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一位80年代影響台灣、21世紀初影響中國的文學大家,他的文學與美學有種渾然天成的獨特性,承襲了五四之前的漢語傳統,卻開出東西文化交織而成的奇花異卉,而整個時代與他個人的苦難,又細細摺疊在繁花似錦的翩翩詩句裡面。
全方位的藝術家──側寫木心
數年前,木心在烏鎮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曾如此自許:「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義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
出身富豪,揚名國際
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富豪之家,作家茅盾是木心的舅舅。木心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15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19歲離開杭州去上海。
文革時入獄,上世紀50至70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工作,歷任上海工藝美術家協會祕書長、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等職。1982年木心自費到紐約留學,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這也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畫作曾在美國耶魯大學等7所美術館展出。
木心幼時在私塾讀四書五經,後又隨在上海經商的父親見識了十里洋場的種種,受新式教育長大,遍讀世界文學。不僅能寫詩、散文、小說,還擅繪畫,可謂是全方位發展的藝術家,可惜早年多達數百萬字的作品與多幅畫作,在文革時期被抄家時全毀。
赴美之後重拾創作,1984年,一對台灣文化人夫妻驚嘆於他的睿智與談吐,力勸他寫作。木心答應了,送走他們,他上樓攤開紙就開始寫。透過詩人楊澤的引介,木心開始在台灣發表作品,一時驚豔整個台灣文壇;同年,《聯合文學》創刊號特設「作家專卷」,集木心的小傳、著作一覽表、木心答客問及其散文新作4帖,成此專卷,他就這樣被介紹到台灣。
驚豔台灣,享譽中國
木心的作品在海內外華文文壇備受讚揚,曾舉辦過「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透視作家的特性與風格,颳起一陣木心風潮。台灣出版社爭相出版他的作品。這些作品距今時隔十幾二十年,多已絕版,且因散佚在多家出版社,格式不一,難以蒐集齊全。喜愛木心的讀者,不時在二手書店尋覓,但數量極少,偶爾難得出現都被視為珍貴逸品。
2006年,木心的文學系列【哥倫比亞的倒影】首度在大陸出版,獲得廣大讀者認同與喜愛。同年,木心應故鄉烏鎮的盛情邀請,回國定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陸續以簡體字版出版了木心作品。2011年秋,木心因肺部感染入桐鄉第一人民醫院。木心沒有眷屬子女,病重期間,青年讀者10餘人自北京、紐約、湖南、湖北、廣西、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安徽、上海等地自行來到桐鄉醫院守護,直到12月21日凌晨3時,木心病逝於浙江烏鎮,享年84歲。
自成一家,獨特美學
木心的作品無法歸類,自成一家,找不到他的從屬和流派,在中文世界絕無僅有,他的人生閱歷當代少見。《西班牙三棵樹》是木心自1982年旅居海外的詩作精選,木心時而引用歐洲旅行見聞及狂想入詩,時而改編中國文學內容並融合為生活感觸,也前衛地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交錯,描繪簡單的概念。
《偽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可說是木心半個世紀廣闊的成長史,他擷取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句、意象,種種瞬間片段,構造無與倫比的紙上奇美旅程。作家楊澤曾說:「木心的文字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在氣質上是傾向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面,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做得懇切。」
評論家陳丹青則說:「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寫作《瓊美卡隨想錄》時,木心住在紐約東陬瓊美卡,故以此命名,全書奇思妙想,終篇不絕;細節裡藏著生活,行文豐沛而嫻熟,善用漢賦般的奇字,在別人說不下去的地方說出別開生面。以捕捉片刻始,以叩問永恆終,展現一個藝術家兼哲人觀察環境、思索生命的獨特視角與睿智。
小說家駱以軍表示:「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溫莎墓園日記》就是木心以第一人稱所寫的敘事性文章,亦即他的小說集。木心在序言中寫道:「『分身』、『化身』似乎是我的一種欲望,與『自戀』成為相反的趨極。明知不宜作演員,我便以寫小說(其實屬於敘事性散文),用『第一人稱』療慰、來滿足『分身欲』、『化身欲』,寬解對天然『本身』的厭惡。」本書有典型的故事新編。其中收錄他追憶席德進的文章,描繪從杭州藝專初識、台南重逢,到聞其死訊的悲傷。
斯人已遠,卻留下精采作品讓後人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