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是讓許多人感覺到愉快的一件事,無論是在濃郁的咖啡香中沈澱心情也好,和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也好,把咖啡館當作私人秘境的也大有人在。有人愛咖啡的方式則是種咖啡、烘咖啡,追逐咖啡香氣不感疲累。
|
一山沐多納咖啡位於富有山林美景的茂林多納部落。(圖/張筧 攝) |
台灣從北到南都有咖啡的種植,但很多人不知道,高雄的內門、大樹、甲仙、茂林、桃源、六龜、那瑪夏都有栽種咖啡,這次邀請大家一起走訪高雄從平地到山林的咖啡秘境。
台灣早在17世紀就有種咖啡的歷史,惟以茶當道的東方,咖啡的種植和栽培總是曇花一現,現今隨著喝咖啡的人口愈來愈多,許多本土咖啡再度崛起,長期埋在荒山野地的咖啡重新被發掘出來,像桃源區寶山、二集團及藤枝等地的野生咖啡;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在家鄉找到咖啡種植的養份,發展成本土獨立品牌的紅豆咖啡和東照山咖啡;而多納咖啡和內門龍眼咖啡則是結合了部落和社區經濟出發;栽培甲仙仙豆咖啡的營養還來自雞蛋和牛奶。
高雄的咖啡以中小規模種植,強調自然農法,人工除草不噴農藥,走自產自銷、量少質精安全掛保証的精品路線,是共同特色,香氣中蘊含酸甘苦甜的口味,各有擁護者,是本土咖啡的生力軍。
走進部落探訪多納咖啡
高雄茂林區擁有壯闊的高山峻嶺,濁口溪蜿蜒其間,風光極為優美,多納就位在茂林最深處的部落,儘管風災過後溫泉勝景不再,但部落裡頭的石板屋「一山沐多納咖啡屋」依然吸引許多遊客不遠千里聞香而來。
|
一山沐多納咖啡後韻回甘,搭配紅藜製作的手工餅充滿幸福感。(圖/kei 攝) |
一山沐的十年咖啡夢
「一山沐」是一山沐多納咖啡屋排灣族男主人的名字,他和魯凱族妻子長年在多納這個魯凱族聚落經營民宿,2007年利用在地建材在部落裡起造了一棟石板屋經營咖啡館,八八風災後停擺了三年,直到2011年底才重新在假日開張營業。其實一山沐在部落裡推廣咖啡種植已長達10年之久。
|
到一山沐多納咖啡屋可坐在石板屋裡品味咖啡享受悠閒時光。(圖/張筧 攝) |
一山沐說,多納咖啡源自日治時期的老樹種,後韻回甘明顯,還有淡淡奶香,與高海拔豆明顯不同。早在20幾年前農會就已在海拔500-1200公尺的多納推廣種植咖啡樹,但當年並沒有後端產銷的配套,咖啡產業也就無疾而終,因此部落裡、山坡地上都還遺留不少咖啡樹。10餘年前,家族開始接觸咖啡種植,夫妻倆想起部落裡的老咖啡樹,不但協助表哥從多納取苗到屏東德文、瑪家兩地栽種,自己也返回多納部落種咖啡,並開設咖啡屋,還結合在「德文」的表哥、「瑪家」的大哥,以「德瑪多」為共同的行銷品牌。
部落經濟的新契機
「團結力量大。」一山沐表示,有產量、有行銷才能形成產業,才有成功的希望。多納咖啡從開始的八、九百棵,到現在部落裡有近十戶持續投入種植,約有2公頃咖啡樹。一山沐感性的說,多納沒有了溫泉,一定要發展其他的經濟作物,咖啡樹不用太多的照顧,但種幾棵咖啡樹,老人家每年都可以採豆、曬豆,也會有自己的零用錢。他也教導部落的年輕人認識咖啡、烘豆、煮咖啡,分享行銷經驗,「如果可以,這一條街上應該要有幾家咖啡館」,在一山沐眼裡,多納咖啡可以成為部落經濟的希望。
|
一山沐夫妻倆人在多納部落合力打造咖啡夢。(圖/張筧 攝) |
來到這裡還可品嚐用原住民作物紅藜製作的手工燕麥餅,從石板屋的大窗子望出去,如同坐擁一片綠意,景致宜人,屋裡還有果醬、手工包等許多部落的手作製品,處處充滿原民風味。
山城甲仙也飄咖啡香
甲仙是芋筍之鄉,許多人來到甲仙都會品嚐芋仔冰和芋泥餅。較少人知道甲仙有位咖啡達人薛彥成,在甲仙的關山社區用自然農法種植咖啡,從原本擔任司機到苦學種咖啡,薛彥成講究種植、除草、施肥到烘焙每一個環節,精緻化栽培,讓他的咖啡不但擁有忠實客戶,還經常供不應求。
有機栽植仙豆咖啡
薛彥成從第一次喝咖啡就愛上咖啡,加上又一次因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帶著學生來到關山勘查,認為此地的氣候日夜溫差大,土壤的酸鹼度適中,適合種植咖啡,讓愛喝咖啡的薛彥成萌生種出有機咖啡的夢想。
|
薛彥成因愛上咖啡而種植咖啡。(圖/張筧 攝) |
因為摸索,薛彥成種咖啡付出最多的代價是時間,光是培養土地的肥沃度,就花了將近3年,一株咖啡樹施肥也要花上40分鐘,烘焙技術要到位,又是好幾年,這還未算上他徒手捉蟲對抗咖啡樹的病蟲害。費時費工的栽種方式讓他吃足了苦頭,但量少質佳也讓薛彥成的仙豆咖啡做出口碑。
為了栽培出好的咖啡豆,薛彥成使用雞蛋、牛奶、黑糖、維生素自製天然有機堆肥,幫助天然益菌繁殖,增加土壤吸收力。薛彥成說,只要施肥得當,咖啡樹就可長得健康又強壯。「一袋有機肥有20公斤,我只下了4棵咖啡樹就用完了。」聽起來有些自我調侃,又有幾分因為堅持帶來的驕傲,他認為營養足夠,植株長得健康,防疫力更強,即使遭受疾病侵襲,也容易恢復健康,因此一開始就決定以天然無污染的有機方式種植。
※ 延伸閱讀: •值得等待的滋味─尋找高雄咖啡香 (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七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