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1/19 第137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聞焦點     【編輯室報告】泛綠找得到「桶箍」嗎?
勞基修法 年底大選小英嘗苦果
編輯小語
【編輯室報告】泛綠找得到「桶箍」嗎?
新新聞聯合新聞網
【文/編輯室】

高雄市長參選人劉世芳退選,她的退選聲明以及疼惜她的高雄市長陳菊的聲明,都提到「價值」兩個字。

若從派系政治鬥爭角度著眼,談「價值」似乎有點在唱高調。不過,從陳菊半個世紀來參與政治的軌跡來看,她的確有些始終如一的堅持。

在選舉造勢場子裡,陳菊一直是民進黨第一把手的司儀,她渾厚的聲音往往能帶動支持者情緒。雖私底下的「菊姐」並不是一個會侃侃而言價值與理念的人,然觀其行,可以知道她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有所堅持。她身邊幕僚說她很 “square”(一板一眼),這種一板一眼就是來自她也許自己都不說清的價值。

一板一眼,有規矩,但又塑造出包容性的「花媽」形象,這讓她能撐住大局而不亂,所以能成為「民進黨的桶箍」,菊團隊也許將失去港都,但民進黨執政之後、小英形象快速折舊之際,更需要花媽來「箍」住整個黨與支持者。

大綠、小綠因為《勞基法》修法鬧分裂,是否也有個「桶箍」可以hold住整個泛綠陣營?這個工作更難,因為修法反應出的矛盾與裂解,不只是政治權力之爭,也有價值、階級、世代的矛盾,還有政治領域與公民社會的矛盾。過去的反國民黨以及國族認同,並不足弭平這些歧異進而凝聚泛綠。而這個綠營的矛盾也將是影響年底選舉的重要變數。

本期推出一個新專欄,由吳豪人執筆的「白目豆沙包」,作者學的是一板一眼的法律,但這個欄名一點也不「一板一眼」。白目不識相才能看到國王的新衣,像《哆啦A夢》裡吃了誠實豆沙包一般,戳破假象、講出真話。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11期〉

勞基修法 年底大選小英嘗苦果
新新聞聯合新聞網
時代力量在《勞基法》二修中竭力表達反對立場。
【文/顧爾德】

《勞基法》修法過關,但它帶來的衝擊不會隨著當權者道歉而消失。修法暴露了綠營內部,以及綠營與台灣社會的矛盾分裂。分裂的不只是大綠與小綠,還有政治團體與選民。蔡政府偏離「民主進步」之路嗎?民進黨因為《勞基法》引發勞工團體的不滿,早在陳水扁剛當上總統時就曾發生。考察長遠的歷史更發現,從黨外到民進黨一直把社會運動視為挑戰國民黨權力的替代性戰場,一旦政治領域開放,選舉政治成為常態,即回歸政治領域,擁抱「選舉總路線」。長期以來,民進黨視國族價值高於社會正義,國族認同也一直是民進黨一項動員利器,但如今這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天然獨」不必然就是民進黨基本盤。《勞基法》修法引發社運夥伴和擔任側翼的「小綠」時代力量憤怒,這或許超出蔡賴體制的預期,民進黨被冠以「資進黨」,蔡、賴的支持度都損傷慘重。民進黨內的雜音也凸顯出左右、階級與世代的分裂。民主進步黨,會被這股怒火燒裂嗎?

《勞基法》短短一年二度修法。十日三讀通過當天,總統蔡英文以「執政團隊的領導者」身分為修法造成社會不安而道歉。而之前推動修法的行政院長賴清德也為此道歉。

兩位領導人的道歉是否能平息《勞基法》的衝擊?未必如當權者想像的樂觀。相反的,這次修法暴露了綠營內部,以及綠營與台灣社會的矛盾分裂。這些矛盾中有些長期存在於反對運動,有些是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出現。分裂也不只是政治團體間或內部的分裂,還有政治團體與選民的分裂。

社運只是政治的代替戰場

民進黨因為《勞基法》引發勞工團體的不滿,早在陳水扁剛當上總統時就發生過。

二○○○年六月,民進黨政府提案修法,要將法定工時縮短為每周四十四小時,結果遭在野黨與勞團聯手反對,加碼改為每兩周八十四小時,比照公務員實施隔周休二日。這成了扁政府第一個被立法院否決的政策。

當時的經建會(今國發會)評估,縮短工時會讓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三千億元台幣,不利經濟發展──彼時全球經濟仍陷於一九九八年金融海嘯後的低潮。扁政府的政策考量,其實類似今天賴內閣的思維;那時民進黨也同樣被批評為,拿到政權之後背棄了當年共同作戰的社運團體,向資本家靠攏。

民進黨是拿到政權才忘了社會正義?當時清華大學兩位社會學者吳介民與李丁讚考察更長遠的歷史發現,從黨外到民進黨,這群民主運動者就把群眾抗爭、社會運動視為挑戰國民黨權力的替代性戰場,「社會運動不是具主體性的場域,而是政治運動的工具與外圍。因此,一旦政治領域開放,選舉政治成為常態,黨外運動者即回歸政治領域,不再耕耘社運領域。」

吳介民將此稱為「克勞塞維茲魔咒」。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On War)有句名言:「政治是目標,戰爭只是達成該目標的手段,而且絕對不能孤立於目標的思考之外……?戰爭絕對不能視為具有自主性的事物,而應視為政策的工具。」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11期〉

莎弗摩登:巴黎左岸的女同志現代與藝文生產
在二十世紀初到二次大戰之間,巴黎成為女同志的中心場域。有些則原本就生於巴黎,早一步享受了花都引領風騷的都會現代性。巴黎不只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女同志,更形塑了一波「莎弗文化」。

J'adior 新世代的時髦信仰
「J'adior」這個近來超紅的標語,你一定耳熟能詳,斗大的復古金屬字體不只成為包包上最鮮明的裝飾,亦轉化為鞋款、飾品等配件上的個性化語彙,就像是一種時髦的信仰,自然率真的女性魅力教人崇拜,只要親身試過,便會深深迷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