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台北市的色彩會長這樣?或許是那被借走的美術課,縮限了我們對色彩的想像,所以舉目所見,街道的招牌色彩運用了大量的原色、高彩度的顏色,衝突與對比的色系,整個城市看起來像是在吵架叫罵。也有人說台北的招牌是特色,是個亂得很有活力的城市。這個城市對於色彩策略始終是未定論。
反思色彩教育
台北人對於色彩的無感是在哪個環節出錯呢?是教育、還是環境。
水越設計創辦人同時也是都市酵母計畫的大管家周育如﹙大家都稱她Agua﹚舉例說,位於中正區的中正紀念堂,是台北市重要的地標之一,建築主體使用了白色、藍紫色,但這麼一座有特色的建築,對於周邊商家卻沒有產生任何潛移默化的作用,四周的建築還是依然故我。這顯示了台北人對色彩的無感。
反觀世界各國,泰國很會用金色、紫色,配色給人一種華麗的感覺;日本的顏色則安安靜靜的,像在喃喃自語。北歐則是在白色或木色中帶點現代鮮明的色彩。
Agua徵詢過法國友人,法國的課程中也沒有專屬的色彩教育,可是,法國的城市環境本身就是一個色彩學了,自然而然養成對色彩很好的品味。
台北街頭過度的色彩,讓人對色彩麻木,再加上紅色、黃色、黑黃斜紋的警告色彩使用過度,太多的警告等於沒警告,就像一本書畫滿了螢光,等於沒有重點。
色彩策略可說是一門整理術,如何透過色彩去整理、歸納,營造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是台北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而這正是Agua與都市酵母團隊正在進行的一場台北的色彩整理行動。
水越的色彩計畫
一手創立水越設計的Agua,自法國留學回國後,承接了許多商業設計的案件,成果也相當亮眼,屢屢獲得國際大獎。但是「難道設計只能服務客戶嗎?應該可以服務人的需求跟社會的問題吧!」念頭在她腦中冒出,因此她與夥伴們開始以「世界概念設計」為宗旨,與一群設計師發想許多稀奇古怪的點子,提出各種解決都市問題的有趣方案。2006年,Agua發起要讓每一個人愛上這個城市的「都市酵母」計畫。「每一個人都是都市裡的酵母菌,可以為這個城市盡一份力量。」Agua表示,只有透過參與,才會真正喜愛上這個城市。
各式創意想法藉由討論被累積下來,當中「城市色彩」始終是「都市酵母」計畫關注的議題。2011年,都市酵母與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台北都市色彩計畫」,研究台北市的色彩。透過數據統計台北市,如地標建築、政府機關標誌、聯外橋梁、移動色彩(計程車)、行道樹色彩、連鎖店色彩、街道家具使用的色彩,分析台北的都市色彩。邀集有興趣的民眾漫步台北街頭,探討大安區和信義區;探討區域路段的顏色,在街頭把被偷走的美術課補回來,並募集1,368張作品呈現都市色彩樣貌,製成一本《臺北都市色彩巨集》的電子書。
都市酵母還幫台北市的公車候車亭解決候車時東西南北向的辨識問題,以台北為例,東面被山所環繞,所以用綠色標示,往北是紅樹林,因此用紅色標示,西面靠河故用藍色,南面往土城,所以採棕色。將上述的色彩運用在候車亭上,依地理位置及特性來定義台北市的東西南北,使色彩的符號意涵更能發揮。
招牌也是市容的一部分,都市酵母將圖書館做為街區縮影,利用陳列的書架模擬為迷你的街景裝置,再掛上各式招牌,讓民眾感受充斥生活訊息的畫面,反思台灣的招牌怪象。之後發起的「小招牌製造所」計畫,在台北各區由設計師與店家共同參與設計改造。招牌其實不用都是卡典西德的電腦割字,只要擁有自己的DNA,就能展現特色。還有店家因為新招牌的設計而大幅整修門面,小小的創意就可能翻轉大大的改變,招牌只要能畫龍點睛,就能靜靜的訴說屬於它的故事。
減法美學的變電箱
2016年,藉「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計畫,都市酵母的色彩研究獲得實踐的機會。台北市有九千多座變電箱,這些變電箱影響台北市的市容與景觀。現有的變電箱有制式的綠色,還有山水、花鳥彩繪,雖有美化之意,但未經規畫設計,反倒使市容更加混亂。
Agua說:「城市中的主角應該是人」,因此,如何讓環境舒適而和諧,讓變電箱融入城市景觀中,不突兀才是重點。
都市酵母自去年12月開始舉辦工作坊,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實地參與環境的走訪與討論,觀察每個路段的特色與環境色彩,搭配色票討論變電箱適合的顏色。今年2月,把預計施做的變電箱刷白,向市民預告著改變即將發生,也藉此引發討論。3月,在市府廣場展出色彩測試施作的變電箱,讓市民討論、凝聚共識,收集反饋的意見。4月開始進行施工上色。整體的設計考量是以低彩度、耐髒性、融入環境及局部凸顯為設計的宗旨。
舉例來說,松江路段,為台北重要的金融大道,和市民一起進行的色彩觀察中,發現許多建築物都是以灰色為主體,所以這個路段,變電箱採用是灰色的漸層色。咖啡色雖顯沉穩卻不免老氣,但是新生南路台灣大學路段卻因人文氣質跟咖啡色很搭;復興南路街道尺度不寬,又有自行車道,學校多,經討論後決定用綠色。
深色能讓變電箱整體看起來小一點,不造成視覺膨脹,碰到兩個相鄰的變電箱時,設計師在相對的兩面漆上輔助色,使視覺上有個切面,更具層次感。原初變電箱上頭顯示許多資訊,設計師們也將資訊分為人行道面與車道面,減少視覺負擔。設計師還加上了「色彩推廣」的思維,走在街道上就可以看到變電箱上有座體、底座、中間色、警示顏色的用色搭配,想加深民眾對城市色彩的認知。整個變電箱在街道上看來低調卻設計感十足,這就是色彩的魔法。
參與式設計
「變電箱計畫執行上的困難度在於『目的』。我們的目的在於希望讓民眾能藉由變電箱的改造進而討論台北的色彩。」Agua說。
「這個城市不是沒有美學,只是缺少一個觸媒,讓大家去看見,『設計』剛好可以是那個觸媒。」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佩霓如此說。
城市的主體是每一個生活於其中的個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參與,謝佩霓說,台北市做為亞洲自由度最高的城市、華人世界言論最自由的城市,更應該推動參與式設計,鼓勵每個人表述自己的看法。設計如文化一般,就是眾人之事。這也許也是自己的城市街景自己救的概念吧!
請教Agua如何培養色彩美感呢?她胸有成竹的像猜到考題般的得意,展示著在城市酵母的網站上早已收羅了各式各樣的方式:你可以從頭到腳的360°記錄,認識都市不同面向:拍照收集都市建物的材質製成色票本、選定一個地點,記錄不同時刻所拍下的照片,觀察在光影的變化,都有助於你對色彩的體認與敏感度。在都市酵母的網站中,還收集了數年來為了打造理想中城市的各種嘗試,琳瑯滿目又稀奇古怪,有趣極了。
謝佩霓則給了3點提示:首先要能慢下來,用車行的速度是看不到細節的,停下來才能感覺到風,看到城市中每片樹葉的色彩層次;再者,不要接受標準化,台灣的多樣性才是力量,不一樣的排列組合才有趣;最後是靜下來,找到一個角落靜下來跟自己對話。
都市酵母的一小步,台北色彩的一大步
變電箱的變裝或許只是你家巷口的一個小改變,是都市酵母眾多想法中的一個小實踐,但是對台北街景卻是色彩改造的一大步,2016台北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說:「在未來都市景觀的街道家具、甚至招牌,都可能經由色彩策略來改變這個城市的未來的景觀,這大概是變電箱以小搏大最重要的意義。」更積極的面向在這次變電箱計畫所關注到的細節,如色彩、造形、材質等條件都將納入未來都市設計審議的準則的一部分。
2016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計畫正在各個角落播種、發芽,用設計來改變現況,讓台北特色由生活者自發性的長出來,這也是Agua當年的願望。每個人都可以是酵母,付出行動,重新彩繪城市色彩並非不可能。變電箱色彩改造或許是都市酵母的一小步,卻可能是台北色彩的一大步。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6年6月號)
都市酵母計畫透過街頭觀察走訪與工作坊,讓民眾參與討論,城市的色彩自己決定。
「小招牌製造所」計畫幫店家改造招牌,招牌只要擁有自己的DNA,就能畫龍點睛,就能靜靜地訴說屬於它的故事。
變電箱色彩改造的步驟,從街頭觀察、比例草模討論、在台北市府廣場展示、刷白預告、正式上色、符號施作,改造完成的變電箱在街頭看來低調卻設計感十足。﹙金宏澔攝﹚
城市的主角該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城市的色彩也當由眾人一起來決定。 ﹙金宏澔攝﹚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佩霓說,台北市做為亞洲自由度最高的城市、華人世界言論最自由的城市,更應該推動參與式設計。﹙金宏澔攝﹚
變電箱是街道風景的一部分,它也可以成為討論城市色彩、都會美學的載體。(金宏澔攝)
都市酵母計畫的大管家周育如用設計來改變現況,讓台北特色是生活者自發性的長出來,要讓台北變得更美麗。 ﹙金宏澔攝﹚。
都市酵母計畫透過街頭觀察走訪與工作坊,讓民眾參與討論,城市的色彩自己決定。
「小招牌製造所」計畫幫店家改造招牌,招牌只要擁有自己的DNA,就能畫龍點睛,就能靜靜地訴說屬於它的故事。
變電箱色彩改造的步驟,從街頭觀察、比例草模討論、在台北市府廣場展示、刷白預告、正式上色、符號施作,改造完成的變電箱在街頭看來低調卻設計感十足。﹙金宏澔攝﹚
利用色彩的符號意涵,以東─綠,西─藍,南─棕, 北─紅,解決候車時方向辨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