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3 第2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封面故事
台中一中翻轉台灣 培育各產業領袖的百年搖籃
美學台中
跨越時空界線的美術殿堂 國立台灣美術館

 

cover
 
 
 

台中一中翻轉台灣
培育各產業領袖的百年搖籃

文/高永謀;攝影/羅友辰;照片提供/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

 
台中一中1
台中一中一直是中台灣各縣市國中男生的第一志願。

在台灣眾高中裡,論知名度、影響力、升學率,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簡稱台中一中)絕對名列前茅,也一直是中台灣各縣市國中男生的第一志願。

時值台中一中創校百年誌慶,在此祝賀這所在台灣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中學:生日快樂!

台灣高中名校,幾乎清一色創辦於日治時期,台中一中亦不例外。但與眾不同的是,其他高中皆由日本官方創辦,唯獨台中一中為台灣人所集資創辦,學生、校友台灣意識相當濃郁,其在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性、指標性,遠超過其他中學。

台灣仕紳共同創辦

1913年(大正2年),台灣仕紳林烈堂、林獻堂、林熊徵、辜顯榮、蔡蓮舫等人,為了爭取台灣人教育自主權,積極奔走、勸募,終於在1915年(大正4年),成立「台灣公立台中中學」,為第一間專事培養台灣青年的學校。林烈堂等五人,則被尊為「創校五先賢」。

原來,1914年(大正3年)正值林烈堂、林獻堂二位堂兄弟的祖母八十歲壽誕,林獻堂原本提議,以贊助慈善事業來祝壽,但林烈堂並不贊同。在彰化仕紳甘得中的建議下,二人決定創立一家專收台灣子弟的中學,為中台灣子弟增加升學管道,突破日本殖民政府的歧視教育政策;二人挺身倡議後,迅速廣獲其他仕紳響應、支持。

林烈堂、林獻堂皆出身霧峰林家,林熊徵為板橋林家的成員,辜顯榮乃鹿港辜家的創始人,蔡蓮舫則是清水大戶;在日治時期,皆為政治、經濟領域重要人物。經他們勸募,共募得24萬8,820日圓,並由林烈堂捐地1萬5千坪,終於成功創校。創校紀念碑鐫刻的紀念文,頭二句即為「吾台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台中一中2
台中一中百年校慶中展示了歷屆學生設計的紀念書包及旗幟。

之前,台灣雖有其他中學,但日本學生卻遠多於台灣學生,台灣青少年、青年的受教權,嚴重遭到打壓、排擠;如無法擠進公立中學窄門,北部學生僅能選讀淡水中學(淡江中學前身),南部學生僅能選讀長榮中學,許多中台灣優秀子弟無校可讀。「台灣公立台中中學」專收台灣學生,實為台灣教育史的里程碑。

屢遭日本政府打壓

可想而知,「台灣公立台中中學」成立後,日本殖民政府千方百計刁難,使其無法與日本高等教育體系接軌,限制畢業生再升學。1919年(大正8年),日本政府頒布〈台灣教育令〉,將其校名改為「台灣公立台中高等普通學校」,與朝鮮中學體系共用「高等普通學校」,歧視意味相當顯明。
1921年(大正10年),台灣行政區改制,重新劃分為五州二廳,其移交台中州管轄,被更名為「台中州立台中中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日本政府頒布〈台灣教育令〉第二次修正,實施「日台共學」,並成立專收日本學生的「台中州立台中第二中學校」(台中二中前身),其校名再度被改為「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

原本,台灣總督府有意將二校校名對調,引起全校家長、同學強烈反對,且在當時「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校長小豆澤英男的抗爭下,得以保留校名。在日治時代,台中一中為全台唯一有「一中」之名,且專收台灣學生的中學,儼然是台灣意識的重要象徵。

 
台中一中3
台中一中百年校慶中展示了歷屆學生設計的紀念書包及旗幟。

學生台灣意識強烈

在日治時期,台中一中還有三件大事,備受全台注目,並已列入史冊。首先,1920年(大正9年)10月,該校第一期畢業生謝文達自日返台示範飛行,造成巨大轟動,這是台灣第一位飛行員。

從小嚮往飛行的謝文達,自中學畢業後,前往千葉縣「伊藤飛行學校」研習飛行技術,成績相當優異。他學成後回台,分別在「台中練兵場」、「台北練兵場」,進行飛行表演。台灣民眾感動之餘,更組織後援會募款,購買飛機致贈謝文達。

其次,在日治時期,台中一中學生數次參與抗議種族歧視,更是抗爭的主體,屢屢牽動台灣歷史發展,足見其台灣意識之強烈。1919年(大正8年)11月,台中一中約二百名學生,上街抗議日本政府實施差別性政策,並在日本人經營的洗衣店前,與日本人發生衝突,史稱「洗濯屋事件」。

台中一中雖由台灣仕紳共同創辦,但因為台灣本土師資不足,校長、教師仍多為日本人。1927年(昭和2年),台中一中學生群起抗議日籍炊事長的妻子作弄台灣學生,但當時的校長下村虎六郎處置不公,更採取高壓政策,導致學生集體罷課,大批警察、憲兵包圍學校,史稱「炊事事件」。

「炊事事件」之後,遭到開除、自動退學的學生,前後加總超過六十人,在學生家長介入調停後,才免於餘波盪漾;退學的台中一中學生,有些轉至日本讀書,有些則前往中國賡續課業。

站在時代的最前線

日治時期成立的高中,許多都建有紅樓,其意境高雅、歷久彌新,迄今仍是其最知名的建築與精神堡壘。台中一中原亦有紅樓,知名度不遜於其他紅樓,歷史意義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他學校的紅樓,皆由日本人所建造,由於紅樓建築技法特殊,台中一中建造紅樓時,飽受日本人譏諷。最後,台中一中紅樓不僅建成,與其他紅樓相較,更為壯麗、美觀,可惜已在1970年遭拆除。

1945年(昭和2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校名改為「台灣省立台中第一中學」。此校名沿用至2000年,方因精省而改治,改為現名──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

學風崇尚自由開放

 
台中一中4
100年來,台中一中校服已多次變革,學生舉辦歷代制服cosplay展,藉此追憶歷史。

雖然政權更易,但台中一中學生依然站在時代的最前線。1947年,台灣爆發228事件,軍民武裝對峙,各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台中一中被迫停課二十天;學生們自動自發捍衛校長、教師。

之後,21師進駐中台灣,許多學校師生遭到逮捕,軍隊亦駕駛大卡車,上頭配置重型機槍,企圖從後門衝進台中一中校園搜捕學生,幸而當時的校長金樹榮挺身擔保,力阻軍隊進入校園,學生才倖免於難,實為教育史之佳話。

自立校以來,台中一中便以學風自由、開放著稱,無論在威權時代,或在百無禁忌的今日,學生皆以言行領導潮流著稱。20世紀1970、1980年代,台中一中學生便勇於批評時政,之後更參與多次學運;進入21世紀後,台中一中論政風氣仍熾,更願意接納新的思潮、觀念。

2014年10月,近百名台中一中學生齊聚校門靜坐,聲援香港「佔中」運動。2015年5月,適逢台中一中百年校慶,20多名學生在校園中群呼口號,抗議教育名為微調、實為大修的高中歷史科課綱,亦有歷史老師挺身支援,領先台灣各高中。

值得一提的是,台中一中師生更身體力行性別平權,開台灣風氣之先。在台中一中擔任生物老師的曾愷芯,原名曾國昌,童年便自認是女性,但在家庭、社會壓力下,只得隱瞞性向,直到妻子離世後,決定逐步實踐變性夢想,勇敢做自己。起初,曾愷芯擔心校方、同事、學生會有異議,甚至抱持隨時可退休的心理準備,沒想到,她竟獲得師生全面力挺,更得到諸多家長、校友的支持與聲援,成為台灣第一位變性人教師,也成為生命教育及性別平等的活教材。校方還善意配合將兩間廁所改為內有小便斗及蹲式馬桶的獨立「友善廁所」,方便她使用。

傑出校友遍布各界

 
台中一中5
台中一中舉辦陸上運動會,特殊的進場方式充分展現學生的創意。

立校已逾百年,台中一中傑出校友遍及政治、財經、學術、藝文、傳媒等領域,堪稱台灣人才養成勝地。在政治領域,台中一中校友出過謝東閔、吳敦義二位副總統;前司法院長施啟揚、現任行政院院長毛治國,以及許世楷、趙守博、賴士葆、李應元、邱太三、江啟臣、李文忠、江春男等政治界要角,皆曾在台中一中就讀。

在財經領域,台中一中校友亦能人輩出。較知名者,包括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東元集團董事長黃茂雄、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PC 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玉山銀行創辦人林鐘雄,與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魏哲家等。

在學術領域,現任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皆是台中一中校友;其他知名校友,還有「台灣草蝦養殖之父」廖一久、中研院院士鄭天佐、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台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楊維哲,與國際知名生物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等。

在藝文領域,知名作家巫永福、李敖、陳千武、路寒袖、劉克襄、田雅各、鍾喬等,皆是台中一中校友。其他貢獻卓著的校友,還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音樂家呂泉生、作曲家許常惠,畫家陳慧坤、施翠峰、林惺嶽,與版權經紀人譚光磊、滾石唱片創辦人段鍾潭,及音樂人黃舒駿、楊峻榮、黃漢青(阿沁)、何景揚(阿福)等。

TOP

 
 
 

跨越時空界線的美術殿堂
國立台灣美術館

文;圖/陳嘉芸

 
國立台灣美術館1
優雅舒適的休憩角落。

「最大」、「最新奇」、「最華麗」的評價,
終究會隨著世代觀念變化而消逝;
真正留下來的是「關係記憶」、「場所精神」、「文化價值」,
這些觀點造就建築無可取代的意義。
一個規模超乎日常生活尺度的建築型體融入環境,要恰如其分並不容易,
有些過於霸氣,有些大而無當,也有些擺出譁眾取寵姿態,每每令人眼花撩亂。
平心靜氣矗立著,不卑不亢,娓娓念起詩來,是國立台灣美術館給人的感受。

原於1988年竣工開館使用的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稱國美館),在歷經編制、轄屬轉換,及921大地震的破壞後,於2004年改建完成,重新開幕。沉寂數年的美術殿堂,終於再與民眾見面,繼續發揮它在美學教育的使命。

建築配置的起承轉合

經過太嶽建築師務所(郭基一建築師)與餘弦建築師事務所(楊家凱建築師)的設計接力,建築形體上可看出兩種風格、兩種觀點,也可看出兩個世代設計者的時空對話。就像是戶外雕塑造型,在公眾的交流中與人對話,不同時代創作觀念共存且相互輝映。建築,也呼應相同的理念,扮演促使民眾沐浴於文化發展的藝術環境中的角色。

 
國立台灣美術館2
國美館的建築有如雕塑的立體感。

本館建築以雕塑般的形體,巍峨立足於廣闊的公園綠地中,形成穩重結實的樣貌。主體單純方整,以天然石片為主要外飾材料,土壤色調與粗獷質感意圖使建築和大自然相互調和,成為永恆的磐石。展覽空間為地上三層,高度24.5公尺,大約為一般民宅八層樓高度;地下一層高度7.5公尺,做為典藏庫房。

增建部分則將量體錯位配置,強調室內外空間融合。建築物逐漸轉折朝向東北,面對弧形的英才路,與市立文化中心西北側圍塑一個圓形廣場,其成為經國綠園道的端點;藉由這個轉折,與五權綠園道順利串接。而南側讓出豐富而充滿野趣的公園,其中流水潺潺、綠蔭扶疏,為市民享用的散步森林。緊鄰建築物的下沉廣場離塵自成安靜的庭園,庭園中以牆板及框架切分、界定室外空間,同時作為引導動線(請見小辭典)、控制視覺方向的媒介。每一個轉折都成為畫面,具有線條交錯的平衡美感。此處展覽空間與本館的高度相仿,地下一層則配置親民的服務性設施,有餐飲空間、兒童繪本區,也有「數位藝術方舟」,藉下沉中庭積極對外連結,將人們誘導至園區地上、地下各處的設施。

靈活伸展的空間架構

國美館建築體及園區雕塑公園共計占地面積約102,000平方公尺,總樓地板37,953平方公尺,是目前亞洲最具規模的美術館之一。建築物座北朝南是中國建築習以為常的方位,肇因大陸氣候冬天吹北風,夏天吹南風,空氣品質及溫、濕度都較宜人。事實上,在人類聚落的發展過程中,會因為靠河岸、沿山勢而有因地制宜的座向,並不必然死守成規。現代都市中,街廓的規劃也常為了因應沿襲下來的巷弄走向,而有方位偏轉的情形。

 
國立台灣美術館3
開放流動的動線。

國美館得天獨厚,當年十四項建設之一決定由省府規劃籌建一座美術館,台中市政府無償撥用第六號公園預定地,其後辦理有關土地變更作業,而有現今看到的寬廣完整的基地。附近都市規劃配套有數條綠園道,與水圳渠道形成綠網。本館配置在綠色軸線的轉折焦點,建築物的中心對齊軸線,大中至正地面向南側。建築物配置遠離街道,以舖面、燈柱、植栽、草地、流水等景觀設計襯托,面前的大廣場則成為活動聚會的最佳場所。

量體由西向東長向延展,在東側,以彎曲進入地下室的引道所在的地表人工平台與文化中心為界。一座自園區延伸入內、貫穿美術館南北的中央空橋,將建築物劃分為東區及西區。室內一、二樓為特展區,三樓為台灣美術典藏常設展,以挑空、走廊及大階梯,垂直串接不同高度的空間;橫跨東西兩域的「美術街」則水平串起位於一及二層的各大展廳,讓參訪者如同遊走於都市街道上,隨著空間轉折轉換心境,欣賞到不同主題的美術作品。空間架構嚴謹有效,可以靈活伸展並具有擴建的彈性。

開放的手法打破藩籬

地面層伸展的雨庇入口、錯落的平台、半戶外的走廊、框景的結構框架、下沈式中庭、戶外遊走階梯、穿過室內的空橋,多樣化的形式與手法,提供參訪者清楚的入口指引,或暫時停留觀賞活動,或遊走,或純粹休憩。這些建築元素分散在不同部位,有節奏的收、放空間,變換場景,向人們招呼:「請進來吧!」

 
國立台灣美術館4
下沉式中庭。

整體建築強調開闊性與親和性。美術街、竹林內庭及下沉中庭的廣場可配合活動企劃,提供跨領域的展演場域。例如,在下沉中庭舉辦音樂會,音響在中庭迴繞,參訪者坐在大階梯或木製平台上欣賞,甚至開放地下展館活動與中庭空間互動;又如,善用入口廣場舉辦戶外影展,打破閉館時段的時空限制,讓參訪者不用進入室內也可受到藝術薰陶,達到「無牆美術館」的理想。

穿越的空橋,連結南北兩側,不使巨大的美術館量體阻斷行人穿越基地。積極面是讓不進入室內的人,也可在空橋上欣賞室內人們發生的各式活動,如此一來,也間接參與了展覽。從室內看空橋則有驚喜,可見戶外的人們有時散步穿越,有時停留向室內張望,而空橋本身隨著佳節布置的場景,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室內外隔絕的藩籬,在這樣的時刻被打破了。也許設計者是有意引導人們走上空橋來,成為室內的風景。

色彩鮮明的表情

國美館看似根植於土地,在藍天綠地中由土壤拔地而起,震懾人的姿態、優美的組合與比例,為灰色沉悶的街景,抹上一道新鮮!這裡呈現美學與科學的一體兩面,「fine art」(美術)的「fine」(精緻),與工程的「engineering」(工程技術)共存,各種結構看得出力學傳遞的道理,包括懸吊雨遮及柱梁補強的痕跡,誠實的呈現工藝美學。

也許大家還有印象,最初的厚實量體其造型稍嫌莊重閉鎖,日後增建部分在策略上退離主要立面,除了尊重初始的設計作品,也因此開創了新局。清水混凝土的柱列,洗石子的外牆,玻璃帷幕,灰色烤漆鋁板,整體灰樸的色調使建築表情低調隱退,凸顯本館原來色彩斑斕的石材面磚外牆樣貌。竹林內庭、下沉中庭、E亭、穿越的空橋、框架,其實更精準的連結實與虛的關係,形塑易於親近的空間。

 
國立台灣美術館5
色彩鮮明的建築表情。

劈裂面石片外牆與霧面玻璃遮陽板,其光影隨時間推移,在牆面留下痕跡。建材質感及顏色會隨季節、清晨與黃昏,出現千變萬化的表情。突出外牆的鋁板盒子、轉折錯落的框架及深深的廊道有清楚的陰影變化,增添建築物的立體感。室內戲劇化的尺度感,例如展廳是6公尺、11公尺,相對於一般高度的辦公室、飲食空間,形成高度變化的趣味,與前者內外呼應,共同形塑展館空間的特質。

回顧國美館建築生命的演化,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時代對同一類型公共建築物的期待,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主事者的訴求及管理觀念變化、使用空間的習慣與創意方式,以及設計者訓練背景的歧異,會使建築物產生不同的樣貌。呼應1998年暫時閉館時,蔡國強創作「不破不立」的主題,國美館已不同於以往封建閉鎖的氛圍,變得更加親民,大大改善人與建築的關係。不管是低調襯托讓色彩鮮明的本館作為前景,或改以「虛空間」為主體多做退讓,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間序列,讓人們容易體驗,實是建築設計承先啟後的優良示範!

〈名詞小辭典〉
動線:人、物在空間中移動、傳送的點連接起來的路徑。

國立台灣美術館
位置: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開館時間:1988年6月26日
設計者:太嶽建築師事務所+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特色:穩重量感如雕塑作品般的建築,錯位進退實虛互動的增建趣味,中庭及錯落平台使景觀與建築緊密對話。

 
陳嘉芸
陳嘉芸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
陳嘉芸
大學主修建築,研究所到倫敦攻讀都市設計後,並取得營建管理碩士學位。
左右腦同時構思設計與管理,兼顧執業及教學。
將熱情與活力貫注在生活與專業,追求事事完善的建築師。
相信美好的建築能撫慰人心,都市空間的價值在於公眾共享。
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十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六月號NO.5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