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上吐下瀉、急性腸胃炎、或是發燒就醫,有時會希望打點滴,台語俗稱「吊大筒」。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打點滴?而打點滴是否真能讓疾病比較快恢復?
諮詢/林倩宇(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撰稿/吳思瑩、黃靜宜
假日阿瑋帶3歲的女兒參加親友聚餐,返家就開始嘔吐腹瀉。一整天下來,阿瑋整個人非常不舒服,小孩也因為肚疼水瀉哭鬧不休。他帶著小孩掛急診後,醫師研判父女倆都得了急性腸胃炎,小孩因為有脫水現象,醫師建議打點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阿瑋雖然虛弱,但因為還可以自行進食,所以不需要點滴注射。
打點滴在醫學上的名稱是「經由靜脈注射輸液」,也就是將水分、營養或某些藥物,從靜脈注入人體內。藥物或營養透過這種方式進入人體,比口服來得快,所以會給人一種「打點滴病比較快好」的印象。但是並非所有情況都可以打點滴,而且打點滴也有風險,並非「百利無一害」。
點滴的成分主要是水、葡萄糖及電解質,另外可能有特殊的微量元素。也有藥物是做成點滴形式,醫師會視病人病況,給予最合適的處方。
急性腸胃炎往往造成嘔吐及腹瀉,一般而言,患者如果嘔吐情況不嚴重,還能喝水或清淡飲食,不見得要打點滴,因為靠自己進食補充水分及營養還是最好,如果太依賴靜脈注射攝取養分,久了會造成腸道黏膜萎縮,抵抗力及分泌功能下降,因此,只要能自行進食,都比注射點滴來得好。
急性腸胃炎何時需要打點滴?
從臨床案例統計,因為急性腸胃炎就醫的人,其實極少需要打點滴。幾個需要打點滴的情況如下:
一、若是上吐下瀉情況嚴重,且一吃東西就吐,可以考慮打點滴補充水分及營養。
二、已經有脫水現象的人,以成人來說,出現口渴、心跳變快、血壓降低、小便量減少等,就可能是脫水。若是嬰幼兒出現一直哭卻沒有眼淚、尿布連續3小時都沒有濕、眼球凹陷、皮膚乾燥及躁動不安等症狀,顯示小孩可能嚴重缺水,此時也需要打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三、嬰幼兒、年長者、免疫不全者以及因噁心嘔吐等身體各種狀況無法經口進行足夠的水分、營養補充的病人。...《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