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出現,源自於 1995 年 Bill Gates 對於智慧家居的狂想。想像著有一天回到家裡,空調會自動依據當天的氣溫幫我們調節溫度。冰箱會在早餐用的牛奶沒有時提前幫我們預訂好。甚至,早上起床時就能聞到廚房飄來陣陣的咖啡香。透過將各種科技物連結上網路,再經由感應器、資料傳輸等技術的系統性整合,物聯網的大夢就好像是讓人們能夠生活在處處都有隱形幫手的環境裡。
成功以及 Google 的投入,物聯網如今確實已被視為是「下一件大事」。不僅各科技大廠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衝入這片充滿商機的大陸,許多新創公司也都希望能夠在這裡嶄露頭角。不過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打算繼續為這片願景再多說些什麼。而是要從另一種觀點來看物聯網的發展。
物聯網作為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的隱形幫手,往往被看作是變得更「聰明」的科技物。或者說,變得「有意識」的科技物。只是,這就是物聯網的本質嗎?
物聯網的本質:人的擴增
Web 2.0 之父 Tim O’Reilly 曾經在一場訪談中談到他對於物聯網的看法。他說,物聯網真正的本質其實是「人的擴增」(human augmentation)。這句話乍聽之下有點玄妙。但簡單來說即是,他認為當科技物有了可以偵測資訊的感應器,又能夠傳輸資料、並與使用者連結時,這樣的科技物其實就是將人的能力更進一步放大。
O’Reilly 以 Uber 為例。雖然 Uber 現在仍是由人來駕駛,但他認為除去這點之外,Uber 讓司機與乘客都能夠即時知道彼此的位置,因此減少了等待的時間與焦慮,這就是透過所謂物聯網的應用增強了人的能力。
這樣的說法,有點像是加拿大知名的傳播學者 Marshall McLuhan 經典的那句話:媒介是「人的延伸」。McLuhan 的意思是,我們過去都只注意到媒介傳遞的內容,但同樣重要的是,不同的媒介形式會因為改變了人自身的能力而帶來巨大影響。例如,無線電廣播出現以後,人的聲音開始能夠即時傳得很遠很遠。過去可能最多只有一個村裡的人可以聽到你說話。有了廣播之後,甚至整個國家都能夠同時聆聽著一個人的聲音。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地球村」一詞,其實也正是 McLuhan 觀察電子媒介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時提出的概念。當時,McLuhan 根本還不知道網際網路這種東西。但他已經準確地預測了,從電報、無線電廣播到電話,人的能力會不斷地被媒介放大,直到有一天,整個地球會「內爆」收縮為「天涯若比鄰」般的村落大小...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