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每一波漲潮,《財訊月刊》的讀者都賺到了!!訂閱【財訊電子報】讓您邁向致富之路,從劣勢成為贏家!!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兩岸商情電子報
2014/09/03 第1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兩岸商情
 
 
專題報導 臺灣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特別企劃 看臺灣中小文創企業如何發展與轉型
「貼牌式」文創產業廈門要不得
   
 
專題報導
 
臺灣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文/羅艾奇
政府空靈 產值比發展重要?!

但這些年來,同時發展的韓國早已是「文化大國」,反觀臺灣,還在2010年的「臺灣國際文創產業博覽會」,喊出「出發」的口號。不禁讓人詫異,原來,從2008年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重點計畫後的多年,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直在原地踏步,才正準備要「出發」?

那麼2014年的現在,我們已經「出發」了4年,走到了哪裡呢?

東西全球文創集團執行長李冠毅在網路上的文章提到「當對岸已將上海時裝週推向國際,臺灣官方的外行人只會辦些『自慰式的活動』來消耗預算」。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引發共鳴及迴響,甚至有網友撰文直指盲點「政府的預算到底是花在做面子上,還是真的有將預算分配給致力於臺灣原創品牌的設計公司們」?

從事劇場工作的吳思鋒則說,文化部官員缺乏文化品味是導致補助、政策失衡的原因。他表示,這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文創願景,文創太快進入產業化導向,產生文創補助化、藝術文創化亂象,尤其文化部、地方文化局的官員是高普考進來,沒有實戰經驗,對於文創產業一知半解,鮮少培訓,導致政策缺乏核心價值,只知道一味的複製大型場館。所以臺灣文創大都是政府呼聲高,業者感受少。

文化部等單位每年帶著臺灣文創、設計業者到國外去參加展覽,每次都帶回「創新高」的銷售數字,但是這些一次性的銷售數字可以帶給臺灣文創產業什麼?況且,這些數字是因為高單價奢侈品的品牌衝高產值,還是真正融入臺灣生活的文創商品呢?

老文化+新創意=文創產業

事實上,高單價奢侈品,僅有金字塔頂端的人才有能力購買,真的對於臺灣國家品牌有幫助嗎?倘若政府要推廣的是「臺灣設計」,絕對不能只侷限在這些只有極少數人會去購買的奢侈品。

文創領域五花八門,以高質感精緻書局起家的誠品書局為臺灣文創代表品牌之一;在臺灣歷史悠久、最本土化的「霹靂布袋戲」也是經典文創;新興的面膜品牌「我的美麗日記」也是文創品牌,由此可見,文創品牌賣的不只是產品,更多的是創造出一種「氛圍」,將產品融入生活,和人心拉近的力量。而關鍵就是,文化結合創意,融入在日常中,才不會曲高和寡。

比方說深根台南的聚落文創聯盟,就是將在地傳統文化結合創新思維,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廣、呈現給社會,更將台南的老歷史帶向世界。他們在網站中寫,「為打開聯合新創立的夢想平台,我們想要在老聚落中實現『迷你一條龍』,串起老聚落裡的資源與技術,讓文化與創意能夠從設計、製造、管理、行銷到通路,都可以在聚落裡完成,讓現在及未來的聚落成員能夠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點」。

讓人感動的是,海安路周圍,牆上筆觸繁細的插畫,這些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聚落裡每戶人家,講的是人們在聚落裡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以初次拜訪台南府城的旅人身分,也以一個居住者,設計師或學生的身分來看待這個地方。

今年,他們不但將主題鎖定於全台第二間百貨公司「林百貨」-府城中正商圈舊聚落,也預計在北京大柵欄策劃聚落文創,並參加國際性展會如北京國際設計週,隨著展覽開發新商品與拓點行銷。藉此強化原聚落創作能量、豐富設計師創作主題,並同時於外地發揚聚落文創聯盟精神。

文創除了賦予產品生命外,透過文創概念將街區重新包裝,也給了老社區新生命。過去給人「老舊社區」感覺的街區,隨觀光人潮成長,再加上行銷和包裝奏效,「街區文化」反而給了老社區新生命,無論是台南街區,或是因電影「艋舺」爆紅,吸引大量觀光人潮進入的萬華,都是老社區新發展的良好範例。

闖蕩大陸市場 發現創新機會

大陸市場一向對「臺灣貨」具有好感,無論是音樂、美食、巷弄或是任何臺灣商品。那是因為臺灣會在商品中輸入文化的意念,同時也注重品質。比方說「我的美麗日記」面膜商品,不只在初進大陸展銷時造成搶購熱潮,更打響品牌名聲,突破鳳梨酥、臺灣茶,成為陸客伴手禮之一。他的成功之道便是因為注重面膜品質,並在包裝跟行銷下了一番功夫,讓顧客不只買到面膜,還買到文化創意。

臺灣許多文創業者,也許產值及知名度比不上法藍瓷,但面對創意的執著和實踐,以及商品創作融入日常生活,都是非常成功的。

大陸不斷的在政策與法規上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投入許多資源扶持這些產業,並興起許多兩岸文創園區,積極對台招商,擁有良好的硬體設備及配套,所以在文創這一塊,對臺灣業者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機會。

尤其大陸的商業化發展得十分完整,比方說兩岸一樣是進行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業者會選擇實踐創作理想而忽略商業發展及營利模式的塑造;大陸業者就會把握每一個商業發展的機會,壯大自己的事業體。這一點是兩岸業者能夠互相合作的選項之一。

尤其臺灣文創業者都是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與其以個體戶方式作戰,不如以「臺灣」的概念打群體戰,可望更能發揮資源共享以及行銷上不必要的浪費。

臺灣小小一個地方,卻是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之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傳統當地文化,再與其他創新的概念結合,讓文化不只是文化,更是文創產業。這樣也算是天然資源的一種吧!

面對世界各國都在將文創產業發展為新的經濟來源,臺灣應該要把握能看到的任何機會,順勢發展。包含大陸對文創的開放及熱潮,是臺灣文創業者帶著家鄉的文化勇闖大陸的機會,相信如果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小創意就能轉變為大商機。

對文創業者來說更近的機會是陸客到臺灣來觀光,我們無論在紀念品店、免稅店,或是街邊,都能傳遞當地的文化創意。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故宮文創商品之外,更有業者開發了臺灣原住民咖啡禮盒,一個部落風味的包裝禮盒,內裝有部落馬克杯,以及原住民咖啡。這對陸客來說,不只是一個遊臺灣的紀念品,不只是一個咖啡包,更是相當有文化內涵的伴手禮,每一次拿起杯子,都想起那一次的臺灣遊,以及臺灣部落的朋友們。創意,也能帶來龐大商機,就在文創業者一步步的努力中慢慢實現。

【完整內容請見《兩岸商情》月刊2014年8月號】

 
特別企劃
 
看臺灣中小文創企業如何發展與轉型
文/陳淩
彭一萬是廈門市文化、旅遊界的知名老前輩,近年來一直關注臺灣文創產業發展。在先後20多次參訪臺灣過程中,他特別關注和考察不少臺灣文創園及有關主管機構,走訪了臺灣文創產業的一線企業,實地瞭解臺灣文創產品和產業發展情況,提出和總結了一些頗有見地的理論和觀點。我們且來看看。 從賣手錶到「賣時間」 台企轉型也是被「逼上梁山」 彭一萬對臺灣新北市一家原來製造手錶的工 ...詳全文

 
「貼牌式」文創產業廈門要不得
文/林愛玲
作為蜚聲兩岸的陶藝大師,葉星佑在1996年到廈門發展交趾陶事業,行走於兩岸之間,他對於兩岸文創產業的發展了然於心。而「淡水小鎮」的主人姚先生則是臺灣設計師出身,對文創發展頗有見地。在他們看來,目前,包括廈門在內的大陸城市可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創產業。 借鑒臺灣 創意要與文化底蘊融合 「你能看出來這是個手機套嗎?」葉星佑 ...詳全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