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人籟電子報】針對當前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議題,提供行動面的報導與故事與多元媒介所延伸的精彩內容。 【星期八親子閱讀報】提供適合台灣兒童閱讀的繪本故事與手腦遊戲。邀請您一同加入「星期八」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2011/09/01 第45期 Money 錢雜誌
Money Talks 話題 徐一鳴:台北房價為何漲不停?
Money Learning 教戰 戰勝股災 瞄準落底曙光千點反彈可期
Money INFO 熱訊 5指標 挑百億規模台股好基金
Money Events 活動 【賀《抓住飆股輕鬆賺》第4刷!】
【訂Money錢1年送2期+送套書】
【《越活越有錢》熱賣中】
【每日財經新聞都在Money錢官網】

 
徐一鳴:台北房價為何漲不停?
撰文/徐一鳴/ Money錢雜誌
推估目前至少仍有20~30%的資金是想買而未買,也還未投入房市中,即使全球出現股災,因為資金急需尋找好的投資標的,房價仍將不畏股市崩盤,繼續創新高。

奢侈稅議題被提出至今,已有5個月了,大台北地區房價,除了最初幾個月微幅下修外,在奢侈稅正式實施後,前陣子,依今年第2季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來看,台北市每坪67.17萬元、新北市每坪33.06萬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許多人不免好奇:為什麼有了奢侈稅,房價還能繼續創新高?

事實上,這一切早在我預料之中(今周刊749期;徐一鳴:奢侈稅後的台北房價不跌反漲!),而且,我當時提醒大家,奢侈稅的目的是要加稅,不是為了打房,這點從奢侈稅開徵後,首月共入帳1.28億元,以進口汽車課稅額1.27億元最多,而不動產稅額只135萬餘元,即可看出我預測的正確性。

唯經濟崩盤 房價才會大修正

任何東西的價格漲或跌,主要是看資金是進、還是出,若經濟本身出了大問題,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在欠缺資金下,很容易被迫賣出名下資產,當資金不斷從房地產被抽離,才會導致房價出現大幅度下跌,但跌到某個程度,自然就會止住。

在經濟出大問題時,真正缺錢的人其實是相對少數(例如,失業率10%,看來恐怖,但也表示90%的人沒失業),而不至於全部的人都要賣房子,畢竟賣了後,還是要找地方租屋;甚至當經濟崩盤時,手上有大筆資金的人,於避險考量,還會把資金轉進房地產,收取相對穩定的租金收入,使得房價下跌幅度還是有限,不會像股市那樣跌勢驚人。

若要觀察價格漲跌的「趨勢」,則是看資金是否「即將」被用盡。以台灣為例,受惠於經濟越來越好,許多自住客購屋能力變強,也跟著去買人人都喜歡的住宅時,對價格照樣有拉抬作用,並非單純「炒作」2個字可以解釋。

由於信義房屋行業別的關係,所訪問的民眾大多數應該是有意購屋,只是調查報告中,看跌的人不可能現在就買入,大多是希望跌下來再買。因此,從右頁表格可看出,20~30%看跌房市的民眾,應該屬於想買而未買的主要族群,我可以大膽推估,目前至少仍有20~30%的資金是想買而未買,也還未投入房市中。再加上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所發布的消費信心指數指出,國內7月消費信心指數(CCI),創下調查10年以來的新高,更沒理由擔心房市後續買盤匱乏。

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J.M.Keynes)曾說過:「粗糙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It is betterto be roughly right than preciselywrong)!」,拿來講房地產時,我們可以解釋成:粗糙地放任泡沫的存在,總比精確地故意戳破泡沫來得好。更何況,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曾說過:「你永遠不會知道泡沫的存在(You never know if something isin a bubble)。」

然而,如張金鶚教授這樣的計畫學家,卻執著於去衡量房地產中到底有幾成是泡沫,並刻意去戳破他自己估算的泡沫。首先,在諸多中短期因素影響下,到底有沒有泡沫?到底泡沫有幾成?根本難以精確衡量!其次,泡沫被故意戳破後,真有辦法控制住房價只跌掉屬於泡沫的3成嗎?不會演變成超跌嗎?

按照張教授推估的泡沫成數來看(即房價所得比),在經濟崩盤時,只要大家收入減少幅度大過房價下跌速度時,房價所得比反而逆勢飆高,他所謂的泡沫成數只會變得更多、更大!照張教授嚴格計算泡沫、與打掉泡沫的主張來看,在經濟崩盤時,政府是否應該再推一把,好加速房價落底?這就是為什麼葛林斯班認為永遠不會知道泡沫的存在,因為泡沫無法被衡量出來!

欠缺投資機會 房市易漲難跌

所以,刻意去推算泡沫有幾成、並主張戳破泡沫,根本不會讓人民過得更幸福!

眼下資金氾濫的問題,主要是欠缺投資機會,台灣若要避免陷入日本的通縮惡性循環中,在房地產政策上就不能壓抑過頭,以免讓民間失去投資與消費意願。因此,齊頭式的加稅方案(例如實價課徵房地產增值稅)根本不會被提出,政府的政策方向,應該是引導資金流向更有效率的地方,而不只是單純阻斷資金流入房地產中。

在全球經濟仍不樂觀、普遍欠缺投資機會下,我根本不認為房價能跌3成(請參考我在今周刊753期p.42文章),這主要是市場資金氾濫,卻苦於沒有出路,就算資金從房地產抽離後,又能流向哪裡?這情況目前兩岸都一樣,以致於中國或台灣的房地產價格根本很難大幅下跌。

就算在央行連續升息數次後,大額存款(500萬元以上)的1年定存利率還是只有0.42%,遠低於當前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如果你手上有非常多現金,你會怎麼做?是繼續存錢,還是買房子?房租報酬率再低,隨便也超過大額存款利率吧。

大陸與台灣,同樣屬於出口型經濟體,大多數人都拼命賺外匯,卻不太花錢,以致於有錢後,不是存銀行、就是存房子!加上為了維持出口業的競爭力,央行很容易有盡量壓低匯率的壓力,導致資金始終處於寬鬆的局面,因此很容易造成資金氾濫,這點可以從圖2至圖5看出這樣的趨勢。

救台灣經濟 市場增加4兆資金

在QE2實施後,不少專家學者說:「這波華人資產泡沫,美國印鈔是主因,但亞洲卻要承擔苦果。」這點我非常不認同,很多人都誤以為台灣這波資產快速增值,主要是美國量化寬鬆後,大量資金湧入台幣所致,事實上,確有熱錢流入台灣,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從圖3來看,就算熱錢湧入台灣導致外匯存底增加,但扣除央行所認定的熱錢100億美元後(註),2008年以來外匯存底還是激增至少1千億美元(約3兆台幣),顯然2008年以來所激增的外匯存底,有很大的部分都是央行買入美元所帶來的結果,央行買入美元後,必須釋出等值的台幣,這就可以簡單說明,2008年以來激增台幣4兆是哪兒來的了(圖5)。

大家可能都忘了,早在金融海嘯時期,台灣飽受出口大幅萎縮的危機(圖4),央行一方面抵抗台幣兌美元的升值,挽救已經很疲弱的出口業,另一方面藉著增加貨幣供給量刺激景氣,以挽救經濟危機。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增加貨幣供給量就能刺激景氣?

資產貶值的經濟危機 只有通膨能解決

金融海嘯的導火線,主要在於資產貶值,如果資產貶值問題解決了,理論上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危機就會消失!為此,各國政府的政策,最終目標肯定是希望資產增值,而其方法主要就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金融海嘯時,雖然台灣還沒有資產貶值的問題(被央行果斷的行動給擋住了),但經濟危機時,大家都傾向降低負債,並減少消費(記得嗎,當時政府還首度發放消費券,要大家消費),讓許多商品與服務都面臨供過於求的跌價危機,而企業虧錢或積極降低負債,又會衝擊員工的就業與待遇。

所以,要刺激景氣,只有想辦法讓商品與服務價格不會繼續往下跌,以提振企業的獲利能力。政府不能逼民間消費與投資,但可以藉著增加貨幣供給量,稀釋貨幣的價值,而逆向讓商品價格「上漲」,讓企業誤以為獲利增加,而提振其投資意願,同時也藉此稀釋債務的價值,讓民間不再擔憂償債問題,而恢復信貸增長。

在美國失業率仍高居不下的當下,美國勞工部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竟然為3.6%,比台灣還高,就是超寬鬆貨幣政策已有成效的證據之一。美國宣布不再實施量化寬鬆QE3,主要是目的已達,當然不需要再印更多鈔票。有學者說「景氣復甦也不如預期」,錯了,就是因為符合預期,才宣布不再繼續推出量化寬鬆。

近期美國Fed暗示,可能再度實施QE3,我猜只是一種信心喊話,希望市場知道美國隨時會採取必要手段,請大家繼續放心投資與消費,讓下半年經濟如Fed預期恢復強勁復甦。如果市場還是缺乏投資與消費信心,物價指數年增率不漲反跌,Fed就真的會透過QE3再次讓貨幣價值稀釋,企圖讓商品價格「上漲」,讓大家誤以為有獲利,而恢復投資與消費信心。

當然,當政府試圖以稀釋貨幣價值刺激景氣的最初,資產價格不會馬上反應出貨幣被稀釋的程度,但只要越來越多人「受惠」於貨幣稀釋,其購買能力提振,再加上銀行恢復信貸增漲,遲早都會支撐住資產(例如房地產)價格,甚至讓資產價格往上漲,使經濟恢復以往的成長動力。

舉例來說,當政府對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時,剛開始,可能先有大量資金湧入股票,讓股市投資人獲利,而這些人又率先恢復消費行為,讓部分商業活動先逐步升溫,最終讓更多人也「受惠」。當然,這過程是需要時間慢慢傳遞,很多人以美國房價仍然持續下滑,來說明量化寬鬆救不了美國經濟,其實言之過早。

量化寬鬆救經濟 成效需要時間

美國Fed理事Elizabeth Duke去年曾提到,全面恢復信貸增長,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她表示:恢復消費信貸需要3年、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需要4年半的時間恢複元氣,非金融類商業信貸需要5年以上,而商業房地產市場則需要將近9年的時間來恢復。

從這點來看,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最快3年後,逐步恢復信貸增漲後,透過貨幣乘數效應下,將再放大數倍現有的貨幣供給量,屆時通膨的情況恐怕將更為明顯!然而,張金鶚教授急著

以正常經濟狀況下的數值(例如房價所得比、房價租金比)來衡量當下非正常經濟狀況的合理房價,同樣也是言之過早。

總之,很多國家政府根本不怕泡沫、只怕通縮!泡沫破滅後,再吹個泡泡就很容易救起來,但一旦像日本這樣陷入通縮後,怎麼救都很難拉起來。所以央行在金融危機爆發時,雖然台灣當時沒有通縮危機,但央行果斷地注入大量資金到市場中,成功地避免台灣走入通縮惡性循環之中,功勞頗大,但副作用就是眼前房價不斷飆高。

如果央行當時沒有注入鉅量資金,等到經濟危機逐步傳遞到房價下跌、甚至崩盤時,只會惡性循環地引發連環爆,最終演變成本土型金融危機。試想,如果台灣將來面臨資產崩盤的危機時,除了增加貨幣供給量刺激經濟外,央行還有什麼妙方可用呢?所以,投資人無須把政府印鈔票視為不當之舉,否則政府該放手讓台灣經濟崩盤才正確嗎?請看圖5所示,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2000年網通股泡沫化、2003年對台灣威脅最大的SARS危機,政府都是採取大幅增加貨幣供給量來通過難關!

時間拉長看 房價一直都在漲

張金鶚教授提到:「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地產只漲不跌,投資人相信房子只漲不跌,是犯了『名目』與『實質』混淆的錯誤觀念。」但我認為這裡面無所謂混淆的問題存在,我們該探討的是,在貨幣不斷被稀釋影響下,平民老百姓該如何應對。

真實世界中,任何商品都是以「名目」價格(即所謂市場價格)進行交易,而不會用剔除通膨影響後,以「實質」價格進行交易。再說,政府增加貨幣供給量,稀釋貨幣價值,幾乎已不可逆(你想,央行若突然抽掉這些被增加的貨幣,會發生什麼事情?),因此,再去探討剔除通膨影響後的「實質」價格並沒有意義。張教授提出「名目」與「實質」的差別,其實還是避重就輕、模糊焦點的論述,用專業術語誤導民眾。

由於「住宅價值不變的狀況下,房價反應的是貨幣價值」,因此將貨幣換成具有「保值」特性的資產,這種資產會隨著貨幣貶值而保持其價值(升值)。舉

例而言,當貨幣價值貶了一半,資產的(名目)價格遲早會增加1倍,尤其是在全球異常的超寬鬆貨幣環境下,房價上漲其實並不是因為暴利或炒作,而只是抵銷了通貨膨脹(鈔票貶值)的「保值型上漲」!

除非政府不再靠增加貨幣供給量來挽救經濟危機,還有,除非政府不再緊盯台幣兌美元匯率,否則在貨幣不斷被稀釋價值下,房價就是會持續上漲!

換言之,正是因為政府老是故技重施,老是以增加貨幣供給量救經濟,我們更應該買房自住,由於買房自住通常一住就是十幾

年,就算剛買就崩盤,只要能繼續支付房貸,堅持到政府拯救行動,很容易就遇到下一波房地產高峰。

名下資產增值 才能保住辛苦工作成果

有些學者提出,多數家庭把收入拿來還房貸,造成沒有餘錢消費、改善生活品質...導致民眾活在「富裕中的貧窮」...無法一分錢、一分貨地換取應有的住宅品質。這話看似有道理,但卻忽略了在全球異常的超寬鬆貨幣環境下,我們的選擇其實很少!我們的選擇只有:繼續持有早已被稀釋價值的貨幣,或是買個具有保值性且還能供自己使用的不動產。如果像學者們建議那樣,把錢花在改善生活或住宅品質上,那豈不是連被稀釋價值的貨幣都沒有?

就算你買房後,打算住一輩子,但建築物的壽命頂多50年,任何一個建築物,總有一天都必須拆掉重建或賣出,當你要重建或賣出時,其價值的增漲速度落後,這只會嚴重打擊你的換屋能力,所以,購屋時我們豈能不注重增值潛力!

總之,對財力不足的人來說,也許沒辦法像富豪做好各種資產配置,以對抗各種風險,但你至少可以買屋自住,來對抗其實還沒結束的、百年難得一見的通膨浪潮!以美國商業房地產還要9年才會恢復來看,我大膽推估,台北市精華區房價還要10年才可能到達頂峰!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48 2011年9號

 
戰勝股災 瞄準落底曙光千點反彈可期
撰文/劉志明/ Money錢雜誌
外資龐大賣壓,如同炮火擊潰投資人信心,恐慌指數一度飆上48,是2008年金融風暴後的新高,專家說無須悲觀,等待1、2個月恐怖氣氛緩和,大反彈的契機就會來臨。

今年是八二三炮戰53周年, 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這段期間,大陸共軍對金門發射47.5萬發砲彈,幾乎把金門每吋土地打翻,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上將胡璉,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展開反擊。後來解放軍放棄攻勢,宣布改採「單打雙不打」的策略,隨後逐漸停火,金門轉危為安,兩岸和平曙光乍現,才有日後台灣的經濟發展,造就亞洲四小龍傳奇。

今年8月,投資市場也發生「空方的炮戰」。短短半個月,外資因為美國股市崩跌,開始對台股進行「空襲」,連續賣超10幾天,金額超過2千億元,導致台股從8500點一路崩跌,來到7100點附近才回魂。原本今年初預估挑戰萬點的多頭牛市,化為空中幻影,反倒是金融風暴的陰影再度浮現,不禁令人聯想:台股熊市來了嗎?

信心危機是造成這波股災最大的原因。所有投資人都在問,到底何時止跌?套牢的股票與基金要怎麼急救才好?眾多專家的結論是:止跌曙光不遠,千點反彈行情別錯過!

陳忠瑞:中空確立 短線反彈可期

每次精準預測台股高低點的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陳忠瑞,在今年6月就陸續在部落格發表「景氣飄搖、3大指標定多空」、「景氣放暑假、台股防中暑」等警訊文章,領先預測台股將有ㄧ波大修正。現在台股崩跌,他反而不悲觀,認為景氣停滯已成定局,但第4季反彈行情絕對可期。

陳忠瑞從景氣、資金、技術、政策等影響股市的條件來預測,現在是「三壞一好」,台股經過大修正之後,機會已浮現。

就景氣面來說,美國國債已達法定上限的14.3兆美元,相當於美國1年的GDP,今年預算赤字預估增加到1.4兆美元,等於GDP的10%,這將使美國國債占GDP 的比重突破100%,而美國民間債務也占GDP 達230% 以上,政府與民間雙雙債台高築,將導致美國長期消費不振及高失業率。

美國經濟不好,當然會影響台灣,主計處之前預估的保5(GDP 成長率5%)一定出現問題,今年GDP 季成長率上半年2季約6.55%、4.64%,下半年可能只剩3.5%、4%。再加上今年景氣對策信號已經連續第2個月亮出綠燈,7~9月數字一定又下滑,景氣倒退已經確定。

再從資金面來觀察,貨幣政策上半年已經轉為緊縮。4月貨幣供給M1B 年增率持續下滑至8.17%,與M2的5.88% 相減後,兩者僅相距2.29%。5月公布M1B 年增率下降為8%,創2009年4月以來新低, M2年增率則上升為6.14%,為2009年12月以來最高。M1B 與M2相減後只剩下1.86%, 距離貨幣指標「死亡交叉」僅有咫尺之遙,現在股市大修正,若貨幣指標「死亡交叉」成真,台股資金動能將受阻。

陳忠瑞認為,景氣與貨幣條件對台股不利,從技術面與政策面來評估,在台股跌破季線、年線之後,中空格局確立,不過,短線跌幅過大,加上政府持續護盤與 政策利多加持,對於台股也不須太過恐慌。

他預期未來會出現跌深反彈,而且因為年線才下彎不久,如果政府資金挹注,可能出現強力反彈,樂觀一點可挑戰8400~8500點年線附近,建議未來半年最好是「買長黑、賣紅」,也就是長黑時買進跌深的龍頭股,或者是台灣50(0050)。

張達文:定期定額買股買基金 2 年收割

曾是明星經理人,目前代操政府委託基金多年的日盛投信協理張達文表示,台股短時間大幅修正千點確實嚇人,只能說是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股市貪婪的Party 結束了,現在是「恐懼當道」,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但若平心而論,未來還有什麼比美國會倒債的利空更嚴重?答案可能沒有。

景氣衰退、美國倒債、歐洲倒債、中國經濟硬著陸...所有的利空,都在這次大修正之後消化的差不多,即使景氣再向下修正,股市可能於反彈之後大跌,還是會慢慢漲回去。不管未來台股怎麼走,要想成為未來贏家,張達文說,2008年金融風暴殷鑑不遠,其實很容易找到答案。

他提到,雖然很難預測景氣走勢,但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復甦腳步肯定比中國為首的亞洲來得慢,台股跌深後,反彈的速度也許很快,但面對目前偏空的市場,定期定額買台股基金,是比較好的作法。

因為大盤反彈有時速度快又猛,修正時也會出現企業賺錢但股價大跌的「績優地雷股」,在大起大落的市場,一般人很難應對各項變化,投信有資源與操作紀律,又能分散持股、分批進場,比較不會買到地雷股。

張達文指出,2008年金融風暴的輸家,第1名是測試底部的主力與散戶,第2名是在底部完成後,沒有在底部建立持股的投資人。反向來思考,目前大盤修正千餘點,定期定額在底部區慢慢建立持股或投資基金,未來1~2年賺個10~20%,比定存利率好絕非難事。

吳祖望:美國政策穩市 金融股將成反彈先鋒

投資資歷超過25年的新光投信投資管理處副總經理吳祖望分析,這波全球修正是2008年金融風暴的二部曲。當年美國為了救市,大量印鈔票,讓資金去炒作金融商品、原物料,但卻沒有進入實質的工業生產、服務業體系,來製造就業機會,導致現在美國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出現股市大漲,但景氣無感復甦的背離現象。

政府用資金拯救大企業, S&P 500大企業獲利確實明顯提升,但美國有更多中小企業難躲倒閉潮,因而出現斷層,面臨苦哈哈的景氣環境,難以有活力。這次股災,吳祖望形容是「股市憂鬱症」發作,初期極度恐慌,需要政府政策與銀彈的支持,才能投藥舒解病況。

他認為,未來美國雖然口頭不會實施QE3(第3次量化寬鬆),但各項類似的政策與工具都會陸續推出,股市再觀察1、2個月就會穩定,甚至出現強力反彈,高檔區約在8500點,時間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

至於誰是帶領這波反彈的領頭羊?吳祖望認為,金融股最有機會,尤其是在大陸二線城市布局完整的台灣金融股,將成為指標。他說,台灣金融股從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時就開始打消呆帳、調整體質,現在無論是獲利能力及資產品質,可說是10年來的高峰,未來兩岸經濟合作,將帶領台灣金融產業走出另一種格局,因此將成為反彈先鋒。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48 2011年9號

 
5指標 挑百億規模台股好基金
撰文/劉育菁/ Money錢雜誌
當基金規模達百億元時,通常代表人氣指數高,但是否也代表它是值得投資的好基金?本刊教你用5大指標,找出最值得布局的百億規模台股強棒基金。

每次台股接近萬點關卡,往往就是波段高點, 台股「萬點魔咒」的稱號不脛而走;而國內投信只要基金規模逼近百億元,也會被大做文章,台股基金是否也有「百億魔咒」?

若以2007年10月台股前波高點計算,有8檔台股基金規模突破百億元,扣除1檔寶來台灣卓越50指數基金,分別是群益馬拉松、群益創新科技、元大新主流、國泰小龍、國泰大中華、元大多福、日盛上選7檔基金,規模最大的是群益馬拉松,高達225億元、淨值97元,均雙雙創下當時市場的歷史新高。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7月底統計,至今仍維持百億規模的基金有4檔,除了群益馬拉松、國泰小龍、國泰大中華這3檔是前波百億俱樂部的老面孔外,唯一例外的是統一大滿貫,該基金算是後來居上,2007年規模只有66億元,7月突破至111億元,創下新高。

百億規模基金變少,主要是台股指數未突破高點,多數基金淨值因此也未能超越2007年10月分高點,比較特別的是統一大滿貫淨值創歷史新高,這是該基金今年以來投資人淨申購第1名的原因。若從類型分析,只有國泰大中華屬中概型基金,其餘都是一般股票型基金,波動較大的科技型基金則沒有1檔入榜。

百億規模2要件 淨值增+淨申購

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表示,1檔基金能從10億元進入百億元,不可能是僥倖,必然是過去的績效要維持一定水準,才能吸引買盤進駐。換句話說,「基金淨值」與「資金淨流入」是2大要件。但從過去經驗來看,也並非所有百億基金都能讓投資人賺到錢,究竟該如何追蹤百億基金的走勢?投資人是否應該長期持有這些百億規模的「大基金」呢?

邱顯比表示,基金突破百億元規模後,績效穩定地維持在前段班是基本功。因為基金績效若是暴起暴跌,讓投資人申購、贖回過於頻繁,就會造成經理人操作上的困難。

那麼,投資人該如何判斷基金是否穩定位於前段班?

邱顯比認為,短期可用6個月至1年績效排名維持在同類型基金前三分之一來觀察;中長期不妨看過去5年單年度的績效,至少要有3個年度是在同類型基金前二分之一。他解釋,中長期指標較為寬鬆的原因,是每個經理人都會在某些時間遭遇瓶頸,使得基金績效轉弱,這段時間可能長達1~2年。

除了觀察基金績效走勢外,「周轉率」也是投資人要參考的指標。所謂周轉率是指一段期間內基金組合中買進、賣出股票的次數,周轉率越高,表示經理人操作較為積極;周轉率低,代表基金較穩健。由於周轉率高,代表基金買進、賣出股票的手續費提高,意謂投資成本會增加,降低基金績效。

檢驗百億台股基金的5項指標

以下5項指標,符合越多的基金,表示越值得投資:

1. 長期績效:過去5年的單年度績效,有3年在同類型基金前二分之一。

2. 短期績效:過去6月至1年,基金績效在同類型基金前三分之一。

3. 周轉率:基金周轉率低於200%。

4. 成立時間:基金成立時間超過10年。

5. 經理人:基金經理人近3年沒有更換。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48 2011年9號

 
【賀《抓住飆股輕鬆賺》第4刷!】
【訂Money錢1年送2期+送套書】
【《越活越有錢》熱賣中】
【每日財經新聞都在Money錢官網】
【賀!《Money錢》專欄作家朱家泓老師《抓住飆股輕鬆賺》榮登金石堂財經企管新書月排行榜 No.2】

●投資股票老賠錢?看圖選股 找出最佳買賣點!《Money錢》專欄作家朱家泓老師教你做股神•每年大賺1倍!即日起至9/30止訂購只要253元(原價320元)!

【訂《Money錢》12期送2期,再送《基金贏家100招》+《抓住飆股輕鬆賺》只要1,499元】

● 訂《Money錢》12期送2期,再送「基金一姐」趙靖宇《基金贏家100招》,加送「飆股名師」朱家泓《抓住飆股輕鬆賺》,只要1.499元,優惠至2011/9/30止!

【《越活越有錢》創刊號全面熱賣中!】

●《越活越有錢》創刊號8/6全面上市,每1/4/7/10月之15日發行,全台超商書店均售,每本99元,或請洽客服電話(02)2511-3511*6502

【每日財經新聞都在Money錢官網】

 
日本台裔美女閣員 蓮舫的崛起
從演藝圈到政治圈,由藝人到大臣,蓮舫的成就令許多人瞠目結舌──沒有人料到當年那位拍過寫真集的女郎,能夠在短短幾年內,達到許多政壇老鳥達不到的成就。

莎拉潔西卡派克:我不是凱莉
在貼身窺看莎拉潔西卡派克之前,你得先搞清楚,莎拉和凱莉的不同。但事實是,兩者的金剛合體早就成為強大指標,深刻影響了一個世代的女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