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淡水河是孕育臺北的母親河,大稻埕則無疑是臺北面向近代文明的窗口;想認識臺北,一定要先認識大稻埕。
大稻埕隨淡水河運而興,曾幾何時,也因淡水河淤塞而沉默。除迪化街南北貨與台北霞海城隍廟興旺香火還能讓人窺見那過往一瞬的繁華,對比於東區時尚勃興,大稻埕似乎徒留歲月摧頹的老宅,無聲訴說時光的流轉。
但大稻埕殷實的文化底蘊與產業生機,卻撐住一波波時代變遷的淘洗,更是文創新勢力亟欲立足的基地。傳統與現代的混合,激盪出全新創意與魅力,讓大稻埕風華再現,繼續訴說著美麗的傳奇。
URS活化古蹟 讓都市再生
都市更新的腳步,曾讓大稻埕一度面臨存續考驗。最終,拓寬迪化街的提議成為過去,北市府決定透過容積移轉及都市設計制度保留歷史街區,一排排磚紅色的傳統建築形成當地濃郁的歷史景觀,並與年貨、布匹集散的傳統產業緊密共生。每年農曆年前年貨大街更讓大稻埕被洶湧人潮與喧囂包圍。
這還不夠,為讓傳統街區找到全新能量,市府在迪化街試驗性推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希望透過文創與社區對話的力量,活化古建築群,並把整個街區以「再生」為主軸縫合起來。
結果從第一間URS127於民國99年5月揭幕開始,一間間進駐街屋的URS,不但帶給大稻埕與周邊商圈全新的文創想像,更成為文創團體、產業在地接合的平臺,將更多元的創意注入傳統社區。
至今大稻埕街區內共有五處URS基地,全都散布在蜿蜒的迪化街上,步行二十分鐘內可至;同時隨著進駐單位不同,各有不同經營方式與氛圍。旅人可信步走入一間間舊建築,品味歷史空間再造及老屋再生的韻味,或親自體驗挑高天井、狹長樓梯的靜謐氣氛,從每個繁複的建築細節,追想此處的百年風華。
正因為要凸顯「一加一大於二」的精神,URS讀作「yours」,強調空間開放給市民共享。就像圍棋落子,一處處URS布局,由量變帶動質變,在功能各異、由私有空間改造為公共空間的URS中,可以看展覽、聽演講,可以在庭院品咖啡,甚至尋找創作靈感,以最近距離、慢活節奏貼近文創真面貌;或偷得浮生半日閒,分享共同感動,創造更多的體驗行程。
老街展現產業新風貌
透過創意與文化共享,藝術改變了迪化街屋古拙的風貌。經過三年多試點,越來越多元的合作夥伴加入URS都市再生創意行動,在這些傳統閩南式二進、三進建築中找到出發點,從都市生態、生活體驗、都市造村、街區文化等多元角度,再造大稻埕生活空間與記憶。
也因街區氣氛轉變,更帶動在地產業氛圍轉型。越來越多茶行、南北貨商店,不是更新店面裝潢與擺設方式,讓店面更明亮,就是透過老屋氛圍營造獨特韻味。也有商家積極與文創企業合作,為傳統商品找到新的產銷方式。
例如在地老字號商家天山行,把南北貨當作精品、個性商品來賣,大包裝改成小包裝,深獲年輕族群青睞。甚至許多在地藥材店也受了年輕人刺激,慢慢調整經營風格、包裝,甚至加上網路宅配,加入這場因文創而起的新商戰。
同樣是百年老店的李亭香餅店,則保留傳統技藝但轉型為伴手禮糕餅店,以更好的食材,改良成平安龜、小泡芙等年輕人喜好的口味、設計;今年七夕情人節,餅店更與台北霞海城隍廟合作推出姻緣餅,展現出在地、傳統的創新能量。
已有一定口碑的248農學市集則在迪化街靠近大橋頭那一端,找了間剛裝修好的古樸小店面,賣起友善小農產品,也是文創商品的銷售平臺,更販售不少以在地有機農產為原料的精緻點心、甜點,與傳統南北貨商店大異其趣。
也正因為捷運新蘆線通車的地利之便,加上迪化街靠近民權西路端老屋逐次修整完成,有越來越多新興消費、文創商店開始由永樂市場端向北街遷移,使整個街區範圍更大、功能更完整。甚至餐飲種類也變得更多樣化,並由原先散居在巷弄中,慢慢地搬到迪化街的店面上。
例如離每天幾乎都要排隊、碰運氣才能買到豬肉紙的江記華隆不遠,除了傳統竹器店、農具店、燈籠店,最近一處新落成社區,還保留約三十公尺老屋門面與騎樓,極其搶眼;走法式路線的知貳茶館,走貴州菜路線的黔天下就開在社區中庭,希望分享老屋的環境優勢;搭配一旁的畫廊、咖啡館,都讓大稻埕漫行的美食體驗更上層樓,也為這條萌出新活力的老街道再添風采。
多元融合 優雅變身
如今,大稻埕不但有老街、古蹟、URS創意空間、充滿傳統氣息的街區與市集,風格獨特的茶館、咖啡店也開始在大稻埕蓬勃發展。甚至還出現了書店、創意小店、手作坊、文創工作室等新型態店鋪,憑藉著新舊混雜的氣息,吸引為數眾多的年輕族群駐足,甚至有不少外國觀光客也特地到大稻埕來品味老宅的新風味。
世代文化創業群是這一波民間投入大稻埕生活圈的發動者,他們率先租下「屈臣氏大藥房」老屋,別開生面地經營起複合式文創事業,在迪化街還搞不清楚甚麼是文創產業之前,世代文化創業群就以迥然不同於當地的傳統商業模式,強調透過文化理念的扎根,為後續的參與者樹立典範。
其實,包括小藝埕裡的爐鍋咖啡、文創空間思劇場;或緊接著在附近另間老屋打造的創意空間民藝埕、南街得意茶館,都是緊鄰於傳統大稻埕人潮中心──台北霞海城隍廟周邊,更與永樂市場多種多樣的傳統小吃近在咫尺。但只要走進老屋,寧靜的復古空間立刻可以讓心靈澄靜下來,各類細心設計的文創體驗,嚴選咖啡、茗茶,更吸引不少客人慕名而來,讓所有接觸這塊全新領域的過客們,能以輕鬆的心情在百年老屋裡歇腳、充電,繼續下一段旅程。
自然,臺北的文創特色,少不了讓文化深度更加厚實、多元的獨立書店;尤其重商情結濃厚的大稻埕,原本就少見書店在此布點;只是,這個特殊的產業區位現象也出現轉變,越來越多個性書屋、獨立書店在大稻埕落腳。
例如小藝埕一樓除創意商品空間,更有間別緻書店「BOOKSTORE 1920s」,方便顧客閱讀、購買文學、思潮、美術設計各類書籍。開在甘州街的「文自秀趣味書房」,則強調個人書房般的閱讀風格,不但專業且別具個性。這一間間充滿人文風情的小書屋雖尚未形成風潮,但已為大稻埕與臺北文化地景再添一筆無從忽視的存在。
城市歷史時常依託在建物之上,保存了常民豐富的情感,以及傳述曲折的故事,但越是老屋,越需要年輕人進駐活化、群聚,提供嶄新活力,方能讓老街產生新創意與更豐富的城市記憶。
大稻埕的美麗轉身,正是這城市融合創新、往傳統文化根基吸取養分的重要嘗試。無疑地,越多文創產業聚落在此發展,將賦予在地更多元的意義,從藝術到文化、從消費到飲食,均將成為城市再生的動力源,好為市民打造更宜居的人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