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到底要選哪部?先來聽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文化、文學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5/31 第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特別企劃
大甲老街 世世代代傳香火 
在地風情
臺中特有食材 消火聖品 麻芛
熱門話題
打造低碳城市 臺中雙節公車捷運先行
看見美麗社區
荒涼廢墟變模範住宅 轉動風車的簡單幸福
cover
 
 

bar
帶路達人 大甲觀光產業促進會教育組長 張慶宗
大甲老街

世世代代傳香火

大甲位於臺中西北隅,大甲溪、房裡溪南北夾流,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游獵、田耕、居所之地。明永曆23年(西元1669年),鄭成功曾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大甲的起源。康熙40年(西元1701年),「渡臺禁令」逐漸廢弛,才出現大陸移民大規模的移墾大甲。當時建制以大甲為南北分界點,以南是臺灣府,以北是淡水廳,當時從南部往北走,只要過了大甲,就已經算是到臺北了。

以廟口為軸心的市街文化

  大甲林氏貞孝坊
  位於大甲老街的林氏貞孝坊,建築典雅工匠手藝細緻,看得出當年的風華。

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居民為了祈求平安,合資興建媽祖廟,名為鎮瀾宮,四時祭祀,各種信仰、防衛、教育、娛樂等活動及店鋪也都以廟為中心向四周發展,使得鄰近農村居民趨於集中,由農村聚落演變成人氣匯聚的商業街市。街市以大街(今順天路)為主,呈線形向南北兩端發展,延伸到站前路(今蔣公路)周邊。日治時期歷經兩次市區改正,街道由原來6尺拓寬為18尺,兩旁房屋各自拆退並設騎樓,打造出更廣闊的街道空間,當時大甲的商業活動幾乎都集中在此。鎮瀾宮位於街南段,市場在鎮瀾宮南側,當時僅有的劇院鳳舞臺位於市場內南側,是最熱鬧的街段。

老建築見證地方發展

  李本
  大甲老街上日治時期的建築上都鑲嵌了有意義性的英文字母,圖中「RI」 代表著李本布莊李老闆的羅馬發音。

老街歷經百年,人事全非,唯有僅存的老建築,最能表現當年風情與地方性格。

大甲觀光產業促進會教育組長張慶宗為《大甲鎮誌》撰寫者之一,據他蒐集的史料顯示,日治時期為了使大甲街屋脫離原有的閩南色彩,大多改建成「大正式」、「昭和式」立面,以兩樓為主,間混3層樓,商店門面講求幾何圖案造型,裝飾以花卉、果實的寫實造型居多,裝飾華麗。有些街屋並不採用1920、30年代日人崇尚的ArtDeco歐洲裝飾藝術風格,外觀簡單俐落,僅在屋頂或山牆嵌入時髦的外文姓氏或商號,例如「RI」標誌為李本布莊李姓老闆的羅馬發音,「TONG LENG」即東聯商號,「SAM HO HAT AND MAT STORE」則是早期從事藺草草帽及草蓆的三和製帽行。遊賞老街建築,彷彿經歷了一場活生生的大甲產業發展史。

  大甲大振帽蓆行
  各式帽蓆是大甲老街的風味伴手禮。

大甲曾經是名滿全臺的「帽蓆之都」。在張慶宗的記憶中,民國40至50年外銷鼎盛時期,沿著順天路、蔣公路走去,一家家打著「大甲帽蓆」招牌的商家或工廠成排並列,光是中部地區就有80萬人從事編織業,靠著帽蓆起家的中小型企業不在少數。民國60年臺灣經濟起飛,冷氣、電扇日益普及,草蓆需求相對下滑,如今鎮上僅剩兩家傳統帽蓆行。位於鎮瀾宮旁的大振帽蓆行老闆說,真正的大甲蓆以不染色的大甲藺編織成,草色呈自然麥褐色,光澤細緻溫潤,越用越美麗,是老街之旅最富地方風味的伴手禮。

吃吃喝喝逛老街

老街信仰中心鎮瀾宮歷經數次擴建,早已被信眾尊為中部媽祖大廟,至今周圍仍然是大甲商業中心、地王所在,是老街一大名勝,不宜錯過。如能趕在農曆3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期間前來,廟口附近會出現許多販賣狀元糕、麥芽餅等傳統甜食的攤販,一邊吃喝一邊看熱鬧,更能感受在地那種家有喜事的歡樂風采。

張慶宗表示,說到美食,不能錯過的還有大甲特有的酥餅。大甲酥餅是從臺中太陽餅演化而來的,由於大甲人通常作為嫁娶的喜餅體積頗大,因此早期酥餅的體積就像傳統禮餅,足足有太陽餅的四、五倍大,而且是論斤賣的,相當豪氣。如今現代人偏愛清淡飲食,奶油酥餅也因應潮流縮小、變薄,但內餡仍維持比太陽餅更柔軟甜蜜的口感,非常值得一試。

TOP

 
 

bar
臺中特有食材
消火聖品 麻芛

文 圖片提供 樂田

麻芛到底是何方植物?原來麻芛就是早期黃麻所改良的食用品種。黃麻原產於非洲,相傳是在清康熙年間,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游念四自大陸移居嘉義縣溪口鄉游厝庄時,與其他農作物同時引進臺灣開始種植,因黃麻纖維較粗,因此成了當時製作麻繩與麻袋的最佳原料。

中部特色農作物

  麻芛1
  臺中農事試驗所推廣的臺中特一號麻芛,有新興健康蔬菜的美稱。

日治時期,隸屬臺中縣南屯鄉的麻園頭溪,就是以黃麻園聞名。當時日本發展農工業,為運銷米與糖,需用大量麻袋、麻繩包裝貨品,曾在臺灣有計畫性地種植。直到70年代初期(約民國60年),因聚酯纖維塑膠繩的大量使用而被取代,麻袋、麻繩從此逐漸走入歷史。

麻芛是在民國46年,由臺中農事試驗所以黃麻改良的「臺中特一號」新品種,在臺中盆地試種成功,因此就近造福了中部地區的農民,老農民煮食麻芛湯用以清涼退火的飲食習慣,也得以流傳下來。現今麻芛在豐原以北、雲林以南已少有種植,唯有中部有種植及食用的習慣。

臺中農試所推廣的臺中特一號麻芛,有易栽種、不需噴農藥與種植高利潤的特性,再加上霧峰農試所推舉它是第1名的新興健康蔬菜,麻芛更是倍受矚目了。

  麻芛2
  小朋友體驗採收黃麻的樂趣。

口感獨特又健康

麻芛是一年生的田麻科草本植物,所煮出的麻芛湯,是臺中地區特有的家常湯,具有消暑退火的功能,營養成分可媲美人蔘。煮食麻芛要先將芽葉摘下,經過搓、揉、滌除苦水的步驟,再添加番薯與小魚干熬煮,吃起來滑溜爽口,有股自然香氣,微帶苦味的口感,特別對臺中老饕的脾胃。

據日本女子營養大學研究,麻芛不但有消暑退火的功能,所含的甜麻葉紅素是紅蘿蔔的1.5倍、菠菜的3倍,維他命B1是芹菜的3.5倍、菠菜的6倍,而B2含量是菠菜的21倍,此外也含鉀、鈣、磷與鐵等礦物質。中山醫學大學在民國92年也有研究報告指出,甜麻葉紅素可阻止體內自由基形成,具降低致癌的效果。

變化吃法的種類多

麻芛料理大多以製作湯品為主,一般人喜歡加入仔魚和番薯兩味,素食者則僅用番薯而已,臺中在地的老阿嬤則愛用煮米飯的米漿水,調煮蝦仔醯醬料(由小河蝦浸泡米酒和鹽而成)和番薯。

不可否認,調理麻芛的過程較一般食材麻煩,但是與家人所獲得的營養與健康相比,仍是值得的,所以在臺中人的眼中,會煮麻芛湯的女性必是超愛家的巧婦,因為她關心家人的健康,不怕麻煩與繁瑣。

南屯(犁頭店)是目前臺中市農地面積最大的地區,麻芛的種植量最多,因民風純樸,仍沿襲著傳統的麻芛湯吃法,而號稱麻芛的新故鄉。不過在地的婆婆媽媽們不墨守成規,大家共同努力,也創新了各種吃法,如涼拌麻芛、麻芛果凍。南屯老街上的人文茶館,開發出用麻芛粉以雪克杯搖出來的泡沫麻芛茶,淡淡的麻芛香味,讓你一喝難忘。南屯農會研發出麻芛麵、麻芛洗髮乳及麻芛沐浴乳等附加價值高的產品,也替農民帶來不少商機。百年老店林金生香餅行研創出麻芛饅頭、麻芛太陽餅、麻芛狀元糕等等,都充滿麻芛特有口感,吃來滋味無窮。

  麻芛3
  涼拌麻芛是南屯民眾發明的新吃法。

從黃麻到麻芛,在臺中盆地已流傳三百多年,至今依然歷久不衰,其中最重要的關鍵,無非是麻芛濃厚的草根性,經蘊釀、轉化而成的在地情感,已深植中部人的心,麻芛的故事,同時更顯現出本土飲食文化的可貴與韌性。

麻芛文化館小檔案

◎地址/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6號5樓(緊鄰國家第三級古蹟萬和宮的萬和大樓5樓)
◎開放時間/每逢週休假日、農曆初一及十五為館舍開放時間,自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

想要進一步認識麻芛,你可以參觀南屯的麻芛文化館,這是臺中市第1座民間地方文化館,由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於民國93年10月24日設館成立,主要的宗旨是鼓勵社區民眾與地方藝術文化工作者,結合地方特色,發揮創意,分享南屯地區的歷史、藝術、人文與常民生活。

TOP

 
 

bar
打造低碳城市
臺中雙節公車捷運先行

文 圖 吳邦珍

  Bus1
  美國奧瑞岡州的雙節公車透明小巧,是城市流動的景觀。

全面建構大臺中捷運路網,除了已動工的捷運綠線,臺中市政府交通局創新作為,規劃其餘捷運路線將採雙節公車捷運系統BRT,目前以捷運藍線臺中港路段作為首條BRT試辦路線,不排除中清路捷運橘線也一併做,如果一切順利,明年中即可動工,兩年內完工,成為國內首創雙節公車捷運系統。

智慧運輸 低碳高效能

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BRT)是發源於巴西庫里提巴的一種新型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利用現代公車技術(如大容量、低底盤和先進的導軌系統),在城市道路上設置BRT專用道,再配合智慧運輸系統技術,採用捷運的營運管理模式,實現接近捷運服務水準的新型大眾運輸方式,也就是「軌道思維,公車運行」。

交通局表示,公車捷運系統是利用改良型的公車,營運在專用道上,具備普通公車營運靈活性,又有捷運快速上下乘客的方便,搭配優先號誌達到快速的目的,成本可以省很多,具有造價及營運成本低、興建期程短、運能高等多項優點。

全國首創 行銷臺中意象

  雙節公車
  德國漢堡的雙節公車,靈活地穿梭在城市間。

不同於臺北市的公車專用道,臺中市的BRT要採用的車體是雙節公車,美加荷法英澳紐等先進國家的大城市都有BRT,公車的造型各有特色,也成為城市的觀光賣點,交通局長林良泰表示,未來臺中市的雙節公車車體造型也會很有特色,而且可以結合臺中市的都市意象有多種造型,包括各車站也都有不同風貌,讓漂亮的雙節公車行駛在臺中市,不但是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也能成為臺中市最具賣點的觀光特色。

對於國內法令尚未允許雙節公車行駛,市府交通局已積極向交通部建議,期能在今年12月前完成修法,讓臺灣可以行駛雙節公車;交通部已於3月份召開會議研議修正相關規定,並委由車輛安全審驗中心研擬方案,修法作業正積極進行中,目前交通部對臺中市要推動BRT也樂觀其成,希望臺中市能領先作為國內的BRT示範城市。

快速建構 便捷性大躍升

交通局估算,做1條中高運量的地下化捷運,可以做5條中高運量高架捷運,而1條中高運量高架捷運可做5條捷運公車;換句話說,1條中高運量地下化捷運的經費就可做25條捷運公車,而且BRT的興建速度快,兩三年就可建置超過50公里的路網,僅1條捷運無法轉乘讓民眾到達目的地,捷運要能建立起路網,才能吸引民眾搭乘,大臺中合併後幅員廣闊,BRT可快速建構捷運路網,符合臺中各區需求。

  brt初期路網圖
  BRT初期路網圖。

林局長表示,展望大臺中的路網需求,要連結新市政中心及陽明大樓,再連結臺中港、清泉崗機場及高鐵臺中站;以及連結高鐵特定區、水湳經貿生態園區、中部科學園區、臺中港特定區等臺中重要四大區,全部路網約60公里,若以公車捷運興建,工程經費不到90億元。

市府選擇臺中港路先行開闢公車捷運系統,這條捷運藍線由火車站到東海大學,全長11.5公里,工程經費14.5億元,BRT在臺中港路走平面道路,需要佔用一個車道,交通局研擬以縮減原有車道寬度或取消路邊停車格等方式因應,儘量不影響臺中港路原小汽車車道數,將交通衝擊減低到最小;由大雅至霧峰的捷運橘線(中清路-大雅路-國光路)如與藍線一併動工,綠藍橘3線完工通車後,臺中市大眾運輸的便捷性將大大躍升。

TOP

 
 

bar
荒涼廢墟變模範住宅
轉動風車的簡單幸福

文 葉佳慧 攝影 游家桓

  風車
  從環保的角度出發,立全社區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社區經驗。

初春的下午,站在大肚立全社區的街道上,一陣涼風徐徐拂過臉龐,帶著日曬的溫度,此時感受起來格外舒適宜人;然而,在二十多年前,一股同樣來自大肚山上的東北季風,卻帶給立全社區冷冽、蕭條的氣氛,一種毫無希望的光景……

「以前學校的老師要來做家庭訪問,一聽到學生是住在立全社區,就馬上搖頭說:『我不要去,那裡好像鬼城喔!』……」,現任環保義工隊隊長的陳達成說。這是事實,而不是自謙的玩笑話,因為民國77年搬來立全社區的他,當初看到的景象,就如同那位拒絕到社區進行家庭訪問的老師所形容的一樣,頹敗、荒涼,這就是當年立全社區給外人的第一印象。

時間往前推到民國68年,當時國內經濟正要起飛,許多建商紛紛搶建住宅大樓供應市場所需。而立全社區原本預計要興建為7棟4層樓公寓式住宅,約可入住280餘戶的居民,然而在過程中卻遇上建設公司倒閉,經過協商之後雖有其他建商願意接手,但也僅能簡易完工而已。再加上社區位置地處偏僻,公共設施不足且缺乏管理,短短幾年間,立全社區有如被遺忘的邊陲地帶,雜草長得比人高,唯一的一盞路燈忽明忽滅,大肚山呼嘯的東北季風,讓入夜之後的社區更顯淒涼,附近鄰里的小孩甚至都不敢經過這裡,繪聲繪影的說著關於立全社區的恐怖故事。

一手爛牌 打出精采過程

  DIY
  石頭彩繪、安全帽花盆,展現了社區居民愛物惜物、資源利用的巧思。

「沒有人、沒有錢、也沒有空間,什麼都沒有,這就是過去立全社區的寫照。」陳達成攤了攤手,回憶起當年社區居民面對的困境。他們有的就是這樣一手爛牌,全部居民不到20戶,社區破舊沒錢整理,不要說管理委員會了,甚至,他們連供應社區用水唯一的一口井壞了,找人來維修,費用竟然還被經手人挪做私用,讓當年連自來水都沒有的立全社區,眼見全體住戶就要鬧水荒,社區的厄運也算是走到盡頭了。為了解決民生用水的問題,僅剩的幾戶居民決定聯合起來,對內管理收取費用,對外尋求修理水井的還款寬限,而這個被迫形成的臨時管理委員會,卻也成為立全社區脫胎換骨的契機。

過去因為關係疏離,大家總是自掃門前雪,一切眼不見為淨。不過自從「水井事件」後,立全社區裡似乎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漸漸地,大家見面有了招呼、有了微笑,社區間的大小事,也在這樣的你來我往中,開始被討論、被解決。由於產生共識與向心力,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環保義工隊,不但整頓起社區環境,更拓展到附近鄰里,廣做環境清潔、資源回收等工作。

珍惜資源 環保落實社區

從民國89年起便加入環保義工隊,目前也擔任義工隊隊長的陳達成,過去就是慈濟志工,當年他第1次從證嚴法師口中得知「環保落實社區」的理念後,回頭想想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確實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因此陳達成邀集幾位理念相通的鄰居與友人,從最簡單的掃地、整頓環境開始做起。而這看似多事、傻氣的行為,竟像傳染病似地蔓延開來,加入義工隊的人數越來越多,從當初的7人小組到全盛時期竟有89位參與,而沒有加入義工隊的居民,也踴躍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包含磁磚拼貼藝術牆、風車環境美化、開墾示範農場等。因為居住品質越來越好,立全社區也從當初的20幾戶住家,擴展到目前已有110戶住戶,而每次舉辦社區大會時,更有多達80餘戶的居民共同參與,熱中社區事務的程度,陳達成說,這是過去立全社區居民從沒想過的將來。

扭轉劣勢 打造風車之鄉

由於義工隊的資源回收工作持續進行,不但替社區帶來建設的經費,回收得來的各種資源更成為居民創作的素材。當初選定以「風車」作為社區創作主軸,是因為立全社區位處於大肚山臺地,每年秋冬時颳起的東北季風,總讓當地居民感受深刻,因此他們決定將無形的「風」,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就像人人看不起的垃圾,只要做好回收,也能成為珍貴的寶物。

圍繞著「風」的主題,社區居民開始利用打包繩、寶特瓶,做成各式各樣的風車,裝飾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甚至還利用回收的馬達、鐵片,製作出風力發電風車,成為廣場照明電力所用。陳達成一邊解釋,一邊又打開1個「秘密開關」,突然,水道旁的寶特瓶水車開始轉動,陳達成順著水流告訴我們,社區裡的示範農園,就是用這裡的井水來灌溉的,而家庭廢水,他們也設計了1個過濾流程,讓廢水回收成為景觀植物的灌溉用水,這樣1年下來,就累積回收了7,200噸的汙水再利用,成果驚人。

除了廢水回收與井水利用,眼尖的人一定不會忽略在立全社區裡,每棟公寓之間都會放置著一個個彩繪「水樸滿」(意同「水撲滿」),沒錯!這也是社區居民的巧思。將雨水透過頂樓管道與過濾器流到「水樸滿」裡,收集得來的水就能拿來澆花、洗手、洗車,方便得很。陳達成得意的說,由於社區裡很多都是所謂「藍領階級」的人,或許大家不是經濟能力最好的一群,但卻是最有「技術」、也最願意「親自動手做」的一群,所以,會泥水工程的協助補牆,會水電的幫忙裝配管線,會汽車修護、對機械有研究的,就能設計發電設備。陳達成示範他腳下踩著的單車發電機,正是社區居民利用撿回來的腳踏車、馬達以及霓虹燈,重新組裝再利用所製 出來的,隨著踩踏的腳步一上一下,裝設在環保涼亭內的霓紅燈也就跟著閃閃爍爍,讓這輛腳踏車發電機成為全社區最吸睛的公共設施。

樂活生命 分享美好經驗

  DIY2
  動員3到80歲居民都來參與的DIY藝術牆,是立全社區的驕傲。

從過去最殘破不堪的廢墟,如今變身為「全國績優環境保護模範社區」,立全社區不但拿遍了內政部、環保署、營建署各項相關獎項,每年更有多達50至60部的遊覽車,搭載著海內外人士,專程前往立全社區向他們學習交流。陳達成說,從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立全社區可以成為別人觀摩的對象,立全的經驗,可以帶給許多人鼓舞和信心,而他們自己也因為立全社區,擁有更多揮灑創意的空間,享受付出的樂趣,使生命變得精彩而豐富。

夕陽西下,大肚山的風又逐漸強了起來。陳達成摘下示範農場果樹上鮮紅欲滴的小番茄,拿在手上隨意抹了一下放入口中,「甜喔!這是我們用自製堆肥種出來的,是有機的喔!」陳達成笑了笑。眼望這片農場,當初也是從荒蕪到現在的豐有,就像立全社區一樣,從荒涼廢墟到模範社區,經歷過立全社區的一切,陳達成說,身為立全人,他覺得好幸福。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五月號 NO.2  
  訊息公告  
 
亞洲股神 李兆基傳奇
你一定看過港劇中,爾虞我詐的商場爭奪戰。一位香港富豪真實的奮鬥故事,或許少了那麼一點鉤心鬥角的味道,卻有著更多的人生智慧。

哪些因素會造成寶寶作息日夜顛倒?
從觀察寶寶是否感冒、腸胃不適、對食物或環境過敏、衣物不恰當、肚子餓或長乳牙的情形,來瞭解影響寶寶無法安穩睡覺的原因。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