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解析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中級∼中高級,文法解析最詳盡、學習最快速吸收,是您必讀的英語刊物。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11/10 第96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日本職場奇譚集/100種無夢世代的職場生存美學
台味服務/令顧客一再回甘的「心」好達人,就在你身旁。
第三餐盤 /未來飲食文化的理想典範
高雄巷弄日和/暢遊陽光海港城新亮點
跟著十二位傳奇投資大師學習賺錢鐵則/日本股市達人小泉秀希精心整理的十二位大師投資神髓
閱讀筆記 春花忘錄/找個樹洞,說故事

新書鮮讀
日本職場奇譚集/100種無夢世代的職場生存美學
文、圖節錄自凱特文化
圖/凱特文化提供
  日本人以工作為生存價值,

  即使省下一小時,也並非用來享受,

  而是為了更有效率地做更多工作,

  想感受幸福,確實不容易。

內容簡介:

  何謂上班族的幸福?是一回期待甚久的櫻花樹下的野餐宴、一場盡情釋放怨懟與無奈何的居酒屋酩酊,或一次未趕上車卻意外相逢舊識的山手線月台奇遇?鄰近台灣的日本,我們常藉由電影、戲劇、新聞及文字出版品等等媒介,輾轉認識其職場文化之確幸與困境,然而、在縱深與廣度皆有限的資訊下,往往僅是觀其表象,無法進一步涉入內裡,瞭解一名你我相仿的小小上班族的希冀與所求。

  每一個社會皆有其難處,每一個會社也都有經營盲點,而每位上司與部屬之間,亦存在了無法言說的距離。

  定居日本的劉黎兒,以雙重身份與視角,持續數十年觀察,經歷不同世代的成長起落,彙整出日本職場的有限與無限。從既定社會路向出發,延伸至企業內在,職權與職務之間各種細部思維、進退,宛如實況;所謂職場怪獸,誠屬主觀,真正得以殲滅之道,來自自我的心中。每一間公司像似擁擠的星系,每一份子既遠又近,相互牽引,或長或短的職涯旅程裡,勤於探索者,才能恆持亮度;繼而拓展自身格局,精明的自我投資,建立超越盈虧的人際關係,才是抱擁幸福生活的關鍵。

作者介紹:

劉黎兒

  旅日作家、文化觀察家,忘齡女人;曾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2004年專事寫作,在多家報紙雜誌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日本政經社會議題、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有《性愛成就願》等30冊;小說則有《棋神物語》等;2011年經歷福島核災後回首關注家鄉台灣高危險核電,重披新聞採訪戰袍,出版廢核相關書籍5冊。最大特點是好奇;最大願望是慢慢咀嚼幸福;最大嗜好是讀書、美食和旅行。

搶先試閱:

十年後

以前日本人總是以「十年後的自己」,來判斷是否應該進這家公司、是否應該換公司?或是否應該結婚、是否應該買房子等?想像未來十年模樣,是人生設計的一個方式,許多企業的入社面試也會問這個問題。但現在或許熟年族群能想像自己的十年後,而正當盛年的年輕人,卻完全無法想像自己十年後在哪裡。

日本調查二十八歲的上班族,只有十四.七%的人能描繪十年後的自己,而八成以上的人無法想像自己的未來;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連日本這個國家、社會本身以及企業,都看不見未來模樣,個人對自己的未來也就更茫然。

無法想像自己未來的理由,最多的果然是「即使有想做的事,但卻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眼前的工作忙碌,根本沒閒情思考未來」;或有些人表示消極,認為:「世間變化多端,現在去想未來也沒用!」大多數的人只能做最低限度的自保,不要失敗、不遭遇危險、戰戰兢兢地活下去。

原本二十八歲是出社會五、六年,稍微看得見自己弱點或強處的年紀,但卻無法確認自己未來要怎麼走,令人相當無奈;因為不管怎麼發願立志,這個時代給年輕人的資源有限,把年輕人卡得死死的,選擇很少,有什麼理想,也往往變成白日夢,乾脆不要描繪未來。

三、四年級的人,如果不能描繪未來,會感到焦慮與不安;但六、七年級的人,對描繪未來已經死心,無法想像十年後的自己,並不會感到不安與焦慮,許多人隨波逐流,混個生活就好,想像未來本身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許多人責怪年輕人不努力,但結構性問題嚴重,雖然有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拼命向別人詢問工作概況,或拼命閱讀商務雜誌、參加不同業種交流,甚至去外國旅行、短期留學,想要建立不同價值觀,吸收新想法,或盼望能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而有發揮的方向,從各種角度思考未來;但還是有四分之三的年輕人,對未來悲觀,沒採取任何行動,相當保守。

日本年輕人萎縮,與歐洲類似,中層工作機會遭新興國家人才及技術奪走,現在即使在世界還名列前茅的日本產業,十年後不知是否還存在。

預估十年後將是「企業最寒冷的冬天」,電機、汽車等最慘,只有「擁有壓倒性技術力」、「符合新興國家需要」、「具有品牌力」的企業才能存活;而且品牌已非往日只是名牌即可,消費者對名牌依賴降低,未來的品牌必須要有超值感才行。許多企業無法保證十年後還存在,如果企業沒有十年遠景,也更難苛求個人有十年遠景了。

複職時代

「男怕進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現代是男女都怕進錯行,而且這個時代,只是死纏住公司不放的人最危險,為了不怕裁員、不畏公司倒閉以及提高自己的收入,日本上班族除了拓展副業外,也努力換工作、轉業,而有「複數職業」的經驗,這是在不安定時代最為穩定的工作方法,也是覓得天職的方法!

日本人原本是對公司最為忠誠的民族,上班族都被稱為「社畜」,壓根不可能去搞副業或是不斷換工作、兼職,但從九○年代後半起,許多金融機構經營相繼出現破綻,原以為自己捧的是金飯碗的人居然沒飯吃。日本企業為了加強國際競爭力,採取新的雇用方式,不再有終身雇用以及年功序列、廢除宿舍、員工招待所等福利,以前公司提供各項保障,「讓你不會辭職」,但是現在則是沒有保障,讓你容易辭職」;現在的日本人誰也不會認為上班族是不出大錯便保終身的鐵飯碗了,企業雇用的哲學變了,受雇者的哲學不變的話,就很容易受挫折,而真的在經濟上或是精神上都活不下去!失去長期飯票,連拿自己當長期飯票的妻兒都會離去呢!

現在日本採取年薪制,實力不足的人,只要一過四十五歲,薪水便會自動下降,所以最好有副業,或是嘗試各種不同的職業,有辦法的人同時從事各種職業,沒有把握的人則不斷換工作、不斷跳槽,只要是肯吃苦又有實力的人,即使終身收入不增加,也會增加朋友人數,這樣總是會有人來邀請自己去工作或合作事業的。

日本社會雖然雇用方法有些改變,但是基本上換工作會影響退休金,而且三十歲以後換工作,薪資平均減少六%,所以不是很有把握的人還是先從副業動腦筋,像是透過網路售物或是利用自己的企畫力以及文筆等,在還很原始的數位世界幫忙製作網站或是寫網路廣告文案等,許多人認為找到好副業的機會不是不斷琢磨自己的工作技術,而是找到肯花錢買自己的技術、企畫的人,這樣的機會大抵來自不斷地轉業、換工作,如果死守一處,是不會有任何機會出現的。

雖然一直蹲在同一家公司可能領到較多的退休金,不過公司會倒閉,或是在退休前便遭裁員等,誰也不可能計算出終身收入,現在日本上班族一生賺錢的尖峰是三十八歲到四十三歲,所以在四十歲之前應該好好設計自己的人生,冷靜判斷自己與家人的賺錢能力,不要借貸過高過長的貸款等,沒有負擔本身也是一種保障。

副業、複職都是為了讓自己在這種不安定時代裡能快活工作、生活的方法,有時不是為了收入,收入可能會減少,不過可能換過好幾個工作,才找到留鬍子而被老闆稱讚瀟灑的工作,或是真正擁有週末的工作,或是免於捲入無謂社內鬥爭的工作,總之,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像是離開小朝廷般的公司而去平等透明的公司等,讓自己多活幾年也是不錯的!

 
台味服務/令顧客一再回甘的「心」好達人,就在你身旁。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提供
台味服務是「交個朋友吧∼」的可愛人情味!

凸顯有人味、有溫度的「差異化」,將心比心,貼心有感,正是台味服務的精髓。

內容簡介:

服務業超級教練沈方正的第一手觀察:

  從what、how與why,完整詮釋「台式服務的品味」;

  13則藏在日常生活、街頭巷尾、打破想像、超越SOP的台味服務經典。

  令顧客一再回甘的「心」好達人,就在你身旁。

  打造「小吃界米其林」的路邊攤大廚/談笑間賣出上萬元眼鏡的店長/讓LKK變時尚大叔的百貨櫃姐/沒有「不可能任務」的旅行社領隊和白金祕書/像諮商師的中肯房仲/串接萬能人脈平台的汽車業務/逆勢催生觀光奇蹟的公務員……

  如果你想在服務業中發光發熱、如果你想帶動品牌甚至產業升級、如果你肩負行銷台灣的重責大任,把「台味服務」發揚光大,絕對是非會不可的功課。

  產品未必能做到難以取代,但服務卻可以。

  沈方正帶路,邀你深入CEO的大腦思考,把台味服務融入你的服務裡,一起打造台灣最美的風景!

作者介紹:

口述/沈方正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兼礁溪老爺酒店總經理。秉持著服務熱忱,投身旅館業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自1993年服務於知本老爺酒店起,即致力推展優質的休閒旅遊文化。目前帶領老爺酒店集團海內外共12間飯店,努力成為「華人的服務專家」。

採訪整理/盧智芳

  《Cheers》雜誌總編輯。台大財務金融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天下》雜誌召集人、《Cheers》雜誌副總編輯等職務。

  新聞記者是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唯一的工作。二十年來始終樂在其中,熱情與信念未曾稍減。採訪著作包括《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郭特利給新世代的真實工作之道》、《能被小用,才是大才》、《勇敢立大志,彎腰做小事》、《創意,然後呢?》等書。

搶先試閱:

做好「差異化」,小店就是名店

雖然經營飯店,我卻一直很喜歡研究台灣的小吃攤,因為覺得小吃攤的運作模式很有趣。

通常來說,小吃攤都是以口味決勝,就算老闆態度很差、衛生條件不好、地點偏遠……,只要東西夠好吃,顧客統統都能包容。喜歡美食再加上對這個題目感興趣,只要一有機會出差、旅行,我一定遍訪各地的小吃攤,順便收集攤子背後的故事。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小吃攤,就是宜蘭「光輝海鮮料理」。剛開始去,只覺得菜餚好吃,但是隨著去的次數愈來愈多,愈覺得它和一般的小吃攤不同。

首先,從外觀看,路邊簡單擺上幾張桌子,一個海產櫃,配上昏黃燈光,標準台灣小吃店的長相。但坐下來之後,它使用的餐具、器皿、筷架,都稱得上是好餐廳的等級,顯示老闆對飲食的品味和美觀,相當講究。

不只如此,連擺盤的裝飾、菜色的呈現,也有幾分大飯店的風格,用手機拍照時,效果格外震撼,一點都不像坐在路邊吃飯。不管是食材設計、烹調到沾醬的搭配,每個細節都可以看出是老闆深入研究後的結果,更不用說端上桌的,一定是當天剛撈上岸的新鮮漁獲。

老實說,只要做到「俗擱大碗」,就算不做那些額外的投入,大部份小吃攤一樣能經營下去。所以普遍來說,老闆或多或少有種「將就」心態,盤子髒一點、上菜隨便一點,只要不太離譜,東西好吃、客人能接受就好。這當然不能說是個大錯,然而也因為如此,對我們這樣的老饕來說,一旦有機會遇到一個不一樣的小吃攤,有過一次不一樣的體驗,真的非常難忘。甚至一段時間沒去,就忍不住開始想念。

大家都知道服務要差異化才會有特色,光輝海鮮料理的例子正說明了:再小的店,也能創造差異化,變成顧客心中的「名店」。

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人類需求理論來看,第一層是生理需求,對小吃店來說,就是基本的讓客人吃飽、保持食物衛生和美味;往上走則進階到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這些心理和氛圍的層面。以今天的社會發展來說,我認為小吃攤也應該開始往上進化,而且因為規模小,反而不見得需要很高的成本,就能帶給顧客截然不同的感受。

像一般小吃攤愛用美耐皿或拋棄式餐具,光輝海鮮料理卻使用瓷盤、瓷碗。初期看來當然比較貴,不過長期使用下來,計算平均成本未必真有那麼大的差距。

其他如研發獨門菜色、連沾醬都用新鮮果汁手工製作,透過型塑每一個環節的「不同」,老闆同時也在對顧客傳遞自己的個性、主張和價值—就算做的是小本生意,我的產品、服務一樣有不可取代的鑑別度。

我常常說,在服務業工作,不但要讓客人滿意,自己也要做得快樂。相信正因為每個動作都藏著自己的理念,做的是想做的事,我從來沒有見過老闆手忙腳亂,他永遠是氣定神閒、一派從容,好像待會是準備去讀書,不是炒菜。很多做服務的人,即使收入不錯,臉上卻掛著滿滿的愁苦和滄桑,這樣,顧客又怎麼能打從心底高興地享受你的服務呢?

再傳奇的餐飲品牌諸如鼎泰豐,最初也是從小店起家。撇開大小不談,把重視品質、細緻服務、特色營造這些元素抽取出來,路邊小吃和一流餐飲品牌的成功之道,兩者是殊途同歸,相互共通。

事實上,憑著口碑相傳,客源對光輝海鮮料理完全不是問題,老闆有充分條件擴張,把小店變成大店,甚至從路邊攤升級成高檔店面。只是他也不希望因此犧牲工作和生活兩端的品質,專心想把老主顧服務好,才一直維持現在的規模。

總結起來,如果有所謂的「台灣米其林」,我想我會給它兩顆星,畢竟,它沒有店面,沒有自己的化妝室,得走到很遠的地方使用公共設施,這為它在用餐體驗和滿足需求上扣了點分數。不過,要是純從「小吃界的米其林」來評價,和台灣眾多路邊攤美食同台較勁,拿三顆星,它絕對當之無愧!

台味服務X小吃攤老闆

羅宗銘:收服客人胃與心的路邊大廚

光輝海鮮料理藏在宜蘭蘇澳南天宮後方的一條小巷子裡。短短不到一百公尺,左鄰右舍都是滷肉飯、肉羹湯之類的尋常小吃攤,若不是行家帶路,根本不會特別注意到這裡。不過,這天才傍晚五點,店門口四張桌子已陸續有客人坐定,天還沒黑,人聲便鼎沸起來,馬上見證了老闆的高人氣和熟客的愛戴。

老闆羅宗銘正低頭忙著處理食材,他做菜的神情平和優雅,動作卻極為迅速俐落。一邊說話,手上的刀工沒停過,兩三下將砧板上的肥美軟絲片成薄薄的長條,再兩三下就捲成一朵維妙維肖的白玫瑰。

他是唯一的廚師,另外加上一個外場幫手,僅僅兩人,打理起這營收算來「頗為驚人」的攤位。「冬天大概一個晚上可以做八到十桌,夏天都十桌以上,」羅宗銘估計。而且,平均一個人的消費額約在新台幣五百元左右。

座位就在路邊,夏天沒有冷氣,碰到下雨,還得把鐵皮屋頂上的塑膠布拉下,才能阻擋雨水。但是這裡的點菜模式,卻是最流行的「無菜單料理」。客人只要決定食材、預算,一道道佳餚自然送上桌。重點是,務必得事先訂位,臨時起意跑來光顧,可不一定有位子。

說時遲,那時快。一排小卷整整齊齊地像是閱兵般排在盤面上出現。小卷料理一般多用川燙,但這裡卻是乾燜,把美味鎖住,營養也不流失。碩大的紅喉則烤成金黃色,大老遠就香味四溢。羅宗銘連沾醬都很講究,烤魚使用的醬汁是自己用檸檬榨汁製作,「比較健康,」他說。

將近二十年下來,客人沒有菜單,羅宗銘也沒有食譜,所有料理要訣全記在他的腦袋裡。因為每一道招牌菜,都是他從客人的好惡反應和回饋中,逐漸摸索出來。「學無止境,」羅宗銘這麼說。直到現在,他仍然常常去找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的日式料理主廚取經討教,思考菜色變化。

嚴格來說,吃頓飯要花上五百塊並不便宜,但羅宗銘的客人幾乎沒有對他抱怨過價格,理由很簡單,他用的都是「好料」,換到其他餐廳,價格只會貴上好幾成。從食材採購到成品,羅宗銘都一手包辦,除了降低轉手成本,他只選用當天現撈魚獲,更是從源頭實踐對新鮮度和品質的堅持。

因為生意好,這幾年,愈來愈多老客人催促他「開個店吧」,但羅宗銘還是覺得先「慢慢看」,就算開,規模也不超過十桌。一方面,他擔心優質漁獲量供應不足;另方面,也是缺乏能幹的幫手。

問他:怎麼不收個徒弟傳藝?「沒有年輕人要學,總是做一、兩個月就不做了,」羅宗銘感慨地說。比起廚房工的辛苦活,到便利商店打工似乎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

所幸他並不急。「賺多用多,賺少用少,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三句話道出羅宗銘一以貫之的樂天哲學。只要做得高興、客人開心,小攤子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只要「樂在工作就不累。」

 
第三餐盤 /未來飲食文化的理想典範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首度以廚師身分深入農業體系的紀實之旅,

揭開優質農技X環境永續X美味食物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提出比「從產地到餐桌」更具啟蒙性的飲食之道!

內容簡介:

  美國廚師丹.巴柏(Dan Barber),因為吃到遵循美洲原始農耕技法所產出的美味玉米而驚為天人,進而體悟到,真正美味的食物,所涉及的層面遠比食材挑選、烹飪方式更為複雜,我們總以為只要精挑細選最棒的食材,就能創造出對環境和人類最有利的永續飲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不能只想著改變食物系統中的一部分,而是必須積極介入食物生產鏈,重新設計整套系統,才能打造最永續且健康的飲食。於是他提出「第三餐盤」的革新理論,以此做為未來飲食文化的理想典範。

作者介紹:

丹.巴柏(Dan Barber)

  位於曼哈頓西村Stone Barns藍山餐廳的廚師,此處同時結合非營利農場與教育中心。他對於食物與農業政策提出諸多見解,發表於《紐約時報》與其他出版品中。Barber曾獲James Beard美國傑出廚師大獎,2009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搶先試閱:

如果你想體驗面對大自然時的謙卑,不用去大峽谷,只要站在一大片麥田當中,或者置身在數十片綿延無盡的農田之間。你會感覺到,那遼闊無邊的熟成禾稼不只出現在你的前後左右,而是將你緊緊包圍住,讓你看見自己的渺小。我曾聽環保律師暨環保人士羅伯特.甘乃迪談起他有過一次充滿靈性的頓悟經驗。他說,上帝透過許多媒介跟人類溝通,但任何媒介都無法像一大片欣欣向榮的麥田傳達得那麼清晰、有條理、優雅且讓人歡喜。

在拉維斯托克農場認識克拉斯的幾年後,我站在他位於紐約州賓洋鎮其中一塊麥田的中央,體會到甘乃帝所說的意思。我從沒到過賓洋鎮,甚至在認識克拉斯之前連聽都沒聽過這地方。雖然它離綺色佳(Ithaca)市中心和熱鬧的康乃爾大學才四十五分鐘的車程,然而,去了那裡後,我竟覺得自己彷彿置身在堪薩斯州的中央,而非紐約上州。

那景象讓我想起我在小學時見過的一幅畫。畫中是一群水手因恐懼而顫抖,還跪下來祈禱,因為他們的船隻就快接近地平線的邊緣了──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世界是平的。他們臉上的絕望表情,可以很貼切地用你發現自己快要掉出地球時的心情來比喻,可我就是無法同情他們,因為在我當時的年少心裡,總覺得那些人看起來有點蠢,害怕的表情過於誇張。

然而,當我站在麥田裡,一覽無遺地看盡四周景致,才發現那幅畫裡的水手說不定真的感受到了什麼,畢竟在那個時候,「世界不是平的」這種概念多少過於激進。站在麥田裡的我,視線穿梭於四面八方,放眼望去只見遼闊無際,莊稼豐茂。雨剛下完,空氣仍瀰漫著濃濃的雨味和鮮明光影。我望向東方,視線越過克拉斯家的田地,看到了他鄰居的田──田地裡,曳引機上那個人的身影小得如蚱蜢般──再望過去,視線越過他鄰居家的田,只見草地延伸到無邊無際。

克拉斯彎腰,折斷一根雙粒麥(emmer wheat)的莖,放入嘴裡翻動咀嚼,以舌頭剝掉麥殼,表情若有所思。有時,你會覺得他這人的五官四肢跟身形輪廓相比,似乎大得過於誇張。比如他說話時,雙手揮動起來就像兩隻滑雪用的大手套,還有他的肩膀寬闊到你會想去檢查他的外套裡是否有衣架撐著。他整個人呈現出一種刻苦耐勞的氣質──來自德國的小農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只能咬著牙,堅毅地在美國國土的中央耕田犁地。然而,克拉斯又是一個開心、慷慨、謙卑的人,這樣的個性,藏都藏不住。

我問克拉斯,為什麼他認為種植小麥很重要。他沒直接回答,而是再次彎腰檢查另一根麥稈。「小麥的珍貴處在於它跟人類文明的搖籃,也就是西方文明,密不可分。小麥的歷史就是社交作物的歷史。」

他說得對。幾世紀以來,小麥就扮演著凝聚社群的角色,因為這種穀物的效益要能充分發揮出來,唯有仰賴具行動力的社會組織通力合作──農人種植、碾磨廠負責將小麥磨成麵粉、麵包師傅將麵粉變成可維生的食物,才能帶給人快樂。彼得.湯普森在他那本《種子、性與文明》(Seeds, Sex & Civilization)中提到,全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穀物──小麥、玉米和稻米──正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不過,他寫道:「若把城市文明比喻成一座大樓,那麼玉蜀黍和稻米足以擔起樓牆的重任,然而,」本身具有公眾特質的小麥「則是拱門的楔石,若沒有它,樓,無以為樓。」

小麥的故事所述說的,是關乎我們身分的故事。

克拉斯將去了殼的麥粒放在他的大手上。「或許《美食雜誌》的名編輯露絲出現時,某人正在打的穀子就是這種小麥。」他說,並告訴我,雙粒麥是最早在美國本土化的作物,接著,他搖搖頭,以感慨的口吻說:「光是捧著這顆麥粒,我就覺得自己好卑微。」

不管上帝是不是真的透過小麥傳遞訊息,有一點可以很肯定的是,藉由將穀物鋪滿大地,我們就能彼此溝通。站在賓洋鎮的麥田中央,或許會覺得這片麥田沒什麼,畢竟它跟美國中西部那一大片玉米產區(Corn Belt)及翻過土的北美大草原(Great Plains)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然而,事實上當今全美有百分之八十的農地種植的都是穀物,以玉米、小麥和稻米為大宗,而小麥,不僅在全世界的種植面積遠大於其他穀物,在美國就高達五千六百萬英畝。相較之下,蔬菜和水果只占了全美農地的百分之八,但多數人,包括廚師,卻只關注蔬果。

明明小麥占據了大半部的美國國土中央,為什麼我們沒更常談論到小麥,反而在乎玉米的收成紀錄──哇,又破紀錄了,數字真驚人啊。此外,在飲食比例中,小麥也占了很大比例,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一百三十磅(約六十公斤),遠比牛肉、羊肉、小牛肉和豬肉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而且,也多於家禽和魚肉。如果不把玉米糖漿算在內,我們吃下肚的小麥真的比其他的穀物來得多。

可是,我們卻很少去思考小麥是如何種植的。若我們想改善食物系統,創造出飲食傳統,有意識地讓現在各自為政的部分整合起來,卻只把焦點放在水果和蔬菜,那就像蓋新房子時只設計門和窗,沒去思考整體格局。

跟小麥的這種疏離,克拉斯深有同感。「我發現大家不辭辛勞去農夫市集,花時間去挑選最好的水蜜桃,或者排隊購買草飼牛排──而這些牛隻也不過是以牛應該被對待的方式來飼養罷了。」他說:「結果回家途中,卻隨便找一家店買大量生產,事先包裝好的麵包。」他拿掉棒球帽,伸手搓了一下那頭被壓扁的亂髮。「這些麵包所使用的小麥壞掉或摻混的比例遠高於他們半小時前成功避開的不良蔬果,比如那些你永遠不會吃下肚的腐爛番茄。」

然後,他看著我,說:「可是,我們竟然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去吃像腐壞番茄般的小麥?」他打住話語,望向他那片在微風吹拂下整齊搖擺的麥田。「這種事之所以發生,」他說:「是因為我們失去了穀物的真正滋味。」

 
高雄巷弄日和/暢遊陽光海港城新亮點
文、圖節錄自山岳文化
圖/山岳文化提供
高捷都心4區X 捷運雙線深度旅遊5幅手繪地圖X 108家巷弄好店

跳上捷運,挖掘港都海派&文創風情!

探訪美食、雜貨、跨界藝文空間等私房小店,

10個特別企劃聚焦高雄新亮點,吃喝買逛更有深度,

滿載現代港都&舊城回憶!

內容簡介:

高雄捷運串起精彩遊逛路線,拜訪這座朝氣之都變得更自在從容!捷運沿線有哪些好吃、好玩、好逛的據點?本書以5幅手繪地圖一網打盡,鎖定美麗島站為中心,向東、南、西、北搜羅108家巷弄好店,帶你挖掘文創設計、生活品味、老城歷史,探尋巷弄樂趣,欣賞港都新舊交融與跨界文化的現代風景。

作者介紹:

陳婷芳

  台南出生,求學在高雄,工作在高雄,十多年身兼旅遊設計雜誌特約記者、旅遊書作者,非傳統的高雄特派記者。長年自助旅行,認為旅行不僅僅是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更是自我成長的養分。

  著有《台南巷弄日和》(山岳文化)、《高雄自遊散策》、《高雄悠遊小旅行》等書。

繪者簡介:

Carol Yang

  台南人,集畫畫、手工藝、旅遊於一身。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相關科系,學習美術10餘年,從事圖文插畫、教學工作。喜歡用繪畫來記錄生活、傳遞溫暖。

搶先試閱:

【精彩摘錄1】紅線:美麗島站──小港站

來透天厝老屋喝茶看書

鄭江號

古樸的門面在透著斑駁痕跡的老舊壁磚上,掛起迎春炮竹,門楣張貼紅色春聯,騎樓下的盆景用空心磚整齊排列著,蔥鬱的綠色植物洋溢盎然生意,長板凳、老鐵馬、偉士牌機車停放在門前,讓整排街屋看上去,多了一份恬靜的生活感。

走進這棟閩南式透天厝裡,磨石子地板透露出四十年屋齡的老屋靈魂,滿室老物勾起許多台灣早期的生活情懷。原來鄭老闆是一位老物愛好者,以往藏品都放在自己的私人倉庫裡,因為有了這棟老屋,索性拿來當作分享的基地,鄭老闆笑說,自從鄭江號開店之後,常常有人拿著一箱書、甚至一台裁縫車,希望來這裡找到知音人好好收藏。

五十年歷史的老式音響是多麼珍貴的古董,牆上時鐘停在某時某分,一張張小學生課桌椅、矮腳沙發椅就像台灣早期老電影播映的畫面,就連廢棄的鐵花窗、木窗框全成為老屋一隅的生活風景,窗框上的黑白照是鄭老闆對家人的記憶,由此不難看出鄭老闆念舊的性格,而偏愛紙本書溫度的鄭老闆更大方分享三樓的書房,讓訪客可以享受安靜閱讀的美好片刻。

鄭江號是老闆夫妻「鄭」、「江」姓氏的組合,原本在台北美食街工作的他們為了調整緊湊的生活節奏,毅然轉念回高雄傳遞慢活的態度。鄭江號主要供應「茶」、「食」,茶飲主推冷泡茶、花草茶、養生茶、高山茶,食物則有中式雞湯、日式飯糰、創意饅頭夾心,由於鄭太太南投的老家果園種椪柑等多種水果,所以,有時在鄭江號也能買到老闆自家栽種的新鮮水果喔!

鄭江號

臨近捷運:三多商圈站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林森三路52號

電話:(07)338-0378

時間:18:00∼24:00

(每週不定時營業4天)

【精彩摘錄2】橘線:美麗島站──大寮站

舊宿舍閒置空間變身美學角落

啡拾光

咖啡店座落高師大美學角落,有一群白色羊咩咩在樹叢林玩起躲迷藏,一整排的老房子外牆蓋上郵戳印章,門口前方的紅色郵筒反而顯得一枝獨秀,如此童趣的美學角落,真有令人享受猶如散步歐洲街頭的悠閒情趣。其實這排老街屋是高師大五十年舊宿舍的閒置空間,由啡拾光與高師大藝術學院產學合作,重新設計、規劃打造富含人文藝術氣息的咖啡文創空間。

四個房間打通形成任意門走道,三角形屋頂、磨石子地板、紅磚牆留下了老建築的歲月靈魂,鐵件家具、木作吧台、樑柱、沙發背牆,時下復古工業風與Loft風設計交錯其間,賦予舊建築新的設計感,營造出有別於古典歐洲的懷舊氛圍。

啡拾光從Logo設計到裝置藝術,都以可愛的小羊作為視覺焦點,這個品牌幸運物其來有自。相傳十六世紀時,牧羊人卡迪發現自己飼養的羊群,吃了一種紅色果實後變得活蹦亂跳,於是他自己試著吃了幾粒,也像是充電般地活力充沛,而這個紅色的神奇果實就是咖啡果,店長笑說:「當初啡拾光高雄師大店開幕時正好是羊年,那一整年都喜氣洋洋。」啡拾光咖啡團隊由自家烘豆師把關烘豆品質,除了低咖啡因的義式精選、精品莊園咖啡,也有限量冰滴咖啡可品嚐。

手作、原味、新鮮烘焙是啡拾光最在乎的事,所以在這個美學角落裡,他們不定期會舉辦有機市集,也開辦手作教室,讓這裡變成分享生活的好所在。

啡拾光(高雄師大店)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二路88號

臨近捷運:文化中心站

電話:(07)751-7700

時間:09:00∼22:00

【精彩摘錄3】

文具控、愛書人的小型獨立藝文空間

高雄有許多年輕藝術工作者利用閒置的老屋空間,創造各種小型藝文平台及複合空間,包含吃、住、看、買,他們都選擇在巷弄過生活,遠離熱鬧的商店街,不只插畫家工作室變成文具控最感興趣的地方,還有車庫改建雜貨舖,書店、公寓地下室規劃為展覽藝廊。

在知名插畫家李瑾倫的撥撥橘工作室裡,專賣許多明信片與繪本書;同樣在民有街上,撥撥橘斜對面的本東畫材咖啡的商品比美術社更豐富,歐、美、日流行前線有趣、少見的文具與筆記本在這裡都找得到;插畫家馬良慧(Irma)所成立的小書卷文化商店,大人物和小房子主題創作設計源源不絕;另外新開幕的KIFT高雄禮物商店,是一間主打「角色藝術」和「推廣高雄文化」的設計商店,集結插畫家徐宇傑、黃色書刊、Macaca、53Art Work Studio、Maki、Miss Choco,推出首波限量龍虎塔明信片,充滿高雄在地的文化特色。

關於老屋改建的故事,還有很多文創空間值得造訪,好比設計師Ray,將自己老家五十年的透天厝改建成小島藝廊公寓,店內精選「木梁作」的食器,One way fun皮革設計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百年老屋春陽綠舍輕食背包留給了R微光232文創品牌一處迷你的小空間。

火腿看書、七号閱覽室、小房子書舖、絹窩,在面臨紙本書市場的急速萎縮,以及在大型書店激烈的競爭之中,獨立書店在高雄還能占有一席之地算是奇蹟,書店經營策略就是兼賣少量的文具、文創商品,在書店特色方面,有設計藝文書籍、小誌獨立刊物、童書繪本等不同主題,有一種「巷弄裡的那間書店」的氣息,屬於小文青讀書會的一種概念。

 
跟著十二位傳奇投資大師學習賺錢鐵則/日本股市達人小泉秀希精心整理的十二位大師投資神髓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越是混亂的時代,越需要回歸本質

傳奇大師的投資方法,其實跟在市場買菜一樣簡單!

內容簡介:

  決定股市投資的成敗,不在於背負多少風險,而在於花多少功夫調查。本書綜合十二投資大師的基本分析方法,濃縮了成功投資人所需的知識精華,不僅適合股市新手閱讀,更是適合股市老手調整策略的工具書。

  作者小泉秀希本人因為整理這十二位大師的技巧並實際運用,不但個人投資資產在五年內增加了數十倍,更成功克服金融海嘯與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等艱難挑戰。

  小泉秀希發現,這些大師技巧都有共通的特點,就是單純且合理,也就是能避開風險,反覆做出有利的選擇。只要透過書中介紹的致勝模式,掌握並實踐這套原則,就能找到無論如何都有利的投資機會,在穩健投資的同時,又能持續擴大獲利!

作者介紹:

小泉秀希

  東京大學畢、曾任職於日興證券(現在的SMBC日興証券)等企業、一九九九年開始從事股票、金融相關寫作,從理財雜誌「Diamond Zia」創刊時,即長期為該誌合作,撰寫專題特輯與「跟著知名投資家學習股票的鐵則」等專欄連載。著有《只要七天就能為股票跟技術圖的達人!》、《暢銷雜誌Zia的股票入門》等股票投資專書,並擔任多本專書的編輯。作品累計銷量超過一百萬冊。此外自身也以投資家的身分積極從事投資,並經常針對一般社會人士開設各種股票投資講座。

搶先試閱:

前言│想在股市成功,需要的不是「聰明的頭腦」,而是「合理的思考」

這句話出自於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以打工的薪水作為本金開始投資,生涯累積了多達五兆日圓的個人資產,可說是史上績效最高的投資者!

這樣的巴菲特卻斬釘截鐵地說,在股票市場上能否成功,與頭腦好壞無關。

的確,世界上投資失敗的聰明人比比皆是。實際上也有許多醫生、律師、會計師、教師投資股票失敗的例子。

過去也曾發生過基金破產事件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操盤;而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也曾因為股市泡沫化損失了鉅額資產,換算成現在金額將近一億日圓。由此可知,人類最高智能在投資時也不見得靈光。

如果想在投資上獲得成功,比起這些智能,更需要的其實是「合理的思考」。

那麼,什麼是合理的思考?

合理的思考很難嗎?

一點也不。巴菲特認為合理的思考非常簡單,簡單到連大學的財經課都不教,「因為過於簡單的課程內容,有損大學教師的權威」。

所謂的合理,就是合乎道理。

換句話說,若仔細聆聽其內容,會令人忍不住附和,覺得「原來如此」。

巴菲特表示,所謂合理的投資法,就是每個人聽到都會點頭稱是,且能夠實際應用的投資法。

接下來的章節將會介紹這些傳奇投資大師的言行。他們的手法與思考方式,其實都非常單純,了解之後必然會令人覺得「原來如此」。

單純且合理。

這正是這些獲得非凡成就大師的共通點。

複雜難懂的方法乍看之下或許讓人覺得厲害,但實際上可能包含許多不太合理的部分。

我不是說複雜就不行,只要合理,單純也好複雜也好都無所謂。但相比之下,單純且合理的方法比較有效率,而這也是許多投資大師的結論。

首先要注意避開尾端風險

那麼,投資的「合理性」指的是什麼呢?

具體來說就是:

❶避開「尾端風險(tail risk)」

❷反覆「比較風險與報酬做出明顯有利的選擇」

所謂尾端風險指的是「這種風險雖然極少發生,然而一旦發生,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舉例來說,死亡車禍就是一種尾端風險。即使超速飆車也很少發生事故,然而一旦發生,就必須承受難以挽回的悲慘結果。所以能夠合理思考的駕駛人,無論如何趕時間,也都會遵守速限,並確保足夠的安全距離。

而投資的尾端風險,最容易發生在承擔過多風險的時候。

舉例來說,透過信用交易(貸款進行交易)持有三倍於自有資金的股票時,如果因為大地震等事件導致股價下跌三成,就會失去所有資產。

所以,合理思考的投資者為了在最糟的狀態下也能存活,必定會小心避免資金額過度膨脹。

不管怎麼想都有利的投資

另一方面,所謂「比較風險與報酬做出明顯有利的選擇」,我們可以用以下的例子說明:

假設有個投資案,需要投資十萬日圓:

•成功可以獲利五萬日圓

•失敗將會損失一萬日圓

且成功的機率似乎較高。

雖然中間還是有損失的風險,但損失的金額極為有限,相較之下,成功時的利益大多了。這麼看來,投資十萬日圓便是有利的選擇。

再者,即便在一次的投資中蒙受損失,只要能反覆做出這類有利的選擇,整體而言還是能夠累積利益。

這也是透過投資獲得成功的最大秘訣!

剩下的只是盡可能多去找出這類有利的選項,投資績效也會由此決定。

機會與學習及努力成正比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找出許多有利的選項呢?

這就要視知識與準備而定。

透過學習,獲得越多知識,做越多尋找個股的準備,便越容易發現這類有利的投資機會。

巴菲特的導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曾說:「決定投資成果的,不是背負多少風險,而是花多少功夫調查。」

常出現在日本媒體的大投資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也曾說:「要等待像撿路邊的錢一樣容易的獲利機會,只有在這種時候才進場投資。」

花越多時間學習,做越多尋找個股的準備,就能發現越多「不管怎麼想都有利的投資機會」。

當然,有時因為市場行情與經濟狀況的影響,不見得能找到這樣的機會,但一定也會遇到能夠發現許多機會的時候。

重點在於,只在發現「不管怎麼想都有利的投資機會」才進行投資。如果找不到就按兵不動。

感到困難或找不到機會時不必急著投資,反而應該一邊學習準備,一邊等待能夠輕易獲利的機會。

 
閱讀筆記
春花忘錄/找個樹洞,說故事
聯合晚報/賴鈺婷
《春花忘錄》書影。 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夏樹《春花忘錄》(麥田出版)

閱讀夏樹的文字是很特別的經驗。帶著旁觀的距離,畫面總是凝視,你能感覺思緒不斷被字句的質地牽引著,濛濛昧昧中,你想再看多一點,再捉摸清楚些,然而她偏是收煞住了。遂有一種神祕格調,有意識地防衛私我的界線,被寫下的故事,似清晰似模糊,無從指涉對號。

有別一般散文,夏樹的散文即使寫家族寫成長,彷彿也不要讀者聚焦於筆名為夏樹這個女子的種種,她要你看的是命運是時代,是大環境變遷下,滾滾洪流逝去與遭逢的縮影:人物可以縮得很小,名姓都隱去,個人或家族瑣事看似微渺,卻是大時代中展現生命力的怦怦心跳。

書名《春花忘錄》,作者在自序裡對於「春花」一詞的詮釋很有意思。

在她說來,春花的「春」比附了《鹿鼎記》韋小寶的母親韋春花,新年大紅紙張貼的「春」,以及台語的「剩」。

春花,隱隱指涉為過時的、繁華落盡回眸的了然,卻也有著自生自長,倔強堅強,市井民間樸實天然的活潑生氣。「剩女」也好,剩下的花也罷,她說「記憶是熱的,我活過的那個時代是熱的。」又說,「我們回不去了,那悲涼,是熱的。」以此說解看《春花忘錄》,恰可對應夏樹的寫作用心,舊時人事、滄海桑田的畫面、日常口說的俚俗語詞、老唱盤咿呀悠悠的小調曲文……她一一檢索腦海中的事事物物,有著要為盛夏/剩下的那朵春花,見證一季燦爛的使命。

如同這樣的隱喻,《春花忘錄》裡大量使用台語的腔口語詞,擬音為詞、諧音設字,在新一代的散文書寫裡,並不多見。有趣的是,夏樹書寫的台語文是直觀音譯、揮灑自如的。例如:「生理囝」、「卡打車」、「就是遮、崁落去」、「恁這有麥倩人毋」、「按怎姑情」、「愛哭擱愛綴路」……符應內文人事物的情狀聲口,有許多「用小時候的話說」、「日常口語就是這麼講」的擬音敘述。不走台文、漢羅書寫那一路,將市井聲腔搬上紙面,在於更貼近真實情境,鮮活達意而已。

全書書寫面向最廣也最為特殊之處,莫過於輯三「牽阮的手」。本輯寫社工身分所見,在鬱鬱的社會底層,須照看、服務、關懷的眾生臉譜,他們的故事一則又一則,看來令人辛酸而無奈。被寫下的我或他,社工、義工或被服務的老人、家庭,在人生長河中,那些短暫交會碰撞出的電光石火,現實的折磨、生命的痛乃至於靜悄無聲的殞落,一如夏樹所寫:「棄與記,遺和忘,要或不要,世間人世間事,最荒謬也最美麗的,莫過於記憶不再了,愛還在。」

以記寫忘。猶如全書末篇所示,《春花忘錄》是找一個樹洞,說自己的記憶,說別人的故事。掇忘采錄,舊時代老靈魂,所謂最好的時光,說來悲涼也是熱切的。

 
小英民調低 賴神全台跑圖什麼?
相較於「南霸天」花媽組閣呼聲居高不下,連續蟬聯政壇頭條,近來「南天王」賴神也靠著全台拜神,搶攻媒體版面。賴清德動向備受注目,展現「自己的天下自己拚」的氣勢,也提前揭開綠營二○一八百里侯爭奪戰的序曲。

戲說從頭,陸劇風雲三十年
猶如梅長蘇歷經生死涅槃,浴火重生而來,隨著《瑯琊榜》的熱播,「陸劇」一詞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在台灣掀起話題。這發展歷程只有三十多年的劇種歷經幾波高峰和低谷,它的魅力何在?未來又有哪些好戲可以期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