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高雄市長陳菊率高雄市政府代表團到大陸參訪,並邀請劉可清市長赴高雄參加「2013年亞太城市高峰會」。事實上,高雄和廈門兩座城市互動由來已久。早在1997年,廈門輪船公司「盛達」集裝箱船從廈門海天碼頭起航,開往高雄港,中斷了48年之久的兩岸航運從此翻開了嶄新一頁。而隨著兩岸「三通」直航的到來,兩地經貿更顯熱絡。透過廈門和高雄互動,展望兩地在港口、遊艇產業、經貿觀光和人員往來等未來前景。
海峽郵輪經濟圈成形
站在廈門港碼頭的高雄市長陳菊心生感慨。1997年,廈門輪船公司「盛達」集裝箱船從廈門海天碼頭起航開往高雄港,中斷了48年之久的兩岸航運從此進入新篇章。如今,身為高雄市長的陳菊是頭一回來到廈門,她需要為高雄的港口發展考慮得更多。
廈門港和高雄港目前往來密切,兩港之間每年貨物吞吐量達到400多萬噸,約占廈台之間貨物吞吐量的1/3。在瞭解這一資料後,陳菊提到最多的字眼是「競爭轉向合作」。對於港口合作,她表示廈門港與高雄港是「兄弟港」,兩地之間可以有很多的互動,希望未來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那麼,廈門港與高雄港未來將有哪些發展契機呢?
【合作】推動資本參股開發兩岸港口
據瞭解,廈門港和高雄港是臺灣海峽的兩大集裝箱幹線港。高雄港瀕臨南海,是臺灣最大的港口,但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廈門港集裝箱運輸的快速發展和高雄港的逐步疲軟,兩港關係逐漸走向競爭。
隨著兩岸近年來往來熱絡,兩座城市也意識到:兩港口雖有競爭,但更多的是互利共贏。早在2010年,廈門港口管理局就與高雄港務局簽訂友好合作協議,協商海滄保稅區與高雄自由貿易港區建立合作制度,形成閩台港口互補平臺。
作為國家級台商投資區,海滄港與高雄港距離僅有165海哩,貨運直航不到10小時。有分析認為,兩港的合作使業務、功能和政策均有對接的基礎,兩港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化兩岸人才、技術、資訊等方面交流合作,比如可以推動兩岸資本相互參股,共同開發兩岸港口,共同經營兩岸航線,實現兩岸船公司艙位共用。
據分析,在此思路支援下,廈門港與高雄港之間甚至可以探索打造「領航海峽的自由貿易區」,這將是一項重大突破。
【競合】廈門可設自貿區聯手高雄反傾銷
事實上,今年7月,在上海獲批成為自由經貿區後,廈門、天津、舟山等地也加入到推進自貿區建設的行列。一直致力研究兩岸經濟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認為,從兩岸關係發展態勢來看,廈門建自由經貿區具有一定現實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對廈門、高雄來說,也是互利。
高雄曾是臺灣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以及臺灣「第一大國際貿易港」,1993年曾經是僅次於香港、新加坡港的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目前排名已下跌至第11位。廈門港現有生產性泊位139個(含漳州),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72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720.17萬標箱。
據唐永紅分析,廈門如能轉變成為自貿區,廈門、高雄將呈現競合局面。廈門經濟腹地條件比高雄港好,但兩地畢竟還相隔一段距離,而且兩岸經濟體及政策還存在一些差異,兩岸產業存在一定互補性,這帶來了合作空間。他舉例,「國際對臺灣、大陸產品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可以利用差別待遇來進行廈門、高雄兩港合作,大陸目前許多產品遭遇反傾銷,雙方可利用原產地規定加以規避。如原產地在大陸,可以利用兩地合作變成臺灣身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雙方合作將在貿易、船運、物流、金融、會展等層面一定會帶來許多商機」。
【互利】定位集裝箱樞紐站 配合海上運輸中轉
關於廈門港與高雄港合作,廈門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躍金也認為有潛力。據瞭解,國際貨物究竟要在哪個碼頭中轉,這要看貨物流向及船東設計的航線。
蔡躍金說,以前,有許多國際貨物是透過香港中轉。但現在,廈門港中轉費用比高雄港便宜,而高雄港的效率高;香港效率高,但人工成本高。這樣,國際貿易海上航線運輸就有許多變化。目前,也有船公司將貿易貨物先運抵廈門,然後經過高雄港中轉到國際其他地方,這樣的好處是「臺灣的中轉費不算貴,比走香港航線還便宜」。
這一看法與專家建議一致。目前,廈門港與高雄港共有9條集裝箱班輪航線,有專家建議,廈門港、高雄港的戰略定位應是打造國際集裝箱樞紐,以泉州港、福州港、台中港、基隆港等為支線港,在海峽兩岸逐漸形成分工合理的集裝箱運輸網路。
高雄港實力強
高雄港曾有一個名字叫「打狗港」。根據介紹,在明清時代,高雄僅是一個漁港,當時臺灣最繁榮的港口是台南的安平港。
但到了2000年,高雄港已經上升成為世界第三大集裝箱吞吐量的國際型港口。當時,高雄港有許多加工出口區,還有許多騎腳踏車。而且,當年高雄拆船業之發達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那麼,當年的高雄港為什麼是一個天然良港?據分析,高雄離外海不遠處有個小沙洲叫做齊金島。齊金島是一個天然的防波體,外面大浪根本不會進入高雄港。高雄港形狀呈狹長形,像一個口袋一樣,水深最淺的有8米,最深的將近20米。
【廈門港高雄港往來記】
1997年4月,廈門輪船公司「盛達」集裝箱輪從廈門海天碼頭起航,開赴臺灣高雄港,使中斷了48年的兩岸航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008年12月,廈門輪船公司「盛達2」號集裝箱船再次從廈門海天碼頭起航,拉開了廈門與高雄兩港之間海上直航運輸序幕,使兩地潛在的近距離、短行程、低成本運輸成為現實,為兩岸開闢了一條全新的便捷通道。
2009年4月,「台華輪」搭載著「情系寶島」千人赴台旅遊團的900多名遊客從廈門出發,經澎湖前往高雄,拉開了廈門與高雄海上客運直航序幕。廈門、高雄之間的海上客貨運輸全面啟動。
2010年5月10日,當時海峽兩岸最大最豪華的客滾船「中遠之星」由廈門首航高雄。
郵輪往返 雙母港做大旅遊
郵輪一個航次約可載客1,600人,但遊客團進團出,吃、住、休閒活動都在船上,中途停靠港口的時間十分短暫,對到訪港的幫助不大。因此,港口發展郵輪產業,中長期運作的產業核心在於郵輪母港,因為母港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為到訪港的10倍。
「高雄港要發展為郵輪母港,廈門港務局是首要合作對象。」此行來廈門行銷高雄,陳菊把考察廈門國際郵輪中心視為最重要的行程之一,為此,當天還特意將這一行程提前。
在廈門期間,陳菊屢屢提及高雄和廈門合作發展郵輪「雙母港」的願景:「未來高雄要發展郵輪母港,廈門港務公司和港務局就是首先要合作的物件。高雄市政府支持廈門港和高雄港務的合作。」她說,希望做好天津—廈門—高雄—澎湖—香港之間郵輪航線的規劃,並具體推動和落實,成為固定的郵輪航線,使「海峽郵輪經濟圈」真正成形。
【完整內容請見《兩岸商情》月刊2013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