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大富翁(Monopoly)遊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內容簡介:故事甚至要追溯到美國總統林肯、貴格會(The Quakers)以及一名被遺忘的女權主義者瑪姬(Lizzie Magie)。早在帕克兄弟開始販售大富翁的三十多年前,瑪姬就創造出一款幾乎一模一樣的大地主遊戲,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的遊戲其實意在批判資本主義,精神基礎與今日大富翁(壟斷)所代表的價值完全是對立面,並且從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到大蕭條時期持續受到左翼人士歡迎。
《貪婪遊戲》因此不僅是關於桌上遊戲的故事,大西洋城的早期歷史、失落的貴格會社群,而更引人入勝地道出一段企業貪婪的社會史,闡明上世紀美國商業的殘酷本質,其中牽涉巨大謊言與無所不用其極的掩蓋手段,讀來宛如一部上乘的偵探小說,由大富翁遊戲的真實贏家與輸家領銜主演。
作者介紹:
瑪麗•皮隆Mary Pilon
瑪麗.皮隆(Mary Pilon)是《紐約時報》得獎記者,目前負責體育新聞。她過去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當時曾以多種角度撰寫經濟與金融方面的評論。她也曾任職於網路媒體《高科》(Gawker)、《今日美國》以及《紐約雜誌》。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紐約大學,並被《富比世》首次舉辦「三十歲以下三十名人」榜,便被選入媒體領域名單之中。她的報導曾被選入《美國最佳體育寫作》(The Best American Sports Writing)文選之中,並曾獲得美國體育編輯協會(Associated Press Sports Editors)、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以及自由論壇(Freedom Forum)等獎項。土生土長的奧瑞岡人(Oregonian),馬拉松新手,目前定居於紐約市,她非常享受偶而舉行的桌遊之夜。
搶先試閱:
在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影響社會最劇烈那段時期的某一天,有位名叫查爾斯.達洛(Charles Darrow)的失業業務員,隱居在自家地下室。他沒有錢、沒有前途,並近乎絕望地試圖要支應妻子和兩個小孩的生活所需。
達洛枯坐在陰濕的地下室,腦中突然閃過一個點子。他取出一片油布,畫起一張上有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街道與地產的桌遊。若是無法支應家人的生活,至少也得用一個能拾回過去一家人在紐澤西海岸度假時那段美好時光的遊戲,娛樂一下他們。
很快的,達洛製作好這個遊戲並介紹給他的家人。他們很快就愛上這個遊戲。他們很喜歡用達洛創造出來的紙錢買下遊戲裡的地產以及小房子,並按照擲骰子得到的數字不斷沿著遊戲地圖移動他們的棋子,而棋子可能是一個頂針、迴紋針或鈕扣。
達洛決定試著兜售這款遊戲。他將自己的創作寄給遊戲大廠帕克兄弟(Parker Brothers)以及彌爾頓.布萊德里(Milton Bradley),兩間公司都回絕。但達洛不屈不撓,慢慢地,靠著大量的口碑傳播,遊戲開始販售出去。這時帕克兄弟正瀕臨破產邊緣,重新考慮後買下了達洛的「大富翁」(monopoly game)。遊戲以閃電般的速度成功大賣,也將帕克兄弟與達洛從悲慘境地中救了回來。
在一九三○年中期以及其後的數十年,帕克兄弟將這個遊戲如何創造的完整故事,印在售出的每盒大富翁遊戲上。
其中只有一個問題,即:這個故事並非完全真實。
* * * * *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勞夫.安斯帕赫(Ralph
Anspach),大力將車門甩上。他終於到家了。又是另一個從舊金山的教室回到他與家人居住處柏克萊(Berkeley)這段折磨人的通勤時光。
他咚咚地踏進他那搖搖欲墜且帶著怪異華麗氣質的維多利亞式房屋中一邊碎念著。舊金山到柏克萊之間的交通在尖峰時刻總是糟糕無比,但此刻他和其他通勤者為了尋找汽油,得要與堆在出口,延伸一英里長的車陣對抗。當時是一九七三年,國際石油危機剛剛爆發。由阿拉伯國協領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不斷堆高世界原油價格,終結了數十年來低價能源的局面。美國政府價格控管已然失能,同時採取了定量供應制。某些日子,汽油只限銷售給車牌末碼為奇數的車輛,其他日子則是限定銷售給車牌末碼為偶數的車輛。勞夫猛力踩了下地板。他心想,這就是壟斷掌控社會時會發生的狀況。
勞夫這名外表骯髒不整,年約四十出頭男人,身高約五呎九吋,有雙銳利的藍眼睛。他是猶太銀行家與家庭主婦生下來的孩子,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德國的但澤(Danzig)自由市,此城市由波蘭政府治理,但同時也處於希特勒的納粹帝國庇護之下。長大後,勞夫便習慣了反猶太的標語、從小到大不斷受到的辱罵,並長於躲近巷弄中以避免潛在的衝突。然而,幸運的是他和其家人得以在一九三八年離開但澤,移居紐約市,勞夫在那裡求學,並打零工幫助家裡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最後成為美國公民。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美國陸軍服役,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駐紮於菲律賓。
一九四八年,勞夫參與以阿戰爭(Arab-Israeli War)。他偽裝成農夫潛入此區域,不過事實上他卻是拿起武器幫以色列打仗,無視美國當時正採取中立態度,且禁止其公民參與這場戰爭的事實。勞夫並不是一個被動坐著眼睜睜看他人行動的人。只要他確信某事,便會起而為之奮戰。
勞夫推開大門,跟他的妻子蘆絲(Ruth)以及兩個孩子,分別是十二歲的馬克與七歲的威廉打了聲招呼。他期待能和家人一起吃一份簡單的晚餐,吃完後或許還能一起玩場桌遊。
勞夫與知名經濟學家李奧.羅金(Leo Rogin)之女蘆絲初遇,是在兩人同為柏克萊大學學生時。當時她正在攻讀大學學位,而他則是希望能拿到博士。蘆絲是個嬌小、聰明且跟他一樣對社會與政治事件相當感興趣的人。在一起後,他們兩人攜手前進,一個參加越戰(Vietnam War),一個則是參與世界和平婦女會(Women for Peace)。她是此一組織的柏克萊支會創辦人,並擔任過數不盡的會議與電話聯絡人。多年後,到了一九八八年,勞夫得知當時他和幾名政治活動參與者成了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關注的對象,開始針對他的背景展開調查來檢測他的「忠誠」,並監控他的行蹤。
那天用完晚餐後,勞夫的兒子們提議來玩大富翁,並熱切地將那個熟悉的長型白盒子從櫃子中拿出來。這兩個跟他父母一樣聰明且活力充沛的男孩,比同年齡的小孩擁有更高的政治意識,還是十足的大富翁玩家。他們熱愛這個遊戲的每個細節─那具有代表性的大西洋城地產、小小的房屋、遊戲鈔,以及與眾不同的棋子。遊戲的目的在於藉由獲取房地產並收取租金,來讓其他玩家倒閉,成為最後一名存續的玩家。當玩家在地圖上繞行時,要獲取或協商以換取地產。接著,玩家要試圖得到所有同色的土地,並在他們壟斷的區域搭建房屋或旅館來墊高房屋租金,從而清空對手金庫裡的錢。
當小孩們擺好遊戲並數好各家的錢後,勞夫回想起一九三七年,他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lovakia)第一次玩大富翁時的情境。他的大哥格里(Gerry)招喚他過去玩遊戲,那時他只知道,這個遊戲才剛問世沒幾年而已。大富翁這個遊戲帶給了勞夫對初探美國眾多模糊印象的其中一環,不過仍舊是一個只存在地圖與地球儀上的遠方地界,距離歐洲黑幕有光年遠之處。
這個傍晚滿是笑聲、大呼小叫以及一連串激烈的交易締結。勞夫、蘆絲、馬克與威廉開心地操縱著自己的棋子在桌遊的地圖上繞行,經過了最便宜的波羅的海大街(Baltic Avenue)、繁忙的聖查爾斯廣場(St. Charles Place)以及精華的海濱道(Boardwalk)。他們經過了起點(Go),可得到兩百元;他們直接進了監獄(Jail)、他們抽了機會卡(Chance)與公眾福利箱卡(Community Chest cards)。最終,由安斯帕赫家最年幼的小孩威廉贏得勝利。
勞夫不知道的是,這個一如往常的平凡傍晚,即將改變他的人生。
* * * * *
隔天早上,蘆絲準備早餐時,勞夫對︽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的頭條新聞滿腹牢騷,上面全寫著關於石油危機的壞消息。他的小孩們坐在他身旁,仔細將他每句牢騷聽進去,他開始強力抨擊OPEC石油卡特爾以及壟斷事業的邪惡之處。過往那些價格戰是好事,他咆嘯道,因為它們會拉低價格,可是一旦有間公司或組織對某項產品取得了壟斷的地位,消費者就得受苦了。
熱身完畢後,勞夫接著抱怨起促進目前石油危機的經濟文化,比起一八○○年代晚期以及一九○○年代早期的存在於美國那種反壟斷的風氣,現在實在差太多了,他說。當時,「擊垮托拉斯」(trust-busting)或是打破大型壟斷企業與托拉斯,一直是全國主要政治論述的一部分,且強力的反壟斷法也付諸實行。此法律的制定是因應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以及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在石油與鋼鐵產業所建立的堅實堡壘而生的,他們分別將價格調為天價,而評論家們指出,此作為摧毀了許多中小企業,並嚴重侵害了美國人的生活水準。
突然間,威廉打斷父親。他提醒父親,前晚自己可是才剛贏得了大富翁遊戲的勝利呢! 這個遊戲這麼好玩,如此一來,那些壟斷企業怎麼可能真這麼壞? 他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才會贏得那場遊戲的勝利?
勞夫就兒子的疑問思索了好一陣子。他承認兒子的觀點很棒,令他印象深刻。這款桌遊在遊戲中鼓勵玩家進行的動作,在現實中卻是傷害他人的行為。賺錢並非罪惡,但壟斷一項產品或產業並毀滅對手則是。勞夫在他早上通勤至舊金山的漫漫長路上,仍舊持續在思考他兒子剛剛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