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柯林頓與老布希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提出了這段話:「笨蛋,問題在經濟」。最後,贏得勝選;對照今日蔡英文的當選,其實也是得力於馬政府的經濟表現不符民眾預期。由此看來,把經濟搞好,很多事皆可迎刃而解;但臺灣正面臨的是長期處於「悶」經濟的新常態、低成長、低薪資將延續;其他包括,貧富差距、薪資停滯、年金改革、居住正義、兩岸問題(服貿、貨貿)、加入區域經濟合作(TPP、RCEP)等問題,都是新政府的大挑戰。換言之,新政府上任後的首要之務,就是要解臺灣經濟困境。
瞭解投資不振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內需消費及投資不振、政府長期投資不足、出口又遭排擠,導致臺灣經濟每況愈下。就國內長期投資不振的根源而論:
一、政府公共投資受舉債上限及社福支出排擠下逐年衰退;公營投資十幾年來無顯著性成長;民間投資亦由1990年代平均成長率11.3%,降至2014年的3.5%;臺灣整體投資率低於香港、新加坡及韓國等亞洲鄰國,新政府應努力改善。
二、生產要素條件相對不足,包括「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工、缺人才」:(一)臺灣名列全球第18位缺水國家。在水資源不足下,復又超抽地下水、河川遭污染、水庫淤砂率高、水管漏水嚴重、水費太便宜以及人為浪費、水資源管理失當。據評估,若科學園區廠商減少供水30%,可能會危及整個高科技產業供給鏈,預期產能損失將逾50%,新政府必須要開出有效的藥方。(二)核四爭議二十年,支持與反對雙方始終是各說各話,但新政府強力反核,其能源政策應能保證未來無缺電疑慮。(三)許多臺商回臺常抱怨找不到土地,或是土地區位不符合廠商需求;若不圖改善,恐難提升企業投資意願。(四)臺灣勞動參與率低,又面臨高齡及少子化衝擊,缺工問題較日韓嚴重。主計總處「2014年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空缺人數近24萬人,較2013年增加4.8萬人。未來,缺工問題恐將更加惡化。新政府若不正視並改善,企業恐怕只有出走一途。(五)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的研究機構早在2014年就提出警告,臺灣將在七年後,也就是2021年變成全球四十六國中,人才短缺最嚴重的國家。南韓、日本、大陸和新加坡的企業,紛紛砸錢搶人才。換句話說,臺灣人才往外跑,已成了人才輸出國。但人才的多寡攸關國力,政府應有良好人才因應對策才是。
三、國內環保爭議始終不斷:諸如反杜邦設廠事件、反六輕設廠、國光石化投資案被迫停止等事件不勝枚舉。又興建一條跑道竟然長達十五年,而光是土地取得及環境評估便要耗掉十年時間,臺灣的競爭力也隨著時間延宕一點一滴流失。民間抗爭與環保法規太嚴而程序冗長,企業只好選擇出走。
四、產業政策無法聚焦:八十年代臺灣的經濟發展以產業轉型為重心,工研院及科學園區的設立,為臺灣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九十年後,政府缺乏產業政策及方向,招商不但無明確目標,甚至將資源引導到已過度集中的產業,造成資源浪費而無效率,新政府的產業創新政策能否實踐?端視其執行力。
五、立法院長期效率不彰,重要法規增修立法延宕,即嚴重影響企業運作,也影響投資意願及經濟成長,但長期以來卻是無解,如今,國會過半,進入完全執政,應打破密室協商,走入正軌,進而提升議事效率。
六、民粹政治恐將尊嚴無限上綱、不僅反商、反BOT,更是逢中必反;只要與中國有關的投資或經貿談判,都可能被批賣臺。民粹挾公平正義之名出發,卻讓經濟議題失焦。令人擔憂的是,在民粹一廂情願認知的膠柱鼓瑟下,不僅大財團不想在臺灣投資,外資或陸資也望而卻步。新政府過去一向反中,未來該如何面對民粹,也令人憂慮。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