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20 第88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菲」常緊張 台人友情聲援
找回生活 記者返鄉自耕自食
衝破鳥籠公投 519驅核電邪靈
高學歷高失業 象國青年沒頭路
看準直航商機 科大推航空教育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菲」常緊張 台人友情聲援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台菲情勢緊張,近日傳出菲律賓移工遭不友善對待,一群台灣青年發起挺移工行動。周日上午,趁著菲律賓移工上教堂望彌撒的時間,他們在台北市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外,手持自製中英文標語,上頭寫著「I'm Taiwanese supporting Filipino workers」(我是台灣人,我挺菲律賓移工)標語,不少菲律賓移工和他們合照,表達感謝。中午,他們轉往台北車站大廳舉牌,也獲得不少移工支持,有一名婦人上前批評,此舉恐會讓外國媒體誤以為台灣人欺負菲律賓人,她強調:「我們本來就是很友善。」

錯不在菲籍移工

行動發起人李俊達說明,之所以會發起挺菲律賓移工的活動,是希望在台菲關係緊張的情勢下,為菲律賓移工加油打氣,畢竟過錯不在他們身上。李俊達提到,這些菲律賓移工和遭菲律賓政府射殺的台灣漁民洪石城一樣,都是靠著借貸、遠渡重洋工作;尤其台灣社會安全網不安全,非常需要外籍移工幫忙照顧小孩和老人家,「等於是幫台灣補破網。」


▲台北市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是多數在台菲律賓外勞假日禮拜聚集地,19日和往常一樣聚集大量菲勞,另有數位台灣民眾舉牌,為菲勞聲援。(圖文/姜林佑)


菲律賓由於社會經濟環境發展較差,迫使人民離鄉背井,離開孩子,付出高額借貸和仲介費來台灣討生活,非常辛苦。在台菲漁船事件上,台灣人對菲律賓的暴行很憤怒,但不應該遷怒菲律賓移工。前來聲援李小姐認為,無論台灣或菲律賓,雖然政權是由人民選出來的,但是不代表所有人民都認可政府的行徑,在台菲情勢緊張的情況下,她選擇站出來,為菲律賓移工加油打氣。

憂心工作權受損

有菲律賓移工表示,這個星期天出門望彌撒的同鄉,相較以往少了很多,可能害怕受到攻擊,所以不敢出門。菲律賓移工不但要擔心遭受敵意對待,日前台灣政府等不到菲律賓有誠意的道歉,宣布凍結菲律賓移工,很多菲律賓移工更憂心工作權受損。


▲菲律賓公務船槍殺我漁民案造成台菲間關係緊張,在台灣的菲籍人士假日依舊按慣例前往聖多福教堂禮拜祈求和平。(圖文/姜林佑)


「希望台灣政府高抬貴手!」菲籍看護工安娜(Anna Baltazar)一臉無奈地說,她才來台工作5個月,就遇到台菲漁船事件,她很憂慮日後無法繼續在台工作。

安娜解釋,她在母國找不到工作,才會選擇離鄉背井。她已經離婚,得扶養兩個孩子,當初借了約14萬5千6百元台幣才能來台工作,目前月收入僅1萬5千多元,扣除健保費和稅金,剩下1萬2千多元,一半要付貸款、另外一半得養家,生活不易,希望台灣政府不要怪罪她們,影響她們的勞動權益。


▲台灣的菲籍人士19日照例前往教堂祈福,他們認為雖然擔心受歧視,但是大多數菲籍人士並未遭遇惡劣對待經驗,也對於菲律賓當局擴大渲染感到抱歉。(圖文/姜林佑)


另一名菲籍人士Santiago Salud難過地說:「看到電視新聞上,台灣民眾焚燒、踐踏菲律賓國旗,感到很痛心。」他曾在台灣的遠洋漁船上工作,理解出海工作的辛勞和危險,也能體會受害者家屬的痛苦,但是一個國家的作為,不一定獲得所有人民的認可,希望台灣不要遷怒他們。

 
找回生活 記者返鄉自耕自食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前年新北市發生營養午餐弊案,觸動當時擔任記者的諶淑婷走入農村,找尋餐桌食物的來源,發現一群「新農人」,離開都市穩定的工作,帶著一家老小到農村討生活,以自然或有機農法耕作,種出安全無毒的食物,銷售或自給自足,過著自由的生活。她在農村家庭看到不同於都市的教養方式,例如居住在苗栗南庄的光爸,選擇讓孩子自學,從生活和旅遊學習,自由成長,諶淑婷將這些「新農人」的故事集結成冊,撰寫《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一書。

弱勢孩子也有力量

彎腰農夫市集論壇上,諶淑婷和光爸一家人分享新書《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諶淑婷將農業看成社會企業,例如書中談到的「元氣媽媽」陳文靜。88風災讓屏東高樹鄉受到重創,陳文靜原本進入高樹鄉是要服務弱勢老人,意外發現當地很多弱勢孩童,爸爸出外打零工,媽媽多為外配,孩童課業落後也無法協助。有鑑於此,陳文靜向政府租下蚊子館「元氣館」,成為幫助弱勢孩童課輔的所在,師資來自於當地二度就業婦女,指導弱勢孩童學業。


▲屏東高樹元氣館為弱勢家庭兒童進行課後安親輔導,並教小朋友種有機菜,為自己賺課輔基金,讓小朋友學會靠自己生活。(圖文/中央社)


諶淑婷提到,陳文靜不同於其他社福團體,以對外募款支持課輔班營運,而是租下一塊田地,讓弱勢孩童自行耕種並販售無毒蔬菜,賺取課輔班經費,目的在於「不要讓孩童們以為自己很弱勢」,證明即使小小年紀,也能透過自身力量,幫助大人吃到安全食物,這是一種社會企業的形式。

現代化 讓人只會賺錢

論壇現場,棄業從農代表的是光爸一家七口,住在南庄山上,住所原為廢棄多年的咖啡館,經由光爸改裝成為舒適的家,緊鄰小東河。光爸原本是電視台記者,九二一地震那年,看到災難無情地將人民原有的一切摧毀殆盡,讓他起了回鄉的念頭。

在鄉村生活,光爸發現「生活不像之前想像的那麼困難」,就地取材便可以自在生活,也才明白原來現代化導致都市人必須拚命賺錢,解決生活本該自己動手的問題。他們一家人仰賴上山採集或和鄰居交換食材,料理三餐,實踐在地生活的理想。

教育方式 有機無農藥

對光爸來說,教育孩子就像有機耕作,「不灑藥、不施肥、不讓孩子上補習班。」光爸有5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老大就讀國小五年級,在家自學,一星期才上學校一次。

光爸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是考量學校體制內的學習,多從書本和影片,和生活脫節,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身邊所有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他採用體驗教學,帶領孩子認識生活週遭事物,學習煮菜,包含拔菜、洗菜,讓孩子懂得如何生活。

光爸認為,在學校和同儕的關係多為競爭,在家自主學習,邀請朋友到家中,合力作一些事情,讓孩子們體認到每個人的差異性,學會分享和互助的道理。談到最後,光爸認真地說,透過自學,他想讓孩子們看到爸媽快樂做自己,他們也可以。

 
衝破鳥籠公投 519驅核電邪靈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烈日下,環保團體在再度走上街頭,高喊停建核四、衝破鳥籠公投。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與核電受害者大隊,率領逾萬人反核遊行隊伍,從國父紀念館出發,歷經兩小時抵達凱達格蘭大道。在宣傳車上率領「新北市非核公投聯盟」的前副總統呂秀蓮說:「當核災來臨,它不會先選擇窮人。」不分貧富,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她呼籲台北市與新北市民站起來推動地方公投,不要袖手旁觀。

反核遊行隊伍下午3點以中英文宣讀反核宣言後,自國父紀念館松仁路口出發,經過東區鬧區,沿著新生南路、仁愛路,約5點20分走到凱道。與309反核遊行相比,這場遊行政黨色彩十分濃厚。走在遊行最前頭的是「新北市非核公投聯盟」,後頭跟著一群逾百人、戴著「反核無懼」帽子的台南新營鄉親。一早自台南北上遊行的鄉親們,是由台南市民進黨黨部主任委員蔡旺詮號召,人數踴躍足足坐滿3輛遊覽車。

拒絕被政府與台電欺騙

遊行隊伍一路高喊:「我是台灣人,我反核。」也有經過民眾聽到口號時大喊:「我贊成!不然電費會漲價。」台灣人對於核四興建與否仍存在歧見。此次遊行訴求反對現行公投法,凱道現場也放置新北市、台北市地方公投連署表格,供民眾填寫。

遊行第一大隊最前頭由電學權威陳謨星教授與其夫人,以及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坐輪椅參加全場。鹽寮反核自救會長陳文樟親自推著陳謨星的輪椅前進。跟隨一旁的前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副研究員賀立維則說,自己雖然是考取政府公費留學,去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學習核能工程,但自從311福島核災後,就覺悟核能非常危險,現在他改推綠能,也因為了解政府與台電欺騙人民核電有多安全,所以他要站出來反核。


▲長期主張反核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號召舉行519終結核電大遊行,下午2時在國父紀念館集結群眾,沿光復南路、忠孝東路、新生南路、仁愛路步行到總統府前凱道舉行晚會。(圖文/姜林佑)


這次有逾50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包括台灣保護聯盟北海岸等分會、台灣公義會、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公民監督聯盟、參與政黨大隊的台灣團結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蘭嶼部落文教基金會,甚至有頭戴斗笠、身披袈裟的台灣萬佛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團體參與。

「反核不成功 就不能當祖公」

政黨大隊由立委田秋堇領軍,站在宣傳車上一路高喊口號。反核反貪腐大隊則由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領軍。凱達格蘭學院數十名成員也跟著走完全場,其中宜蘭縣員山鄉鄉長江永和說,身為民進黨黨工,519遊行他一定得到場參與,而且「反核不成功,就不能當祖公。」一旦發生核災,就沒有後代子孫了,因此他強烈反對核四興建。


▲「519終結核電大遊行」19日在台北舉行,象徵驅邪的民俗陣頭也加入反核行列。(圖文/姜林佑)


參加遊行的一位媽媽說:會參加是因為真的覺得「電夠用了」,不需要再蓋第4座核電廠,帶著才國小的兒子全程走完遊行。除了遊行成員,部分無法參與遊行的店家,像在東區SOGO百貨對面的老蔡水煎包老闆,就在煎台上插上兩支反核無懼的旗幟表持支持。遊行結束後,由陣頭帶來象徵驅走「核電邪靈」的儀式、朱約信樂團、董事長樂團表演,之後播放環保紀錄片。晚上8點則在立法院展開反核四24小時絕食靜坐抗議。

 
高學歷高失業 象國青年沒頭路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從大環境來看,象牙海岸的經濟正在快速成長。然而,對象牙海岸年輕人來說,豐厚收入都只是空想。據《環球郵報》報導,一個炎熱難耐的週一上午,在象牙海岸商業首都的貧民區阿波波(Abobo),西瑞希爾(Okaiconi Abe Cyrcille)躲在一棟危樓的牆角下躲避陽光。

24歲的西瑞希爾是一名高中輟學生,他從未工作過。另外,他也沒有計畫未來去哪工作。「那太難了。」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再找工作時,他這樣回答。「我想要當修車工。」他敷衍地說,後來才承認他一點修車相關的工作經驗都沒有。

高成長 低就業

這名失業、沮喪的年輕人,是象牙海岸大部分青年的縮影。與非洲大多數地區一樣,象牙海岸是兩種極端對比經濟敘事的發生地。

一方面,總體經濟指標顯示巨幅的成長:2012年,象牙海岸的GDP成長率來到驚人的9.8%。但對大多數象牙海岸民眾來說,這些利益都只是幻想。

根據國內企業、工會和職業團體所組成的傘狀組織象牙海岸工商總會(Ivory Coast General Confederation of Companies)指出,象牙海岸超過2千萬的人口有5百萬人失業。

這個情形在年輕人身上最明顯。去年,象牙海岸政府稱國內15至35歲青年失業率為60%。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指出,非洲地區的青年人口估計2045年會成長至目前2倍。而目前非洲的工作年齡人口中,年輕人占了40%,但年輕人有60% 失業。

象牙海岸對於高青年失業率的風險並不陌生。高青年失業率讓許多青年選擇投身軍事份子和反抗團體行列。而這些團體正是2000年代掀起斷斷續續內戰衝突的原因。

2010年11月,在備受爭議的總統大選過後,長期累積的緊張情勢引爆了大規模危機。落選候選人、當時的總統巴博(Laurent Gbagbo)和目前總統歐塔拉(Alassane Ouattara)的雙方支持者,持續衝突了5個月,造成3千多人死亡。

危機結束後的2年裡,象牙海岸致力於國家的穩定,但為數眾多的青年失業人口卻對穩定造成威脅。「這是個定時炸彈,一個社會上的定時炸彈。」象牙海岸商業部長畢隆(Jean-Louis Billon)在訪問中表示。

許多失業青年幾乎都忘不了他們努力奮戰的日子。在西瑞希爾坐下的地方不遠處,31歲的迪亞拉(Yaya Diara)穿著黑色T 恤和破舊牛仔褲在市場上漫步閒晃。

2002年他加入幫助歐塔拉掌權的反抗勢力。在戰鬥10年之後,他幾乎沒有任何能在職場生存的技能。「我什麼都沒有。沒有東西可吃。我只有5百非洲法郎(1美元)。」他邊說,邊揮著手上那一把硬幣。

高學歷未必有工作

然而最令人擔心的新趨勢,是部分教育程度最高的年輕族群的高失業率。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展中心(OECD Development Center)、非洲發展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和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等組織共同出版的非洲經濟前景報告指出,2030年非洲20至24歲人口中,完成中學學業者將會從目前的42%,增加為59%。

經濟學家預測,受過教育年輕工作者的增加,會加速許多非洲國家進入中等收入狀態的時間。但一般來說,高教育水準並沒有反映在就業上。

大學生似乎把教育視為進入公部門得到舒適職位的門票。但是,目前非洲公部門所提供的工作機會非常少,這是因為過去膨脹的官僚體制現在正進行瘦身。

目前象牙海岸工作前景最好的產業都是勞工密集且正在成長的行業,如IT產業和農業。但大多數象牙海岸大學生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並不符合市場需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只有18%大學畢業生取得科學、工程或農業相關領域學位。

就連那些曾受過科技或工程訓練的學生,在就業時也處於缺乏基本技巧的情況,這是因為大學體制與就業市場脫鉤,且在過去10年動亂中飽受紛擾。

「大學生被交待任務,但他們不知道要從那裡開始。」32歲的默哈美德(Diaby Cheick Mohamed)表示。他是科技公司Waelya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在1到3個月還無法進入狀況,剛聘用的人通常會被開除。

應鼓勵創業文化

隨著象牙海岸局勢日趨穩定,國際投資和工作慢慢地回來了。此外,象國政府也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合作,訓練並安置年輕工作者。

但分析師也同意,這個危機的重點,還需要象牙海岸政府和年輕人一起擁抱長久以來被視為外來觀念的創業文化。

象牙海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世界銀行2013年的創業容易度評比中,象牙海岸在185個國家中排名177。在「開創生意」和「取得營建許可」類別中,象牙海岸的分數特別低。

目前已有一些進步的趨勢。象牙海岸政府不久前簡化了申請過程,新公司可以在48小時之內成立。過去,這個步驟要花上3週到1個月。

OECD發展中心的索利納-萊康特(Henri-Bernard Solignac-Lecomte)強調,年輕人必須要開始創造自己的工作。他們可以從默哈美德的經驗中學到一些東西。默哈美德在2000年創立Waleya,當時他還是一名19歲的大學生,把他對網頁設計的知識用在創業上。從那時起,他把公司觸角伸向行銷、公關以及研究發展。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仿效默哈美德的例子,但是就算在垃圾滿地的阿波波街頭也有生命力的跡象。一座社區清真寺附近,20歲的索馬哈洛(Miriame Soumahoro)正坐在攤子裡吃午餐。不久前,她辭掉超市收銀員的工作,開始創業賣假髮。她邊吃炸香蕉邊說,生意還挺不錯的。


 
看準直航商機 科大推航空教育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看準兩岸直航商機,中華科技大學成立全台唯一以培育航空人才為導向的「航空學院」,培育飛機維修、空客運貨及航運管理人才,以一條龍方式,建構完整航空教育體系。中華科大航空學院長祝如竹說,產學合作是趨勢,學生大三、大四到業界實習,提早適應職場文化,學校提供或推薦航空相關製造、維修、管理到服務四大面向的人才給企業。

1968年成立的私立中華工業專科學校,1999年改制為中華科技學院,在2009年改名為中華科技大學。新竹分部在2003年成立,招收航空機械系、航空電子系、航空服務管理系、觀光餐旅系、飛機系統工程研究所和航空運輸研究所等系所。

祝如竹指出,兩岸直航後航空業人力需求暴增,今年3月後兩岸直航班次將從目前每週558班增至616班;飛陸航點也從目前的41個增加至54個,大幅超越香港的40個航點,成為亞太地區進入大陸的重要門戶。預估未來20年亞洲地區大型飛機新增需求數約9,200架,更需大量航空人才加入。



推行產學合作

為了讓學生與產業更加貼近,校方不惜重金添購設備,包括各類實驗室、實習工廠、飛行控制與模擬實驗室,還有模擬飛機客艙、機場櫃檯、過境旅館等,加上和航空相關產業合作、提供實習。祝如竹說,配合國家民航政策,學校與德航公司合作,設立符合國際標準的「中華科技大學附設航空維修教育中心」。


中華科大有模擬飛機客艙、機場櫃檯、過境旅館,與航空產業合作,提供學生實習。(圖文/姜林佑)


航空電子系系主任石大明說,系上在10年前建造「天線微波暗房」,一架飛機上通常有數十種天線,彼此不能互相干擾,該設備主要用來測試電磁波干擾的程度。測試方式須經過模擬、分析和測試三大步驟,他以手機電磁波為例,會請學生先設計手機電路板,並作模擬分析,等到電路完成後,再拿到暗房內,測試從四面八方來的電波干擾程度,藉此判斷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航空電子系上在10年前建造「天線微波暗房」,飛機上有數十種天線彼此不能互相干擾,該設備主要用來測試電磁波干擾的程度。(圖文/姜林佑)


自製模擬教學系統

除此之外,航電系也自製「動感模擬機教學系統」及「飛機自動駕駛系統」,前者以六軸的方式,讓學生操控飛機,後者則是電腦模擬系統,仿造現在有的駕駛系統,讓機組人員熟悉飛機操控。航電系大一學生李囿陞說,飛機翻轉或俯降的動作看似容易,實際操作上相當困難,需要空間感。


▲航電系自製「飛機自動駕駛系統」,電腦模擬系統,仿造現有駕駛系統,讓機組人員練習飛機起降或飛行操控。(圖文/姜林佑)


▲航電系自製「動感模擬機教學系統」,以六軸的方式實驗飛機在各種飛行時翻轉與俯降角度,需要一定的空間概念。(圖文/姜林佑)


另一位航電系大二學生柳佳宏說,自動駕駛系統可學到基本的儀表、零件的操作,比在課堂看投影片還要真實,也能了解現有的駕駛系統。談到模擬開飛機有沒有什麼困難?他笑說,起飛和降落是最難的,降落時不能俯衝,必須有個攻角才能順利降落,起飛則是要注意風向,否則容易偏離航道。


航空機械系大二學生彭苡軒說,鉚釘折製或零件拆裝時,雖然女生需要花費較大力量,她仍希望畢業後成為飛機維修技師。(圖文/姜林佑)


鉚釘折製過程需施加壓力才能完成。(圖文/姜林佑)


航空機械系大二學生彭苡軒分享,為了將來就業打算,想選擇與別人不一樣的科系,選讀航機系,家人也很支持。只是女生力氣較小,在鉚釘折製或零件拆裝時,需要花費較大力量,但仍努力克服,希望畢業後能成為飛機維修技師。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