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
很多家長與老師,都有類似的經驗:孩子在小五以前,功課表現優良,但是上了五年級以後,功課逐漸一路下滑。這樣的情況,也常發生在上國中之後,原本成績優秀的孩子,怎麼會功課一落千丈?
我觀察這樣的案例,小時候多半是聽話的學生。過去的教學方式,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中,教學常以標準答案為導向,乖孩子不需要、也不敢創造性思考,憑著努力學習便可得到好成績。但小五以後,乃至於國中階段的功課,理解能力的需求增加了,乖孩子習慣了死記硬背與大量練習,不僅吃力且枯燥乏味,學習成效也低落,產生了學習的落差。
有些學生的學習方式,仍然維持龐大練習與反覆背誦,也許可以維持好成績,但學習過程的壓力非常巨大。尤其上了高中之後,背負父母期望念理工科與醫科的孩子,若僅靠反覆練習與記誦,往往呈現巨大的痛苦與失落。
我常邀請父母與師長思考:當孩子不斷努力,卻呈現成績不如預期;一向名列前茅的孩子,一旦成績下滑數次;花了大量時間讀書,卻感覺力不從心的孩子。孩子的心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孩子挫敗的時候
經常成功而不常失敗的孩子,也是經常被認為理所當然,或者被師長誇讚的焦點。一旦孩子失敗了呢?他常收到的父母或師長的指責、失望、遺憾、漠視、帶有催逼意味的鼓勵、敷衍的回應…..。
我常常邀請父母,和我進行角色扮演。
請父母扮演失敗的孩子,我扮演一般父母給予的回饋,請父母感受這些回饋形成了什麼樣的感受?可能轉變成什麼樣的行為?
當來信的媽媽提及這一段「鼓勵」的話,對我而言,是一種帶著催逼意味的鼓勵。我認為大部分的聆聽者,並不會因此而努力,只會因此而提不起勁兒。
那段對話,意味著大人看孩子的眼光,已經定調於孩子不想努力。並且已經傳達了大人的失望,並且不允許孩子失敗。
事實上,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誰想讓他人失望?但成績不好的人,感覺自己讓人失望了,內在湧現了深深的愧疚、絕望、生氣與無望的感覺,殊不知這些感覺,正是阻礙了人向上的動力。
看看孩子「幻想自己在演說,有時幻想自己在跳舞。」這不正是不想讓父母失望,而衍生出來的想望嗎?我認為這種幻想的行為,需要謹慎以待,應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諮詢。
允許孩子失敗
沒有人願意失敗,但遭遇失敗時,內心世界的變化萬千,可能更想鞭策自己,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取得成功。但內心如是想,卻達不到目標時,會不會衍生出對自己的失望與厭惡呢?並且忽略了自己曾經也能努力,曾經也成功過,忽略了自己擁有美好的能力,內在擁有向上的資源。
一個孩子允許自己失敗,與不允許自己失敗,有什麼差別呢?
當孩子不允許自己失敗,連想要讀書的動力都沒有了。因為一想到要讀那麼多的書,成績又落後一大截,失敗的機率肯定很大,想到唸書便覺得欲振乏力,怎麼會想要念書呢?力量都跑掉了。為了逃避這樣的壓力,跑去吃東西,跑去懶一會兒,結果一旦懶了,吃東西了,又更撻伐自己了,力量也往下沈淪,再也爬不上來了,陷入一個負面的迴圈。
若是孩子允許自己失敗呢?
那麼孩子會先接受自己的現狀。一旦大人的關心進入,孩子會感到深深的難過,那是正常的現象,沒有人失落不悲傷難過的。
那就允許孩子難過吧!過去的年代,傳統觀念裡面並未友善面對情緒,總是讓孩子擦乾眼淚,不要再難過了。因此大人的關心,應該是允許孩子難過,即使什麼話都不要說,深深的接納孩子的難過,都是一種很深的陪伴方式。
若是孩子能將難過排遣出來,而不是陷於自憐、自毀與受害者的處境,那便是一種正向的排遣方式。此時的大人,給予更多的停頓,再給予簡單而有力量的支持,孩子便擁有了成長的機會。
大人如何給予支持呢?給予愛、接納與看重孩子的價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欣賞自己還能如此真誠面對、欣賞自己還沒有放棄努力、欣賞自己曾經有能力做得好、欣賞自己在壓力大的時候,懂得調適自己,欣賞自己即使失敗了,也願意嘗試失敗的體驗,並且看見自己在失敗中的成長。
當孩子內在允許自己失敗,便會減少撻伐自我,也不會給自己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期待。較有可能進行小小的努力,不會想到功課落後許多多,不知從何著手?而會慢慢的點滴累積,那怕是一天讀十分鐘,都能看重自己,才會從一種慣性中掙脫。
我常常以情感的支持,作為教育工作的,而非以表象的成績或表現,來評價一個孩子。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在失敗中,不放棄努力;在成功的時候,不會讓自己害怕失敗,或者承受過多壓力;讓孩子勇於探索與追尋,也能勇於負責任,並且和親人的情感有更深的連結,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