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誠品來港落戶一年,成績如何,從香港人的角度看,不應只把分析焦點局限於誠品之上,而應兼顧香港書業零售的宏觀趨勢,從而思考,改變了什麼,得著了多少。
但畢竟要從誠品說起。
十二個月,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其實是很短的時間,尤其在香港欲以前所未見的方式經營包含書籍在內的文創販售,誠品派來香港的大姊大們肯定傷透腦筋,始可殺出一條血路。可幸者是,十二個月,誠品不斷探索,逐步調整,從營業時間到人力配置,從書種選擇到活動型式,統統靈活變化,摸著石頭過河,終於找對了位置。以「誠品」之名跟香港人建立了穩定的互動關係,這從賣場人流和營收數字可見反映,年初的香港誠品業績已經直逼台北信義店,到了五月,已有盈利,跟許多人所預期的「澹淡收場」剛好相反。
是的,今天的香港誠品已難再現去年開幕時那股人山人海的爆場狀況,但這對消費者和愛讀者來說,不是更好嗎?不是更宜於閒逛和選書嗎?更何況,不再人山人海,絕不表示冷冷清清,每周七天,從早到晚,依舊得見紅男綠女在誠品各層漫步瀏覽,到了周末,依舊有老少兩代同來坐在柚木地板上享受親子閱讀,至於好多個夜晚,同樣有各路作家文人在演講在演唱在笑談在怒罵,我們期待中的「誠品風格」顯然在優雅地發功發酵,減低了開店之初的張揚與喧鬧,其實更是一間美好的書店。
然而同樣重要的是,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香港其他本土連鎖書店於過去一年亦出現了顯著變化。且看由陳萬雄統領的聯合出版集團,其下的商務、中華、三聯書店,早於去年初已經全方位備戰,姿態積極,策略進取,從員工的制服設計到其臉上的親切笑容,從書種的縱橫拓寬到賣場的豪華裝潢,從新店的區域開設到行銷的文宣樣式,在在有了煥然一新的升級效果,這不僅是「微整型」了,而更是動刀動槍的大手術,讓香港人對這些老店有了全新的觀感以及滿意。這些都是有數十年歷史的「香港人的書店」,但因為有了台灣來的書店,她們高速地變得更貼近香港,也能更細緻地替香港人提供書籍零售服務。
過去一年,香港發生了一場「書店大戰」,但絕不是只有台灣誠品前來挑戰本土市場,本土連鎖書店亦花了極大力氣去重新自我定位,至於其他袖珍型的「二樓書店」,也沒如預料中的兵敗如山倒,因為她們充分發揮了香港人的機靈潛能,或以折扣,或以選書,或以如此或如彼的奇巧方式來找尋本來就已不大的生存空間。參戰三方,打得漂亮,打得出色,打得精準,而香港人正是最大的得益者。
下一步的香港書業,仍有大戰,主戰場在西九龍文化區,也在改裝後的中環街市,台灣誠品和香港本土連鎖書店皆將參與,但我更期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夠擬訂政策,讓袖珍書店有更大的機會在這兩個黃金區位內立足生根。這兩區是「書店藍海」,在這海洋裡,應該有更多的獨立聲音。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