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阿姆尼愛閱讀】電子報介紹好書,以閱讀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滋養和成長的力量,讓讀者們樂在閱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23 第23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劉克襄這樣玩台中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 中正路上的新店與古早味
美學台中
緊湊有序的知識寶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cover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1
幸發亭店內的裝潢,充滿了復古況味。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
中正路上的新店與古早味

文、圖/劉克襄

蜜豆冰和太陽餅都是台中知名特產,但隨著舊城的沒落,兩種食物都起了不小變化。

蜜豆冰發跡於第一市場,後來店面四散經營,聲名不若過去響亮。太陽餅源起自由路,日後衍生諸多餅店,卻難以點出哪家最有特色。唯老一輩台中人都念念不忘,總覺得應該有一種,除了吃之外,還存在著什麼記憶的內涵。怎奈生意辛苦,現有幾家店面尚無暇朝文化質地去思索,宣揚這兩種食物的特殊性。

晚近,中正路和自由路交會口出現兩家新店—幸發亭和全安堂,努力想把這兩種食物帶出新的可能情境。我因常路過,偶爾踅進去參觀,因而有些感懷。

幸發亭蜜豆冰

先說靠火車站的幸發亭(ミツマメ)。

此一新店去年開張,跟目前坐落第一廣場的截然不同,門面大氣,店內裝潢亦別出心裁。一進門,只見地板和牆壁貼滿瓷磚,搭配老台中昔時街景和公園舊照。同時,1970年代西洋音樂不停播放,充滿復古況味。

整體空間看來明亮、潔淨而寬敞,擺設的桌椅亦以簡單、實用為要。一樓還打通隔壁後院,創造了一整面落地窗面對著巷弄的大氣。二樓則有精緻的陽台空間,提供客人眺望街景。其舒適怡然,勝過我所知悉的、不少台北冰店的規模。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2
幸發亭的蜜豆冰,是許多台中人共同的回憶。

後來才知,老闆確實曾邀請專業的建築師協助。在飲品內容上,老闆亦不賣麵食,以免混淆冰品的單純。主要仍以昔時傳統冰品為主,冬天再輔以湯圓等熱飲搭配。

源自龍井陳姓人家

幸發亭過去是台中著名冰品蜜豆冰的發源「堂號」,早年係一位來自龍井的陳姓人家,在台中火車站旁以手推車沿街叫賣。1943年左右,進入第一市場,設立攤位。1950年代初,我母親在台中商專(現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讀書,每天回家前都會穿過台中公園,先繞進第一市場,吃一碗蜜豆冰。包括後來結婚,肚子懷了我,都還去品嘗。

蜜豆冰配料豐富,當時是許多學生記憶中,呷涼解熱的美好聖品。後來許多觀光客來台中玩,必點一碗大快朵頤,彷彿吃了才算來過。此時,蜜豆冰也有了新的內涵,逐漸多樣。但我還是習慣香蕉油,搭配粗冰。

此一新店面係由陳家第三代從寶島時代村搬遷回來,選擇此一接近第一市場的舊位置,希望重新走出一個新格局。

不以外貌討好客人

隔沒幾日,我特別點了傳統蜜豆冰檢驗。它的做法跟過去吃到的一樣,以水果素材為基底,加上十多種蜜餞等配料,搭配以粗大的剉冰。剉冰覆蓋在餡料之上,彷彿一座富士山,讓水果和蜜餞隱隱若現。此種冰品美學,不以好看亮麗為外貌,討好客人。心中不禁暗喊:這才是台中的冰啊!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3
全安堂建於日治時期,建築採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是標準的「辰野金吾風格」。

如今一年多了,生意漸有起色。但最欣慰的,或許是回來的客人,讓老闆見識了此一冰品的魅力,以及無論如何辛苦,都必須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開張後,至少有三位歲數跟我相當的人,遠道而來。在不同時間,坐在不同位置,一邊吃冰、一邊流淚。老闆說,光是看到這個畫面,重新回到老城開張就值得了。

一間擁有歷史的老店,願意花錢回來重建家園,跟一般文創新店的冒出,意義自是大不同。前些時,老闆嘗試利用樓上的空間,舉辦各類在地藝文活動,冰品結合講座,也是頗具創意的挑戰。

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

太陽餅博物館,是現今台中留存最為綺麗的日治時期民間建築。建於1909年,比台中火車站還早完成。設計者為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乃此一屋樓的風格。現今台北的總統府、台大醫院,都是此一型式。據說過往中正路還有好幾間,唯今僅剩此棟。

此地最早是藥鋪,當年屋主盧安在此經營中藥鋪全安堂,其孫女盧千惠係旅日兒童文學作家,小時便在此長大。後來此屋改為銀行宿舍,日後再變身為太陽餅店。店主乃太陽餅發明人魏清海(阿明師)之子。為了賣餅,他以巨型廣告看板包覆樓房。大家遂忘了此一建築的存在。

新主人拆看板復舊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4
太陽餅博物館一樓,可以看見師傅在玻璃牆面後製作太陽餅。

阿明師雖有子傳承衣缽,在此賣力營運,但日後還是因經營不善而結束營業。如今為了展現博物館的質地,來自豐原的新主人決定拆掉看板,恢復過去典雅而古樸的外貌,但仍繼續販售太陽餅。有回,盧千惠女士返鄉,路過此地,驚見此屋仍在,甚是感動,隔日還特別專程回去探看。

博物館從年中開幕迄今,我去過六、七回。好幾次都是帶團前往,從樓上參觀到樓下。從店面內容端看,新的老闆不僅要賣太陽餅,還要講述此餅在台中的發展特色和興起歷史,並結集此館建築的風物,嘗試成為台灣大道重要的商家地標。

走進店面便眼睛一亮,開闊而空曠的格局真有博物館風味,不像一般餅店只是考量生意的動線和賣相。除了其中一角擺設櫃台外,裡面還有更大的DIY空間,讓遊客可以親自體驗糕餅製作。另外,為了食安考量,還特別標示食材來源。還有一間廚師房,以透明玻璃區隔,讓顧客能夠親眼看到,老師傅在裡面精心製餅的過程。全安堂賣的太陽餅也不同於其他店家,針對現代人口味,餅的面積相對小了一號。餅小其實更難製作,手工過程愈加費心。

展出檔案留下史頁

全安堂過往歷史,還有生意的文件、圖片,都是無價的資產。屋主不僅保留店名,還把這些檔案留存,一併以玻璃櫃陳列,精心展出。顧客走進來,不只買太陽餅,還順便認識此棟建築的輝煌歷史。有此一大氣展出,更在在顯示,太陽餅博物館發展的方向,不再只是販售太陽餅,還要宣揚糕餅業在台中的發展。同時,陳列當地店街昔時的生活歷史,還具體展現了食物未來的發展。

 
傳承老建築的風華5
玻璃櫃內陳列全安堂過去珍貴的歷史文件。

拾級而上,更見整棟樓房的精彩。屋頂的檜木榫接架構,保持得恢宏而完整。此一開闊空間,可提供輕食和咖啡等飲料。隔壁空間則規劃為展示室,遊客在此可清楚了然太陽餅的源起、製作內涵,還有整棟建築大樓的歷史脈絡等等。唯全安堂中藥房的歷史,還有整棟辰野風格建築的特色,日後應該有一更清楚專區,跟太陽餅的種種文化明顯區隔,讓整個館展現雙重豐富性。

整體觀之,此館空間雖舒適宜人,迄今仍缺少藝文活動的舉辦,過於靜態,尚乏人知曉。或許業者還在評估,一邊開店、一邊思索著未來的方向,但我很擔心,如此默默經營,日後要讓遊客以口碑相傳,恐怕要費更多心思。

兩店低調微調方向

全安堂和幸發亭,一開始都走得很低調,但也在慢慢調整方向。他們都擁有很強的地方文化信念,不以營利數據做為唯一考量。他們毋寧相信品牌對了,顧客就會上門來,時間會站在他們這一邊。一座老城想要重新恢復繁華,最讓人驚喜的店家,莫過於如是。

在兩家新店的不遠處,還有明年即將開幕的中央書局。此店已由永豐餘集團接手。中央書局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擁有更大的文化信念和歷史意義。日後熱鬧開鑼,應該會更加深耕此一區塊,庶民的生活記憶也會和店面更緊密結合。

這兩家店的出現,彷彿在為中央書局的重新回來,提前做了一個美麗的開場。將來,各個店面都站穩時,或可遙相呼應,帶出過去中正路的繁華。

 
劉克襄
劉克襄


劉克襄
詩人、作家,外號「鳥仔」。在多年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生態旅行和社會議題的書寫,論述觀點獨到,影響面向廣泛而深遠。著有詩、散文和小說等多部,新近代表作為《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和《四分之三的香港》。

TOP

 
 
 

緊湊有序的知識寶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文、圖/陳嘉芸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
科學與美學對話。

現代建築強調功能性和理性,
採用幾何外型達成美感;
其簡約的精神呼應工業化時代的特點,
強調機能與形態的對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
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共同組成,
延續現代建築無裝飾的信念,
使它的表徵不同於古典建築,
不再以繁複的雕刻、圖樣來彰顯財富、權力或神聖。
博物館做為普及教育的一環,
人們在享用這樣的知識殿堂時,
可以更進一步省思文明進步的真義。

坐落於台中市區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著手規劃到全館對外開放,整整花了超過十五年的時間。它是國家設立的第一座科學博物館,擁有現代化設備,戮力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當年行政院聘任漢寶德先生主持籌備處,要求整座建築物須包容以科技整合、生活化、藝術化及以人為中心的主題展示。千變萬化的需求條件,及因時間遞延產生的變數,使本座博物館的設計成為一大艱鉅挑戰。

建築計畫與空間布局

在一開始條件並不明朗的情形下,國內外專家協力合作,逐漸摸索出適合建館目標的空間規劃,既要能讓空間輔助展示自然科學的原理與現象,以啟發參觀者對科學的關懷與興趣,也要提供空間收集全國代表性的自然物標本及其相關資料,以供典藏、研究,並為展示及教育使用。整體設計方向要搭配結合科學精妙與藝術之美的展示內容,輔助呈現並傳達地球演化的自然史觀念及生命故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
聚焦流暢的入口廣場。

主要工程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第二期為生命科學廳,第三期是人類文化廳,第四期是地球環境廳。館內六大展區在基地上,大致由東南向西北展開配置,除四期工程外,尚包含擴增展示主題而設置於東北側的植物園區。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兼具娛樂價值及大眾教育功能,開宗明義集中在館區入口軸線上做為端景,以垂直向上的量體攫獲目光;生命科學廳展示以自然史和自然現象為主題,配置在入口廣場西北側,水平展開空間序列;人類文化廳旨在傳達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繼續向西擴展,對外面對博館路,對內面對中庭;地球環境廳以闡釋環境能量與生態之相互關係,轉向面對西北側廣大草皮。各個展廳都有自己的主要立面,各自朝向館區四方。深具本土化特質的植物園,則順著基地輪廓配置在北側,於端點以嶄新的形象成為地標。建築計畫(請見小辭典)可謂為建築設計過程中之前置作業,本案不僅須顧及目標、空間型式、設施規模,也要整合各項專門設備,包括燈光及空調,這兩大項是展示及儲存功能最敏感的工程專項。參訪者的動線不能與後場的服務動線交錯;偌大展示區的銜接,也要考慮人們的體力及心情轉換,並設置休息的處所。樓梯和電梯肩負運輸不同目的使用者或物品的任務,要考慮其載具最合適的位置,既不干擾參訪動線,又能達到有效運送功能。更不用說尺度的控制,要能符合各項展示品的規格;空間感的塑造與使用主題相輔相成,例如:巨大的動物骨骼不適合侷促的放在緊臨天花板的場所,而應搭配高敞的空間,凸顯它與人體大小的差異,來闡明人類的渺小,進而提醒人們要以更加謙卑的態度面對世界的理念。這些有形、無形的事項,均要靠建築師及許許多多設計者的整合能力,一一破解相互之間的衝突、矛盾。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
工程上的精準與構圖。

專業分工與整合

設立博物館曾是富裕階級的特權,收集奇珍異寶,利用私人宅邸開放特定對象欣賞,以彰顯主人品味及財富,深具社交的意圖;在現代,則是轉化為供普羅大眾共享的社會資源,其目的與使用者類型多樣化,使設置博物館的條件亦趨複雜。館藏包羅萬象的展示品、收藏品,及各種目的的參觀者、參與者,對建築計畫的要求多而繁雜,實在需要各種專業者細心釐清、周全規劃。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建築設計,配合美、日、英等國著名專業展覽設計公司的展示設計,例如生命科學廳展示委由葛登納(James Gardner)操刀,由英國Beck and Politzer公司負責製作,在緊密合作下,才能完美呈現展示品的特色。如此規模的國家級博物館因為是首創,並沒有成規可循,初期是在參借外國資料,再斟酌國內環境及條件下摸索前進。在一連串嘗試錯誤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規格與營造特色。這樣的場景屢見於建築專業中。

事實上,沒有單一建築師、工程師或任何設計者,可以知道全部的細節;與人相關的事物,再加上感知的面向,須要考慮的因素多而繁雜,要靠科學數據輔助才能決定最佳條件。例如,空調換氣次數不足,將有害館內使用者的安全、健康及舒適度;而溫度、溼度過高,除對人體不好外,也傷害物品的保存年限。燈光不只是照度夠亮就好的問題,動物模型若因燈光色溫太高而慘白,會使它變得陰森;化石若不考慮波長而亂照一通,可能大大折損保存的效果;忽明忽暗不加緩衝調光,則可能傷害視覺,也干擾觀賞的樂趣。廁所布設的位置,千萬不能在展示區的正中,雖然可能放在建築物邊緣以方便配管配線,但也要考慮使用者的步行距離,以免方便性不足造成使用行為失序。

除了展示空間外,以上這些專業項目也常見於其他各式工程中,不管其規模大小,耗費的心力並不會因用途單一或面積小而減少。業主願意投資時,可讓專業者適當發揮知識與技能;專業者之間的整合,與業主溝通順暢,均很重要,在凝聚共識下,才能將總體建築成果推向環境美學成就的高峰。

都市空間發展政策與環境脈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4
人與自然的關係。

科博館全館基地占地87,276平方公尺,後續開發擴增44,856平方公尺,建設了植物園,以促進地方繁榮,提升城市景觀。既然館區展示的內容強調「人與自然」的觀念,藉以教育社會大眾從不同角度去了解人類,以及人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本館的建築設計自然難以自外於這樣的期許,必須積極對應,透過規劃設計的手法,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生活環境的緊密互動關係。

從臨近台灣大道的風車開始,即為館區的一部分;以演化史步道,引導行進及視覺方向,朝入口廣場前進。順利將人群及空間氛圍,由嘈雜的交通要道,透過長長的路徑,過濾、沉澱、整理,轉換為沉穩安靜的氣息,順暢銜接館區正面廣場。廣場前方再以階梯引導向上,正式進入安全無車、僅予行人步行、活動的露天集會空間。太空劇場及科學中心扮演了入口角色,建築物的配置採L型,並設計的比二、三、四期高,成為入口地標,整體造型簡潔俐落,以形式暗示西側後續工程的發展。生命科學廳完工後,建築量體強化了包覆都市空間的動作,搭配前期挑空的底層通廊,使廣場寬闊之餘具有活躍的氛圍。人類文化廳及地球環境廳以有迴廊的戶外橢圓形廣場,收納所有周邊複雜的博物館機能,實虛之間的對比可讓參訪者休息心情、舒緩情緒;此中庭式廣場的上方漸次退縮開放向天空,形成較有層次的戶外空間。相對於館區入口引導式、開放、形狀流動的外部廣場,以各廳包覆環繞的橢圓形廣場,則是內斂、幾何、穩定的內部休憩空間,形成博物館一內一外的有趣對照。藉由橢圓形大廳將館區軸線在此處偏轉,平移軸線後的通路,通往偏位的植物園溫室。這些動作著實串起了都市發展的脈絡,將實體建築物、道路、綠地及人文等非實體的空間與社群活動分布狀態,做了順暢的連結。

以往公共性的空間,常以神聖殿堂的姿態矗立都市之中,例如教堂、市政中心或警察局等,都是以巨大尺度、中軸對稱、及誇大的空間結構,加上精美華麗的建築裝飾來震懾人心;隨著時代演進,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寶盒的形象出現,觀念上更加親民。細細品味其中緊湊有序的空間安排,在享受浩瀚知識之海的浸潤之餘,也折服於創造這個場所的各位先進前輩其智慧與合作無間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位置:台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峻工時間:1986年1月第一期完工,陸續對外開放;在1999年主要館場全館落成。
設計者: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博物館展示專業為James Gardner, UK等。
建築特色:簡約穩重的造型,運用軸線原則配置建築物,以特殊幾何形做為中介,轉換不同性質的空間。

〈名詞小辭典〉

 
陳嘉芸
陳嘉芸

建築計畫:設計前置作業,須關注人之行為、意識與空間之關係,而研擬的建築內容,包括策定目標、確立空間型式、掌握空間設施規模等。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

陳嘉芸

大學主修建築,研究所到倫敦攻讀都市設計後,並取得營建管理碩士學位。
左右腦同時構思設計與管理,兼顧執業及教學。
將熱情與活力貫注在生活與專業,追求事事完善的建築師。
相信美好的建築能撫慰人心,都市空間的價值在於公眾共享。
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十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十二月號NO.11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