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不適不只因為「胃」 |
胃的問題,肝膽脾胃都需要考慮進去 |
胃燒心
胃有燒心的感覺,是胃本身「有寒象」加上「胃酸逆流」所引起胃有寒象是「氣血」不足;胃酸逆流是「肝氣」上逆,也就是情緒不佳。
可按壓「膈俞穴」、「太沖穴」及「心包經」。也可以用乾薑5客加水先煮10分鐘,然後泡青皮、陳皮各3克,代茶喝,每週喝2次,喝2~3週。氣一順,燒心的感覺就會消失。
胃痛
胃痛可以壓「膈俞穴」、「足三里穴」;或是敲大腿上的「胃經」。
如果是飯前胃痛,問題在「肝臟」;飯後胃痛,問題則在「脾臟」,需要壓「心包經」加「膈俞穴」、「昆侖穴」。肝臟的問題除了壓「肝經」、「太沖穴」,在適當喝點「青皮陳皮水」,可以幫助破氣理氣。
足癬
每到夏天,潮溼悶熱的天氣,使香港腳反覆發作,一開始起些小水泡,挑破後就脫皮;有的人還會長小片的紅斑、丘疹,伴隨著疼癢,很難治療,這就是「足癬」(香港腳)。
腳上為什麼會起小水泡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某一條經絡不通暢,經絡裡的積水排不出去,溢出皮膚,形成水泡。
通往腳上的經絡有6條,經常有問題的是「胃」與「腎」,胃經主腳趾,腎主腳跟,當胃和腎的狀況改善,也就是其經絡保持較通暢的狀態,腳上的小水泡就會消失。
足癬多出現在夏季,是「心」主令之季。有些人心臟有問題,平時沒有能力修復,到了夏季,人體氣血湧向心臟,心臟的氣血開始旺盛(這是幾萬年來,人類順應節氣變化,形成的定律),就開始修護心臟,人體的平衡就會受到衝擊。
另一個原因是,人體血液分配不均,腸胃裡的血量少,運作就有困難,經絡裡該排除的組織液,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形成水泡。因水泡裡含有少量蛋白,如果破損、蛋白外溢,就會引起細菌孳生,形成「足癬」(手一般不會有手癬,這是因為手經常洗,蛋白被洗掉)。
另一方面,心臟在修護過程中,一定會使心臟搏動力暫時地下降,也會使大小腸、胃經絡裡的積液,排除比較慢,而使腳出現水泡。
因此治療上,首先應該按壓「心經」、「心經別」與「心包經」、「心包經別」,再壓大、小腸與胃的經絡和經別。經絡通暢,腳上的小水泡也就會消失。
~以上資料摘自《拉筋拍打敲膽經》紀大元◎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