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上都只需要攜帶一顆CPU ,雖然同時可以攜帶多個螢幕。
每個人的身上都只需要攜帶一顆CPU ,雖然同時可以攜帶多個螢幕。這就是行動裝置最本質的特性,看不透這個本質的行動裝置(包含了智慧型手機與當下最熱門的可穿戴式設備領域),最終會被丟到歷史的灰燼裡。
◎本質一:看的比講的多
網際網路變化之快,讓產業專家跌破眼鏡已經成為常態。回歸本質來看待事物或許讓我們更能掌握未來變化些。如果回首行動網際網路這幾年的高速發展,首先我們發現行動終端的尺寸變化頗能反映出一些本質層面的事情。
筆者在2002年前後發表探討行動網際網路市場的文章中曾指出,市場要起飛,關鍵在用戶看手機螢幕的時間要比打電話還長才行。原因是,用來上網的手機必然配備較大螢幕,在10年前的環境下,拿個磚塊講電話,自己感覺不方便,旁人看了怪異,不會有人想用大手機的。
從iPhone開始情況有了變化,然後我們看到了手機一路往大螢幕的方向發展去了。現在,你拿個 6吋螢幕的手機在耳朵旁講電話已經不會有人笑話你了,因為你的手機主要是拿來看的而不是拿來講的。你的通訊行為有很大一部份轉向了微信或者Line,手機跟你的耳朵很不熟。
看的比講的多,這是行動網際網路市場的第一個本質。從這個本質看,蘋果Apple 堅持不推出大螢幕手機是錯的,也反證了三星在大螢幕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的先見之明與成功。然而,手機螢幕變大了,iPad之類的平板電腦怎麼辦?
◎本質二:平板電腦就是電腦
有沒有發現大螢幕手機普及後,在捷運裡拿iPad打遊戲的人變少了?iPad的地位已經退居到「床上用品」了-睡覺前打遊戲半小時然後關燈就寢。筆者本來出門隨身帶iPad,但換了大螢幕手機之後就很少帶出門。這產生了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平板電腦算不算行動裝置?
從實際使用情境看,平板電腦大部分是在固定地點使用的:家裡,出差時在旅館裡,不能亂跑的環境例如飛機火車上。因為使用時最好是有桌子的,這讓平板電腦的行動性侷限在室內環境。所以平板電腦真正會取代的,是筆記型電腦。很多人都說,他們回家後不再開電腦了。
平板電腦就是電腦,這是行動網際網路市場的第二個本質。常常有人說,行動網際網路的用戶是使用「碎片時間」在上網的。實際上這個市場應該要再細分為手機和平板電腦兩個市場,兩者的使用情境並不相同,而後者更接近於筆記型電腦的使用情境。
平板電腦不會被大螢幕手機取代而消失,兩者並不存在取代關係。而對於知名電腦製造商來說(例如近年虧損嚴重的宏碁),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筆記型電腦市場正被平板電腦侵蝕,但是這個侵蝕過程中最大的贏家是卻蘋果iPad,而非他們依賴了二十年的微軟。
◎本質三:智慧型手機的本質是隨身CPU
隨著硬體的成本持續下降,行動裝置的熱潮延燒到了可穿戴式設備上。在中國美國都冒出了大量的初創企業在做自有品牌的智能手錶或者智能手環。然而,大部分初創把智能手錶把當成第二種智慧型手機來思考,把APP 商城等功能往手錶上放,這是很有問題的。
當很多人因為手機可以顯示時間而選擇不再戴手錶後,手機取代了越來越多裝置,例如數位相機。智能手錶要真的像科幻電影那樣取代手機成為「戴在手腕上的手機」需要幾種關鍵技術突破:更小的CPU ,夠持久但更小的電池,空間投影技術(螢幕小,需將畫面投射出來)。
智慧型手機的本質是「行動運算中心」,這是第三個本質,任何試圖取代這個地位的可穿戴式設備最終都會失敗。不論是智能手錶還是智能手環,從其足以承擔的運算能力來看,完全配不上「智能」兩字-至少在目前沒有比手機運算能力還強而且電力足夠持久的行動終端。
可穿戴式設備的的製造商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的運算能力,把展現做好。簡單來說,可穿戴式設備的功能主要會在收集周圍環境的參數(體溫,動作等)傳送給手機做計算,然後取回結果展現給用戶看。依此觀之,手錶連把展現這個事情做好都不夠資格。
◎多元化與協同工作
未來的行動終端一定是多元化的,各種尺寸並陳,大螢幕手機出現不會導致iPad等平板電腦滅絕,而平板電腦蠶食筆記型電腦的市場也不會導致筆記型電腦市場消失。然而,一個人身上只需要有一顆CPU -行動運算中心,這將決定可穿戴式設備必須跟手機協同工作的命運。
智慧型手機的螢幕一定要很大嗎?真不一定。假定一個人隨身會攜帶多個螢幕(眼鏡,手錶,或可投射到空間或牆上的隨身投影儀)而這樣的顯示方式又很便利的話,手機的大螢幕就不一定需要,甚至只要CPU 不用螢幕。但是,可想見這樣的日子短時間內不會來到。(文:【嘉丰資本】投資合夥人黃紹麟敬請關注新浪微博或WeChat微信公眾號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