頭看,忽然一陣天旋地轉。

他腿軟了。

莎芳倒臥在客廳地板上。她額頭下冒出一小攤血。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人類史上最大的悲劇終於結束
文、圖節錄自八旗文化
圖/八旗文化提供
日本亞馬遜書店五星推薦!二戰結束七十周年,知日而非哈日的必讀經典!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羅列「終戰之日」的回憶故事,而是以直到前不久仍被埋沒的資料為基礎,以日本人的精神構架為主題寫成的書,是一部二十四幕的長篇舞台劇。書中粉墨登場的人物在各自所擁有的「日本式忠心」的驅使下行動著,相互碰撞著,使得這齣戲充滿了驚險恐怖的場面。對於日本兩代讀者而言,本書是深入了解日本之所以成為現代化日本的最重要轉捩點,它充滿了歷史的悔恨與傷痛,這樣的日本式精神至今仍以各種面貌繼續影響流傳著。

作者介紹:

半藤一利

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193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3年,從東京大學文學系畢業後,進入文藝春秋出版社。歷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雜誌主編、專務董事、出版社顧問等職。

搶先試閱:

十四日正午─午後一點/「從我的屍體上跨過去。」──阿南陸相

八月十四日正午,歷史翻開了充滿淚水的新頁。

日中戰爭自開戰以來,到這一天為止,陸軍陣亡一百四十八萬兩千人、海軍陣亡四十五萬八千人、平民死亡一百萬人,幾百萬間房屋在戰事中被摧毀。古老的歷史將以「日本帝國的覆滅」而告終。日本在人力、機械、軍備、資源等方面,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形勢,但在「我們要爭取勝利!」這種頑強不屈的鬥志的鼓舞下,讓戰爭走到了今天。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決心的問題,而是全體國民的意志的體現。

現在,這個意志被聚集在皇宮地下防空洞裡的二十四個男人否定了,一個新的國家意志將取而代之。四十四歲的天皇用白色的手帕擦拭著面頰。

「那些我視為依靠的軍人,他們的武器將被收繳,那些對我忠心耿耿的人們將被視為戰爭罪犯,有可能被處死……一想到這些,我心裡就充滿了痛苦。」

怎麼回事?難道天皇失去了最高統帥的威嚴和自制力了嗎?不,天皇仍然冷靜,然而吃力地繼續說著。在此期間,只見天皇不停地用白手帕擦拭兩頰。

以鈴木首相為首坐成一排的閣僚們,誰都無法接受眼前這個沉浸在悲慟之中的天皇的形象。他們低垂著頭,嗚咽著,不時摘掉眼鏡擦拭眼淚。天皇的講話時斷時續,講話的語氣令憔悴不堪的人們十分感動。

「此刻,我要竭盡所能做好我力所能及之事。國民現在尚未知情,如果突然聽到這個消息,想必都會失去內心的平靜。如果由我親自向國民呼籲比較妥當的話,那我隨時都可以站在麥克風前。特別是陸海軍的官兵們,他們想必會受到極大的震撼。如果陸海軍大臣認為有必要,我願到任何地方去親自開導他們。」

不用說,接受《波茨坦公告》並不是「休戰」而是意味著「投降」。這不僅僅是結束一場戰爭,盟軍甚至會在日本的國體、天皇的地位等問題上發難。現在就連天皇的性命能否保住都是未知數。當人們對前景不再做任何預測和樂觀的想像時,面對的卻是「投降」的現實。但是,如果要把國民從更多無謂的犧牲中拯救出來的話,眼下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不管自己的處境如何險惡,戰爭非終止不可。──看到天皇豁出命去的悲慟的模樣,閣僚們感到身心撕裂般的疼痛。悲慟的氣氛很快渲染開來,有的人不顧體面,像孩子一樣嗚嗚地哭了起來;有的人拼命忍耐著,緊握雙拳,幾乎要將它們捏碎;有的從狹小的椅子上哧溜滑了下來,跪在地毯上,最後癱倒在地板上放聲痛哭。房間裡那盞離地面十公尺的小電燈泡照亮了這一切。

天皇的話講完了。閣僚們仍然低著頭,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就像被綁在椅子上似的。過了一會兒,天皇命鈴木首相將《終戰詔書》草稿呈上。首相站了起來,對天皇操心聖斷一事反覆表示歉意,然後深深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受此禮之後,天皇站了起來。侍從武官長蓮沼蕃靜靜地打開門,天皇的身影消失於門外。

大家留在房間裡。大事解決後的虛脫感和過度的痛哭導致在場的每個人心力交瘁,精神恍惚。不行,不能一直這樣下去,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需要大家付出非凡的努力和犧牲。而且,即使大家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得不到任何榮譽,留不下任何功績。不但如此,茫然不知所措的男人們現在沒人知道千頭萬緒該從何著手。大家穿過長長的地下通道,在御文庫的正面乘車,被送到宮內省。一路上大家仍然處於茫然自失的精神狀態之中,一想起剛才發生的一切就忍不住涕淚漣漣。

在五月二十五日的大空襲中,明治天皇時代建造的宮殿被飛濺的火星引燃的大火燒毀了。幸好戰爭剛開始不久,防空防火、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御文庫就完工,即使空襲來了也能確保平安無事,於是天皇的日常起居就搬到了那裡。戰爭末期,在御文庫旁邊的望岳台下面,近衛第一師團和水戶工兵隊建造了一座非常堅固的地下室,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經常在這裡召開。為方便警戒和保守秘密,外來者無論是誰一律不能直接接近御文庫。一般是先到宮內省,在那裡換乘宮內省的汽車然後前往。回程則剛好相反。

侍從戶田康英在御文庫的前門給搭乘宮內省汽車的人們送行。看到大家過於沉痛的表情,戶田不知該說什麼才好,只是默默地低下了頭。他想現在是應該冷靜地做出決斷的時候了,是應該勇敢地面對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命運的時候了。此時此刻,時針正好指向正午十二點。

在首相官邸,手握《兵力部署第二方案》,越發焦躁不安的竹下中佐在等待阿南陸相的歸來。竹下中佐從陸軍發來的通知那裡得知,預定在下午召開的御前會議提前召開,陸相也參加了會議。刹那間,中佐像遭到毆打似的,臉色大變。如果再下一次聖斷的話,全盤計劃將化為泡影。「被人騙了,上了大當……」中佐痛苦地呻吟著。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仍不氣餒。「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要竭盡全力做最後的努力,以便讓所有的人都認識到這一點。」他內心深處的軍人精神是絕對容不下「投降」和「退卻」這種字眼的。國土被佔領,武裝被解除,戰犯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懲處,在這種情況下,「國體」該怎樣來保護才好呢?就連主張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東鄉外相和米內海相,在捍衛國體的問題上又有多少把握呢?與其莫可奈何地接受過於屈辱的條件,不如「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以此給敵人重創,並爭取在更好的條件下「停戰」。這樣的信念在竹下中佐的心中越發堅定了。正因為如此,當他得知宮中御前會議提前召開的消息後,不禁感到愕然。

如果天皇做出了聖斷,得出了最終的結論,誰還能將其推翻呢?天皇即大元帥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天皇的命令是不允許違抗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才好呢?他認真地思考著對策。可是時間是寶貴的。竹下中佐一邊盡可能地控制住自己,一邊掙扎著繼續思考。如果全體陸軍官兵團結一致,戰鬥到最後一個士兵的話,我們一定能死裡求生,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陸軍大臣必須站在全軍的最前列,統領全軍將士──總之,現在到了分秒必爭的時候了。

從宮內省出來,閣僚們乘上各自的汽車陸續來到首相官邸。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疲倦。當大家情緒穩定下來後,才發現肚子有點餓了,並再次意識到連日來大家幾乎都處於不吃不睡的緊繃狀態中。

迫水書記官長的車子最後一個抵達首相官邸。迫水連走帶跑地來到二樓的個人辦公室,立刻把木原通雄叫了來。木原兩眼含淚,苦笑著說,看到回來的大臣們大部分都含著眼淚,心裡很難受。迫水書記官長說,天皇陛下已經做出了決斷。木原回答道,「一看你的臉就全知道了。」

「陛下說要透過無線電廣播曉諭陸海軍官兵。必須把陛下今天說的話添進詔書裡去,我太忙了……請你想辦法起草一份針對陸海軍官兵的詔書……總之沒多少時間了。拜託。」迫水一口氣把話說完。

「《終戰詔書》我來寫。我想請安岡正篤先生也到場。」

太忙了,即使有分身之術也忙不過來,迫水和木原都沒有閒暇靜下心來沉湎於戰爭結束的感慨之中。現在這個時候,忙碌一點,到處活動一下身體反倒是一種解脫。此時兩個人都還沒有時間意識到自己已是這個國家命運不可缺少的存在。

閣僚們聚集在一個房間裡,只要了一點鯨魚肉和黑麵包。除了鈴木首相外,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胃口吃東西,味如嚼蠟。阿南陸相一個人在隔壁房間裡見到了竹下中佐。陸相眼睛微微有些發紅,顯得十分鎮靜,或者說從容不迫更恰當。他氣色很好,看不到精神上的委頓。聖上再次決定投降,這意味著國家對陸軍的不信任,令人一籌莫展。而且結局來得太快了,帝國陸軍孤立無援。雖然已經結束了在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身為支柱的陸相既沒有感到幻滅,也沒有陷入瘋狂,而是端正如昔。

竹下中佐站在陸相面前開始報告。在泰然自若的陸相面前,中佐恢復了冷靜,好不容易抑制住了激動之情。他按照計劃請求陸相行使陸軍大臣所擁有的「維持治安兵力使用權」,最後他說:

「請在內閣會議上行使該權力。總長已經改變了主意,同意了該計劃。」

陸相立即回答道:

「最後的聖斷已經下了。不要再拼命掙扎了。軍人必須服從聖斷。」

這個回答再清楚不過了。陸相拋棄了「死裡求生」、「最後一兵」等所有的幻想。意志非常堅定。他主動喝乾了屈辱之酒,放棄了過去的一切計劃。

內閣會議室的桌子上放著硯台盒。一看到它,竹下中佐就揣測到這是為詔書的副署所準備的。即使陸相不同意,無法調動兵力,全陸軍也還有最後一招──那就是陸相辭職。

中佐想到了這一招。投降一事並不會因為御前會議上天皇的一句話就塵埃落定。御前會議不是憲法上的正式機構,它僅僅是在天皇面前舉行的政府和統帥部的聯席會議,會上天皇要發表個人意見。作為法制原則,如果天皇的個人意見沒有得到內閣會議的一致同意,就不能視為國家的意志。如果有一位閣僚置天皇的旨意於不顧,堅持反對到底,並且以意見不一致為由提出辭職的話,內閣就會垮台,一切將回到出發點,終戰將成為不可能。竹下中佐想以此作為最後的王牌。陸相要嘛辭職,即便不辭職,只要拒絕在《終戰詔書》上副署,詔書就不可能公諸於世。

「聽說軍令部次長大西閣下召集海軍作戰部的軍官開會,並對他們說:『如果天皇說要終戰,那我們即便是背負逆賊的污名,也必須為了更大的正義而戰鬥到底。』閣下,這個時候請您毅然辭職。」

竹下中佐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露出一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誓死模樣。陸相略微困惑了一下,但很快微笑著說:

「我即便是辭職了,終戰也是確定的事實。而且辭了職,就再也見不到天皇了……」

說完自己莞爾一笑。

無論怎麼勸說,陸相已經不為所動。此刻,天皇既下最後的聖斷,投降已成定局。陸相心意已決,軍隊應該服從該決定,政變計劃被扔進了廢紙簍。在中佐欺騙自己和他人的時候,陸相以最高指揮官及內兄的身分,告訴自己的部下及親愛的內弟,一切都已成為過去。

竹下中佐徹底絕望了,他覺得最後一線希望都被陸相一手奪走了。他知道這位忠誠老將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說什麼也無濟於事了。踏著一串腳步聲,他走出了房間,沒有目的地,他不知道該去哪裡,一切都完了。

在此期間,閣僚們約定從下午一點舉行內閣會議,然後回到各自的部門去。在接近一點的時候,到場的大臣將御前會議的最終結論傳達給了各省的主要官員們。雖然九日已做出了聖斷,但對於是和還是戰,大家一直處於徬徨之中。直到今天,大臣們才說:「現在日本核心部門的意志已經堅定了。」正因為如此,東鄉外相身為無條件和平派的首領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他把次官松本俊一叫來做筆錄,自己口述御前會議的情況。東鄉外相完全恢復了以往的生機。看到大臣精力如此充沛,不知疲倦,松本次官向他投去了發自內心的崇敬目光。

「天皇說了,正如東鄉外務大臣所說的那樣,對方不可能有毀損日本國體的意圖……我對捍衛國體有信心。」

松本次官一邊記錄大臣們的話,一邊對天皇堅強的意志和自信讚歎不已。雖然天皇一直支持東鄉外相,堅持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可如果追問:「即便是無條件投降,國體就真的能得到保護了嗎?」老實說,沒有人能一口斷定。雖然內心十分矛盾,但有一點天皇心裡是明白的:「如果現在不停止戰爭,機會就將永遠喪失。」現在是在最令人痛苦的簽字的時候了,天皇只相信這個。與軍隊猛烈的反對作戰,即使是無條件地接受了敵人的條件,天皇也堅信國體能得到捍衛。用自己寶座的安危做賭注,天皇顯示出終戰的堅強意志。

松本次官為此感動得渾身顫抖。因為激動,臉漲得通紅。他在心裡大聲地喊叫著:「我們贏了,我們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的叫喊是正確的。

此時,敗軍之將阿南陸相一個人悄然回到了陸軍省。這個站在市谷台上仰視著的,威風凜凜的建築物的價值遭到了損害,帝國陸軍七十年的歷史正在眼前一點點地崩潰坍塌。儘管陸相擁有堅強的意志,並且付出了巨大努力,可日本帝國還是同意無條件投降,將國家和軍隊的命運交付給盟軍,然後等待盟軍的指示。現在他必須勒緊韁繩,把那些鼓吹本土決戰,還想著衝鋒陷陣的全軍將士拉回到莊嚴肅穆的退卻──投降的方向上來。這也是陸軍大臣的使命。陸相要用自己整個身心承擔起挽救陸軍六百萬人命運的重任。陸相身材並不高大,但肌肉緊繃的身體裡卻牢牢地銘記著「責任」兩個字。

如果現在陸軍發生了混亂,除了最後關頭的戰鬥之外,在國內還會引起新一輪的戰鬥,最終將導致國家的完全崩潰。「能夠從容不迫退場的人不失為名將」,陸相想起這個自古以來的戰訓,不禁啞然失笑。他想不論黑暗的時間是多麼的痛苦漫長,都要順其自然,不要採取任何行動,不要將國家引向崩潰的境地。

迎接陸相的是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軍官。陸相還沒有來得及坐下來休息,軍事課、軍務課中二十多位少佐就聞訊前來,擠滿了並不寬敞的大臣室。他們大部分人臉色蒼白、雙手顫抖。對他們來說,陸相就是希望之星。他們對陸相非常信賴,全陸軍必勝的信念就寄託在他的身上。他們要聽聽陸相的報告和想法。陸相摘下軍刀,靠在身後的牆上,開始淡淡地講述御前會議的情況。

「陛下說他對捍衛國體有自信,所以決定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事已至此,只有按照陛下的心意去做了。陛下之所以這樣說,完全是出於對全陸軍將士忠誠的信任。」

無論是左傾還是右傾,以阿南陸相為中心的全軍意志,從九日最初的御前會議以來,就牢牢鑲嵌在市谷台軍隊的戰鬥到底的意志,突然要踏上繳械投降的屈辱之路了。

但是,大部分青年軍官不想就這樣老老實實地接受失敗。一直以來大家團結一致,力戒輕舉妄動,不就是因為堅信以陸相為中心的領導們的最後決心嗎?最後的決心是什麼?陸相在十日面對緊急局勢發表的訓示中如實地講述了最後的決心。

「哪怕是吃草根,啃泥土,睡荒野,我也堅信在戰鬥中我們能死裡求生。」為此大家有一種不怕政變的精神。──忘掉這些,放棄一切吧,這難道就是今天要說的話嗎?

「我想請教大臣改變決心的理由。」軍事課員井田正孝中佐的詢問正是出於上述心態。

陸相回答道:

「陛下流著眼淚對我阿南說,你的心情我很理解,雖然很痛苦,但請務必忍耐。事到如今,我已經不能再表示反對了。」

他是忠誠的軍人,是忠於軍人天職的將軍。在他看來,對天皇的旨意再表示反對就是為不忠的行為了,這與他扎根骨髓的軍人精神水火不容。更何況推動政變計劃,只會在身後留下不忠不義的污名。然而,他對那些與自己兒子同齡的青年軍官們意氣用事的心情是非常理解的。儘管自己從未同意政變計劃,但在過去是原諒他們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給了他們一個希望。當時的考慮是:清除君側的奸佞之後,情況不就可以朝有利的方向轉化了嗎?正因為如此,現在才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想法,並意識到自己的重大責任:必須控制住青年軍官們的急躁情緒。

「聖斷已下,現在只能服從。不服從的就從我的屍體上跨過去。」

 
閱讀筆記
被隱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邊境」觀點
聯合報╱ 阿潑
台灣人對「中國」認識,多從教科書開始。制式教育給予我們制式的了解與想像,談到中國,想到的是地圖上的秋海棠一塊,便錯以為那是黑線畫出的鐵板一塊,不論對其看法認知是歷史文明或罪惡獨裁,都是純然無異質性,不覺中國內部錯落變化之大超過任何人想像。

外國記者的中國書寫,某種程度上補足了我們視野上的不足。別於歐逸文暢談野心中國,何偉從庶民角度爬梳近代中國變遷,大衛.艾默藉著繞走中國邊境地區記錄了「少數民族」的歷史與近況,帶讀者進入一個非大漢民族的視域,揭示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若你認為那仍是中國。

書名《被隱藏的中國》似乎就帶有這等暗示:人們自是知道這些地區屬於中國,卻從未直視他們的故事,若論之,便以「中國」視角而論。但原書名《天高皇帝遠》更貼近作者的觀點:中國偏遠邊疆對於國籍觀念混淆不清──個人所持護照的重要性,遠不如他們原本的民族特性。這也使得「邊界地區歸屬於誰」注定反覆無常。這些地區也正是中國俗諺中「天高皇帝遠」之地,意味著北京無力能掌握當地人,而且他們也不歡迎北京的影響力。

即使如此,北京政府的手仍往這邊伸,不只伸,在新疆、西藏這些地區,還牢牢抓住,文化政治衝突也就頻繁發生。聽起來像是嚴肅議題,但作者並不試圖這麼對待,這是他的旅行,他只是將自己遇見的人事物藉歷史與政治的網絡密織一起,展示出一個以當地人為主體的「邊境」觀點。於是,不論是東北的朝鮮風情,雲南少數民族的色彩鮮豔,或是新疆濃烈氣味、西藏的高冷獨特,都有足夠的引領鋪陳。讀者亦能從這本書中,觀見中國少數民族政策的分別。

近代中國的變遷、政治經濟強勢介入,成為這些地區的環境變項,跟著作者的足跡,便也能嗅出浮動之感。例如,相較於有自己信仰文化和精神領袖的西藏與新疆,族群眾多的雲南地區對北京政權顯得十分服從,要唱歌就唱歌,要跳舞就跳舞,於是,北京當局也給了犒賞:邊界大開,幾乎不派武裝軍。雲南邊疆民族便過著自己的快樂生活,同時也採了自己的策略:人前服從示好,人後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與性格。作者在這地區遊來晃去,便也看見不被控制自由下的諸多問題:毒品交易、人口販賣;在新疆與西藏雖然情況顯得嚴峻,族群衝突激烈,但作者也不忘帶我們到了酒吧等地,賞玩異國風情。

但需提醒的是,每個人都是背著自己的階級與文化行走、觀看,即使是外國記者亦然,讀者雖跟著作者的眼睛、腦袋行走,靠著閱讀增進視野,卻也要了解這是「被隱藏的中國」,我們必須以全新且寬容的心態認識這從未了解、深入的國度。

 
能整垮你也能幫你的潛勢力
職場有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許職位不高、沒有資源,也無法直接掌握你的生殺大權,但不代表他們不能整垮你,或在關鍵時刻幫助你突破重圍。

不想生出過敏兒,孕媽咪該如何出招?
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人為過敏體質,若沒有預防,則小孩有1/2機率會遺傳過敏。因此很多孕媽咪害怕產下帶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懷孕期間及小孩出生後,可做哪些預防措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