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顯然在苦苦掙扎,想脫離較以往更嚴重且長期的衰退。這件事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提醒我們。但其實美國也面臨一項雖較不明顯、卻更為根本的挑戰。那就是,一系列潛在的結構變化,可能會永遠傷害美國維持國民生活水準的能力,更遑論有提升生活水準的機會了。政府和企業領導人若只是因應經濟衰退,不去面對美國更深層的挑戰,他們救活的,不過是一個長期展望疲弱的經濟體。
過去一年,我們在各個領域的學者、全球的企業領導人協助下,透過一項空前而詳盡的哈佛商學院校友訪查,對美國的競爭力做了一次體檢。我們的研究顯示,美國面臨嚴肅的考驗。不管是美國的政府或企業界,領導人的作為,經常削弱國家的許多優勢。但美國競爭力的衰退絕非必然。美國仍是全球最具生產力的大型經濟體,也是精良產品和服務最大的市場,不但能刺激創新,也像是一塊吸引投資的磁鐵。
美國需要一套長期的策略,以重建競爭力。雖然美國政府目前正陷入僵局裡,變革看似不可為,但它勢必要進行許多政策的革新。另外,美國各州和區域有能力、也應採行許多重要行動,這裡是推動多項競爭力的所在。更重要的是,企業領導人能夠、也必須肩負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打造地方社區的競爭力,並投資於社區,而不是消極地讓企業淪為公共政策下的犧牲品,或為偏離正途的股東所把持。
何謂競爭力?
美國必須明瞭何謂競爭力,以及競爭力如何塑造美國的榮景,才能就經濟展望採取對策。競爭力是一個廣泛受到誤解的觀念,對政治主張、政策和企業抉擇造成危險的後遺症,在今日舉目可見。
美國身處一個有競爭力的位置,在美國營運的公司,能在全球經濟競爭裡取勝,同時支應、提升美國國民高度的生活水準;我們要感謝理查.維耶特(Richard Vietor)和馬修.萬恩齊爾(Matthew Weinzierl)協助闡釋前述的定義。一個有競爭力的位置能為企業和國民帶來繁榮。
低廉的美國工資,無法提振美國的競爭力。美元貶值也不是挽救競爭力的靈藥。弱勢貨幣會提高進口成本,並貶低美國的出口價格,本質上,會造成全國性的工資縮減。因此,有些降低企業短期成本的措施,其實有損美國真正的競爭力。
其實,國家競爭力取決於長期生產力,也就是每單位人力、資本和天然資源生產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唯有提升將生產要素轉化為有價值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一國的企業才能繁榮,同時支應國民上漲的工資。提升長期生產力,應該是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因此,一個能支援產品、流程和管理持續創新的商業環境,是必要的條件。
2008年經濟大衰退爆發時,許多美國企業藉由裁員以提振短期生產力的做法,並不是競爭力的展現,而是疲弱的表徵。在一個經濟體中,正值工作年齡的國民找不到工作,甚至不去求職,它的生產力或許能在短期顯得高張,其實卻有著潛在的競爭力問題。一國的真實競爭力,在於促使每個可就業人力達成高度產出的能力,而不只是看目前的在職者而已。...【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