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序進入21世紀,人的生活形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多的教育觀念被開發出來,但是這也讓很多的父母與教師不知所措?常常會問,「我們以前還不是被打罵長大的嗎?為何現在不能打孩子,也不能罵孩子?」
我們的時代
因為時代不同了。
過去的年代,權威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沒有那麼多的資訊,沒有那麼多元的聲音,一般人謹守權威創造的秩序,少有人敢於反抗,因此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服從。
如今的時序,來到人類前所未有的巨變年代,身處這個資訊普及的世代,權威也是最脆弱的年代,權威無法壓制人民,也難以權威管教孩子,若是使用強力的壓制管教孩子,可能產生很大的後遺症:懦弱、叛逆、服從而缺少創意、內在充滿恐懼、在變動中感到焦慮。
當今的社會環境,我們時有耳聞的「虎爸」與「虎媽」,是舊有權威行教育的代表,曾經有某些成功教養的例子,但我認為不成功的例子應該更多。然而那些「成功」的例子,在我看來不僅為數極少,且例子多半屬於考上某某名校、進入某某企業做為終點。但我想要孩子的成功不是這些,而是他們的人生豐富嗎?可以忍受挫折嗎?懂得愛人嗎?擁有創造力嗎?能有持續追尋夢想的能力嗎?身心是健康的嗎?
設想一個長年在恐懼下長大的孩子,社會環境又是如此開放,這樣的孩子內在會有什麼樣景況呢?
然而脫離了權威的壓制,不以打罵教育作為基礎,很多教師與父母卻誤解「愛」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成為「放任」的教育,不給孩子規則的教育,這實在是天大的誤解。
明確的規則維繫秩序
規則是維繫團體秩序的一環,也是孩子養成責任感的來源,因此規則必須明確而清楚,也需要雙方能切實遵行,規則才有落實的可能,也才具有意義。
但是家庭生活的規則,往往是父母單方面訂定。若是父母定了太多限制,並且隨著事件的產生而產生新規則,常讓孩子厭煩服從,也覺得自己是被規範的一方,永遠是被盯著檢驗,不僅規則形同具文,也讓容易讓親子關係變成檢察官與罪犯的關係。
學校或教室的規則,雖然是由校方制訂,兼具著引導孩子與回饋孩子的功能,雖然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意識逐漸自主,因而隨著不同環境制訂的規則而產生衝撞的情況,但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校規較為明確易遵行。
但教師在班級經營中,也會面對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處境,因為規則的制訂常由教師發動。最好的狀況,是透過教師簡單而明白的宣告,比如:不能影響上課秩序、不能以行為與語言侵犯他人、發言要舉手……。
幼稚園小班的小朋友,正處於天真的童年,學習如何和人相處的階段,老師的引導也特別重要。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說「上課的老師空空」,教師要先確定孩子是罵人嗎?還是隨意使用剛學來的語言?好奇孩子怎麼會這樣說話?知道這是一個對教師不禮貌的詞彙嗎?
以愛為核心的回饋
當教師好奇孩子用語的同時,要注意語氣需溫柔而認真,最好在姿態上能蹲下來,眼神專注地注視孩子。一旦確認孩子是在罵老師,要堅定的告知孩子,這樣說話是不禮貌的,若是這樣說話,老師會請你……。教師要給孩子明確的回饋,讓孩子明白這樣說話並不恰當,但要讓孩子擁有犯錯的空間,而不是一開始便以處罰回饋。
文中的「……」,是要給孩子的回饋。怎麼回饋孩子呢?當然不是罵孩子,也不是打孩子。
當孩子犯錯了,很多大人在執行規則時,常帶著憤怒的情緒面對孩子,這樣並不恰當。教育是一個複雜性很高的工作:既要傾聽孩子、引導孩子、教導專業知識,還要規範孩子。一旦大人包裹著情緒在「規則」之中,不僅在糾正孩子這件事上事倍功半,也常將規則淪於個人情緒發洩的工具,得不到孩子的尊重與信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規範孩子時,要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最好帶著「愛」回饋孩子。這也是我在陪伴教師時,最常引導教師學習的區塊。
孩子犯錯了,我通常是語氣堅定,但並不嚴厲地請孩子站起來。這個舉措有助於維繫課堂界線,讓孩子也懂得覺察自己言行。但這個舉措的後面,還有一連串可能要回應孩子的方式,待下一篇我回應其他問題時,再逐漸說明。
這位教師來信,「學校又規定老師不可以罵小朋友和打小朋友時,那該我該如何在課堂上糾正這樣的小朋友呢?怎麼樣讓她們不會再亂罵老師呢?」
我認為學校的規定是善意的,也是正確的。至於如何在課堂糾正小朋友?我前面提供的方式,可以問問校方是否得宜?因為每一個學校,有各自的理念,也有自己的文化養成。新進教師想要迅速融入環境,便是多和教師交流,並且將教育上的問題提出,請校方提供方向與方法,教師依照個人的處境給予回饋,並且交流自己的心得與困難,那就是一個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