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作在臺中
雋永建築 素顏綻放
文、攝影/英子;圖片提供/亞洲大學、臺中市政府建設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從早期貝聿銘的路思義教堂到伊東豊雄的大都會歌劇院、
藤本壯介的臺灣塔、安藤忠雄的亞洲現代美術館、妹島和世的文化二館,
越來越多世界大師級的建築作品、創意在臺中展現;
臺中,越來越貼近世界……
|
|
在夜晚閃閃發亮的安藤館。 |
|
10月24日,臺中有喜。這天,眾人引頸企盼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臺灣的第一件建築作品——位在亞洲大學的亞洲現代美術館,歷經近三年施工,終於和世人見面。從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完成至今,闊別五十年,在臺中,終於又看見國際級建築大師作品,未來,待伊東豊雄設計的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完工後,分別坐落在臺中西屯、霧峰和七期的三座建築物,宛如鐵三角般地,呼應著安藤忠雄在亞洲現代美術館的「三角互助」概念,讓建築美學與文化藝術在臺中逐漸生根、茁壯。
安藤忠雄V.S.亞洲現代美術館
如果說,「符號」是某種「客體」所代表的具象或抽象的「意義」,而這個客體是可以被傳遞、被感官接收或經驗的某種聲音、圖形、文字、動作或物品,那麼意義便是經由創造、製造、協商而來的動態過程。符號、客體與意義之間的關係成為一種「三角關係」。在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現代美術館(Asia Modern Museum,又稱亞大安藤美術館)裡,三層樓三個正三角形相互堆疊起來的空間裡,正在乘載著一種新的建築生命,與自然和人一起發生、創造某種全新的體驗。
▲ 好建築是等出來的
「再等三天,安藤忠雄在臺灣第一座建築即將面世!」籌備亞洲現代美術館開幕活動的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館內外,策展的、清潔的、水電的,各司其職,盡全力要讓這座得來不易的曠世巨作在開幕當天「零缺點」。
兩位催生安藤館的重大推手——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副校長劉育東,前後在現場指揮坐鎮,做最後的確認。等了十年,臺灣終於等到了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第一件選築作品,更難得的是,這件作品位於一座民間的大學校園裡。
「經過十年的挑戰、等待與堅持,一座國際級的美術館,就在臺灣」,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新書《十年苦鬥》裡記載著如何歷經一番寒徹骨,才催生出臺灣第一座安藤建築。
|
|
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右)和副校長劉育東是催生安藤館的推手。 |
|
打從學生時期,念建築的劉育東心中便懷抱著坐擁建築大師的夢想,但在臺灣,多半時間,他只能抱著「紙上建築」賞析,後來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班時,宿舍剛好位於法國建築大師科比意(Le Corbusier)設計的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對面,每天與大師為鄰的日子讓他倍感幸福,頓時萌生一個意念:「建築系的學生就該天天在大師的建築中生活。」
這個想法在劉育東回國擔任新竹交通大學建築系教授時更加深化,因緣際會,他與安藤忠雄接觸,並促成了交通大學的安藤建築,雖然最後未竟完成,無緣面世,但此舉卻開啟了臺灣安藤建築之旅的腳程。
與劉育東有志一同的,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也深切覺得五十年來臺灣沒有一座世界知名的建築物,六?年代後,臺灣便未與國際建築接軌,且停滯了半世紀之久。於是,一通電話,蔡長海希望劉育東可以協助亞洲大學在校園內興建一座藝術館,這不但重啟了劉育東的建築夢,更讓安藤建築露出曙光。
劉育東表示,在六0年代以前,臺灣有三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作品,分別是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設計的臺南後壁菁寮天主堂、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的淡水八里聖心女中修道院,以及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打造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但這些大師作品無不是由教會或信徒捐贈,一所私立大學要蓋安藤大師作品,有可能做得到嗎?
「要做!」蔡長海堅定的態度讓劉育東清楚知道機會來了!貴為醫療企業家,為了求才,蔡長海在安藤忠雄來臺的演講會場上苦等了六小時,只為了見安藤忠雄一面,會面的短短60秒,一句誠懇的「萬事拜託」,化解了所有的疑惑。
|
|
安藤忠雄將室外大自然的景觀引入室內。 |
|
▲ 全臺難度最高的三角形建築
安藤答應了,但困難還在後頭。挑戰自己的安藤,為亞洲大學設計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立體三角形建築,建築本體由三個正三角形堆疊而成的三層樓,無論在工法、建築技術上的難度都是挑戰。
安藤認為,建築物本身必須融入當地自然環境,引環境入室,取得自然與人的協調,就像一個人無法獨立生存,必須仰賴群體,更像陽光、空氣、水三元素,缺一不可。三角形,隱含著建築與環保的概念,更象徵著「互助」的精神。
安藤自己曾說,全世界最難蓋的建築就是三角形,整棟建築骨架必須全部是「歪」的,建築主體三個角都是60度,因為難度太高,設計藍圖出爐後,許多臺日營建公司都打了退堂鼓,為了順利完工,蔡長海從日本聘請6位清水模師傅加入團隊,以「臺日聯合施工」解決難題。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建築師、業主、營造商展現了「三位一體」互助的意義。
建築的困難度不僅僅是三角形的結構,採清水模工法,從釘模板、澆灌混凝土、拆下模板都得靠純手工,費時耗力。安藤鍾情清水模工法,因為拆模後建築表面會變得非常光滑、細緻,是他眼中最美的「素顏」;美麗的清水模容顏,是這座建築最雋永的表徵。
▲ 開創美術館歷史新定位
歷經十年苦鬥,劉育東終於等到了安藤建築,完工後的亞洲現代美術館總共有三個樓層,一樓是美術商店與mojo咖啡館,二、三樓規劃為展覽空間,二樓有一區作為恆溫的藝術典藏室,戶外平臺將成為露天咖啡座與展望臺。
循著樓梯往上,感受V形鋼架構形成的三個視角,透過玻璃窗將戶外的風影映入視覺感官,對面亞洲大學巴洛克綠色圓頂建築與羅馬宮廷列柱迴廊,在陽光的映照下,彷彿就是美術館展示的永久藝術品。
|
|
館內空間同樣以三角形呈現。 |
|
四周廊道一樣佈以三角V形鋼構,以支撐突出的懸臂下空間,形成如騎樓般舒適的遮蔭空間。在三個三角形樓層疊合的中央地帶,留下有如天井般的空間,令人即使在室內也能欣賞到蔚藍天空,而在室內任何一角,無論是樓梯間、天花板和投入的光影,均呈現三角形狀,是棟名副其實的三角建築。
開幕特展「創世紀」特別以西洋現代雕塑史裡、兩位具開創指標的大師羅丹和亨利摩爾領銜,宣示出「亞洲Modern」開拓性的精神。在富比士拍賣價達新臺幣4.4億元的羅丹的「沉思者」大型雕塑真跡,成為亞洲現代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此外,包括竇加、阿曼等大師級雕塑,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大師黃銘哲、畫家郭振昌及國內外藝術家的當代作品都羅列其中。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表示,作為立足大學校園中全世界第一座安藤打造的美術館,不但已與英國牛津、劍橋,美國哈佛、史丹佛與東京帝大五所大學博物館結盟,更將致力於藝術與產學的平臺,開幕後以一年四季為期程,策劃國內罕見的建築系列展覽、工作營或工作坊,希望藉此孵育藝術文化的幼苗,期許不久的未來,人人都是建築師。
這座期許成為中臺灣驕傲的建築文化新地標的美術館,在「文化創意產業化」的全球趨勢中,將推動臺灣博物館產業下一波的發展新動能。
貝聿銘V.S.路思義教堂
民國43年,一個概念興起,教堂是西方的產物,但蓋在東方,那麼,能不能蓋一座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教堂呢?於是,當美國的《時代》及《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為了在臺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捐款興建東海教堂時,來自東方的建築師有了不一樣的視野。
三角形,幾乎是現代主義西方教堂建築的象徵,從建築師萊特在美國威斯康辛興建一座以東方雙手合十、掌部略張開所形成的三角形小教堂開始說明其形式意義。但一座蓋在東方國度上的基督教堂,該呈現如何的面貌?
|
|
路思義教堂一直是臺中人心中的驕傲。 |
|
路思義教堂是一個創舉,一個發明。起初,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提出屬於東方的磚砌圓拱造型構想,但合作的另一位建築師陳其寬考量臺灣地震多,為了對抗風力與地震,決定採用雙曲面(conoid)的薄殼建築,底座為六角形,像倒置船底的形狀,相對的兩邊形成圓錐體的雙曲面,兼顧美感與安全性。
雙曲面所形成的屋簷曲線極具美感,與中國建築裡的屋簷反宇曲線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教堂屋面外部採用黃色琉璃面磚,與中國傳統宗教建築所使用的顏色相同。
教堂內部裝飾簡單樸素,以清水模牆面顯露肋骨型之交叉樑,表現內部結構的應力方向;室內樓板及座席皆採用令人感到溫暖的木作,與清水牆形成對比。進入教堂後,視界將自然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屋脊部分分開,形成天窗,隱涵「一線天」的意思。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民國52年11月落成,五十年來,坐落在校園內,一直都是臺中人的驕傲。
伊東豊雄V.S.大都會歌劇院
|
|
大都會歌劇院中劇場四階曲牆施工現況。 |
|
由2013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伊東豊雄操刀設計的大都會歌劇院(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被媒體稱為「臺灣戰後首座真正的前衛建築」、「臺灣版的雪梨歌劇院」,其實,大都會歌劇院「美聲涵洞」(Sound Cave)作品的發想來自於街頭,要讓劇場打破階級界線成為全民生活,正因如此,使得坐落在臺中七期精華地段的大都會歌劇院顯得彌足珍貴。
耗資43.6億新臺幣、佔地57,685平方公尺的大都會歌劇院,民國94年12月16日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以作品「美聲涵洞」獲得國際競圖首獎。
伊東豊雄曾對媒體表示,有一次到葡萄牙旅行,意外參與了一場街頭音樂,那種不受拘束聆聽音樂的型態讓他深受感動,於是他將街頭音樂會的構想融入設計,企圖打破以往音樂廳的框架,用一種向都市開放、四通八達的洞窟狀空間結構,讓聽眾感受到街頭音樂的祭典氣氛。
看過美聲涵洞的「無接縫洞窟型空間結構」設計圖的人都認為,這座建築外觀扭曲古怪、內部空間牆體多變、建設工程複雜困難的前衛歌劇院,堪稱世界建築奇蹟,也難怪會吸引國際媒體Discovery頻道前來拍攝紀錄。
一位東海建築系的教授說過,這種「四面八方皆對城市開放」的格狀構造,讓原本貴族定位的歌劇院,打破階級界線成為市民劇場,讓任何人經過都可以感受開放「洞穴」中飄出的音樂氛圍。
而這座即將成為臺中重要文化地標的創作者伊東豊雄則為自己的作品下了如此註解:「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
妹島和世V.S.臺中城市文化館
|
|
SANAA 建築師事務所——臺中城市文化館(Taichung City Cultural Center)設計提案外觀圖。 |
|
臺中市政府舉辦「臺中城市文化館」國際競圖,吸引全球高達39個國家共225名建築團隊參加角逐,創下臺灣舉辦國際競圖參賽人數最高的一次,歷經兩階段激烈競爭,由來自日本的SANAA 建築師事務所(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贏得「臺中城市文化館」首獎。
妹島和世是第二位獲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能在眾多強勁對手中勝出,評審主席安郁茜說:「妹島的作品以浪漫穿透的建築群,不僅將為臺中帶來全新的都市空間感受,同時高度落實綠建築理念,也將讓市民體驗全新的閱讀與觀賞的空間。」正如妹島和世所說,我們希望在地臺中居民成為形塑文化館的一份力量,將文化館內的活動呈現到公園裡,進而到城市中。
從貝聿銘的路思義教堂開始,世界大師級的建築作品更迭上陣,讓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斷於臺中深耕、茁壯……
普立茲克大師在臺中
貝聿銘 (1917~)
198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和中國的建築關係始於臺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其表現主義的造型是貝聿銘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他唯一的教堂作品。
安藤忠雄(1941~)
1995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並未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的安藤忠雄,在成為建築師之前,曾經為許多茶館或咖啡廳從事室內設計。初期設計了許多的個人住宅,1990年後開始增加公共建築、美術館以及海外的建築設計案。
伊東豊雄(1941~)
201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初期帶有現代主義理性的線條,到後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風格相當明顯。伊東將自己的建築學定義成都會生活的「著裝」,透過伊東的設計,都會裡人們需求的隱私和公共空間的渴望,在他的建築中達到了完美平衡。
妹島和世(1956~)
2010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的建築風格多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大量的運用玻璃外牆等材質,讓建築感覺輕而且飄浮,被稱為「穿透、流動」式的建築。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