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又是星期一,大家會辛苦一點。今日忙碌,以2003年出版的《i主義》分享,這整本書討論的都是「負擔」這個東西,也就是社會帶給我們、覺得自己必要做的事情,《i主義》主張人們應該回歸自我,不要再被社會任何一件枝節小事給影響,如果沒有「負擔」,一切會更快樂──
什麼是負擔?
當年,我的觀念還蠻偏激的,似乎也算是自成一派立論,當年不足之處,還請讀者多包涵。
為了多瞭解負擔,筆者在此舉了四個例子,說明所謂的「四個超級大負擔」。這四個負擔,並不是唯一會影響人們的負擔,也不見得是最有傷害力或破壞力的負擔。這四個負擔之所以特地被挑選出來,冠以超級大負擔之名,只是因為它們總是隱藏著特別好。神不知鬼不覺的藏在很多很多人的心裡。
超級負擔一:動力
其中一個最被廣為無知利用的負擔,就是「動力」(motivation)。所謂動力,是泛指所有會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譬如說,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的經過,他不禁握緊拳頭:「大丈夫該當如此矣!」於是他心中就產生了動力,讓他充滿衝勁,去練刀舞劍、潛習兵法,練得精疲力盡、習到夜半三更,體力都透支了,仍會繼續被動力所鞭策,再站起來,練更多、讀更多。
所以,對一個有夢想、想成功的人來說,動力是一個很好用的武器。有如在我們的背後裝了一台噴射推進器,產生了很強的力量加速突破通往成功的道路。
因此,許多勵志書都指導並鼓勵人去產生動力來達成他們的夢想。通常這些書都稱動力為「志氣」,人若有志,則能成大器。有的父母會用獎品等物來誘發子女考第一名,獎品就轉變成了小孩子努力用功的「動力」,我們都在某種類似如此的環境長大的。長大後,會愈來愈有更多的動力,自然而然的跑出來,讓我們想去得到一些東西。譬如,我們看到有人開超炫的保時捷911跑車,就會讓這個畫面留在心裡,以此立志,有一天也要讓自己擁有一輛!
大部份人都覺得,有動力在後面為自己煽風點火,對自己的事業一定很有幫助。所以,有些特別有企圖心的人,便喜歡自行設計動力,讓自己隨時隨地的往自己的夢想前進。我們看看身邊的人,也能發現,有動力的人看起來都是容光奐發,非常的熱中,通常是每天工作十五小時以上的工作狂,而且帶到與朋友的聚會上都還會對工作念念不忘。看起來,這種人確實走在成功的路上,離成功不遠矣!
但是,「動力」其實是很蒙騙人的東西。它,根本就是一個大負擔!
一般人聽了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人有動力,不是一個很棒的優點嗎?
動力確有優點,但換來的是更多的缺點。
人想要達成夢想,不一定要靠動力才行。動力實在太過於情緒化。它帶來了衝勁,卻讓人開始四處比較、觀望。若倚賴動力為他推進,反而常常無法持久、行動滯礙,甚至到了一半走火入魔而迷失了自己原先的方向!
為甚麼呢?其實,動力之所以會形成,往往從一開始就是和其他人有關連的,一開始就是「負擔」。一個人可能看到有某個學姐考進了博士班,他想,連當年功課普普通通的學姐都可以考進博士班,我為甚麼不可以?於是他就有了念書的動力。某職員被老闆冷嘲熱諷了一頓。老闆說,你無法擔當大任,無法讓我器重,職員一氣之下,也產生了大量的動力,讓他每天埋在辦公桌裡加班到深夜,週末也不休息。
大部份的人的動力是出自於情緒,他們最後的目標也是為了發洩情緒。他僅僅想出一口氣,證明他也能做得到。既然這種激動的情緒一開始是受了其他人影響,他最後想要證明的對象,其實也還是這些人,而且,一路上都一直被這些人所干擾。於是 他活的人生就不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不由自主的活在負擔下面。
這些負擔或許造成人一時的往成功方向出發,但同時也遮了他的眼睛,讓他看不到自己,只看到目標,以及完成目標後從其他人身上所得到的好處,如,掌聲、讚美、欽羨、或萬人膜拜。這個目標一開始就不是出自己願的,而是這些人為他所設定的。所以,打從一開始,這個可憐的人,就像一個發條玩具,發條轉緊又放開的剎那,玩具會亂竄亂跑。這些人看似比一般人還要有力量,其實他對自己已無控制力,只能任由動力帶著它亂竄亂跑,無法專注的朝著目標邁進。而且往往還沒達到目標,發條就先鬆了,動力消失,只好半途而廢。
有動力的人,看起來好像一隻勇往直前的跑得很快的兔子,其實是一隻受了其他人帶來的負擔牽牽扯扯以致行動緩慢的烏龜!
以劉邦為例,他看到秦始皇的車隊,便下定決心要有朝一日取而代之。從此以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就再也不是他自己所做的決定,而是秦始皇所為他做的決定。每當他動力一被挑撥起來,他整個人便成了傀儡,無時無刻被其他人深深的影響著。今天他所幸成功了,但萬一他失敗了呢?世上看到秦始皇軍隊而立下動力的人相信不止劉邦,也不止項羽,其他那些起了動力卻無法完成夢想的人,該是如何來撫平他們激昂的情緒,如何來治療他們的被負擔弄得千瘡百孔的人生呢?
天下還有許多更好的方法來幫助人們成大功、立大名。事實上,去除所有的負擔,本身就大大的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比動力還有效。
動力,不該拿來當作成功的武器。記住,我們前往人生夢想的道路,其實可以走得輕輕鬆鬆。我們不必動力,也可以爬上高峰!至於怎麼做,後面的章節會有描述,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培養興趣」。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他真正有興趣的事情時,他可以卯盡了全力去做。這種力量和動力很類似,卻是毫無負擔的。
超級負擔二:完美
每個人對「完美」(perfection)的要求不同,但假如有人要把完美免費贈送出來,有人會說他不要嗎?有誰不希望他所做的某些事情──特別是他現在最注意的幾樣事情,譬如,下週的期末考──能夠做得盡善盡美?每個人也希望他們整個人生,也都能夠盡量的完完美美。於是,他所做的很多決定,都是為了讓他的人生更接近他認知中的「完美」而前進,殊不知,這些「完美」,本身就是超大的負擔。完美人生根本就是披著羊皮的狼,引誘他走向一個錯誤的目的地。
那目的地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天下根本沒有真正的「完美人生」。我們就算真的圓滿的達成一件事情,隨即就會再製造出其他的不完美,然後我們又得去一一讓它們都完美,如此,不斷的循環下去,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天,我們的人生依然從未完美過。
前面所提到的超級負擔「動力」,大多是因為嫉妒、不服輸等情緒所引發,而「完美」這個超級負擔,則是經由羨慕所引發。人類通常會感覺到「嫉妒」是不正常的情緒,但卻從來不覺得「羨慕」有哪裡不正常。因而,他們就讓「羨慕」拉著他們的鼻子走,總是忍不住去羨慕某個人,希望能跟他一樣。
這也不能怪我們。從小,書本就教我們要學習聖賢,所謂「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思過」,久而久之,我們看到比我們厲害的人,就會受他們影響,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達到一樣的成就。我們以為這樣做對我們很好,因為我們假如學習了他們的長處,就可以將他們的長處也變成自己的長處,讓我們更快達到我們的夢想。
慢慢的,這些人的形象,就組成了我們的價值觀,也決定了我們對「完美人生」的印象是甚麼樣子。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所謂的「完美人生」,就是這些人所教給我們的。我們常常說,影響我們一生最大的人是某個「貴人」,或某位曾在成長過程中開導過的某位老師或朋友。事實上,影響我們一生最大的不只這些人,還包括了那些我們羨慕的人。那些人是誰?超商架上的雜誌裡各行各業成功的「封面人物」、電視上頻頻露臉的超級名人。雖然他們並不認識我們,無法跟我們講話,但我們因為羨慕他們,就會將我們心中的「完美」定義成他們的模樣。他們,就是完美的代表。
這些人透過「完美」這個超級大負擔,進入了我們的決定系統,從此主宰了我們一生。我們多希望擁有某女星在廣告裡的吹彈可破的肌膚呢!我們多希望能像某總經理在某大樓頂層叱吒全國商圈呢!於是,我們再也沒有自己。我們的一生就是注定是要為了「達到這些人的成就」而高興,為了「無法達到這些人的成就」而難過。
但是,就算我們真的做到跟這些人一樣,我們的人生,仍然不可能完美!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這樣的東西。就算達到我們的夢想,做到我們所羨慕的對象的成就,我們還是會有其他羨慕的新東西,繼續的出現在我們的人生裡。一輩子去追求完美人生,我們就如同拱手讓出了寶貴一輩子的生命,讓負擔為所欲為的肆虐撒野!
這些追求完美人生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在追求「滿分」。他們看到這些「完美」的人,就會計算現在跟他還差多少,然後想去跟他一樣。有一個目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這樣的人並不是以達到目標為快樂,而是怕達不到目標讓自己難過!目標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吃的糖果,而是一隻恐怖的怪獸。他們往目標衝,不是為了前面有糖果可以吃,而是因為後面有怪獸追著他們跑,只有衝衝衝到了目標了,讓人生完美了,才能擺脫怪獸,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人,一直在看高,不看低。他只看還有誰在他們上頭,卻看不到下面他們已經追過了多少的人。他們總是說上面的人有這麼好的學歷,又有這麼有權勢的家庭,還有一份高薪的好工作,所以自己要更努力去跟他們一樣。於是,他們努力的工作。雖然人生到目前為止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他們卻從不給自己現在的成就一點肯定。因為,他們覺得,和上面的人還差太遠,「不夠完美!」
這樣的人,就算他每努力的掙得一分,卻不會帶來任何成就感。他努力的掙得一分,對他來說,並不是「多了一分」,而是「離完美還更少了一分」。這樣的人,怎麼會快樂?怎麼會有成就?終其一輩子,以為在追求完美的人生,其實是被其他人所帶來的負擔給壓了一輩子,真是可悲。
我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追求完美人生。他一點都不快樂,常常和我抱怨他的人生的壓力很大。他最常掛在嘴邊的是:「已經三十幾歲了,現在卻甚麼成就也沒有。你看看,誰誰誰,已經做到怎樣怎樣了!」
有趣的是,我看看他,大學畢業,當兵的時候,有些沒當兵的同學已經在寫研究所論文。他不甘落後,退伍後馬上投入職場,闖盪十年來,換過好幾個工作,從小職員慢慢的爬到主管位置。然後,他看到其他同學有的已經在國外取得博士,於是也申請了函授半工半讀。他實在是一個很上進的人,而且一路走來做得有聲有色。在很多人的心裡,他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羨慕的對象。
但是,他卻對自己仍然不滿意。
為甚麼他仍然不滿意?因為,他羨慕其他人,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比自己還差的人。他只看得到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常常擔心的說,自己落後人家太多了!好笑的是,常被他掛在嘴邊這些人,沒有一個是他身邊的朋友或同事,而是那些雜誌上的名人:「你看看,XX周刊這個人才三十歲,已經做到XX企業的大中華區總經理!」「歌星XXX比我小五歲,現在已經幫父母買三棟房子!」
他很可憐,因為他把自己放在一個跑道上,隨時都在和別人賽跑。他跑得並不慢,所以不斷的在超過人,可是,他卻愈跑愈沒力氣,為甚麼呢?因為方才被他超過的那些人並未帶給他任何成就感。他看的永遠是最前頭的那個人!不跑超過他,就會痛苦。這樣不是很可憐嗎?我這位朋友,窮極一生都在追趕他所沒有的,看不到他已經擁有的。他一直在追求一個他認為「完美」的人生,愈追求,其實只愈看到自己的人生是多麼不完美、多麼殘破不全!
所以,我們應該讓每分都加分,讓每分都為我們帶來快樂。人生沒有「滿分」!不要看我們還有多少分沒達到,而應該珍惜每個得到的分數,為它們感到欣慰。
我們珍惜著每一分,反而因此而發揮了每一寸的力量在下一分上面。拿到了下一分,我們又將力量集中在更下一分上面。以此繼續下去,我們便能全神貫注,不受打擾的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結果,反而輕輕鬆鬆的成了那個最成功、最頂端、滿分的人!
超級負擔三:自知
另一個很多人都有卻從未察覺的超大負擔是「自知」(self realization)。很多人常將「自知之明」掛在心裡,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重幾斤幾兩,做人處事不要超出自己的範圍。中國人特別忌諱人做超過他所能做的事情,總認為謙虛自持就是美德,隱隱的共同討厭那些「只有三分,卻講十分」的人,稱他們為厚顏無恥,對他們感到厭惡。
自知,造成很多人習於畫地自限。對於那些景仰的東西,只敢默默的從遠處觀賞,那是一種既有點羨慕又有點嫉妒的心情。他們會說,哎,那種衣服是給有錢人穿的,和我沒關係!這種事業目標是給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的人的,和我沒關係!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就這樣被「自知」給卡住了。他們因為教育出身低、出身位階低,打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可能做那些專給高學歷者做的工作。所以,就算是機會來了,他們竟推辭掉,說:「我不適合做那個。」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受限於「自知」,而不敢去和一些和自己不同層次的人打交道,白白失去了很多機會。
這些人總認為自己恪守著「自知之明」的美德,其實他們不過只是在表演「自知之明」給別人看罷了!他們在「自知」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做別人希望他們做的事,一舉一動受制於別人的影響。所以,「自知」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我有個同學,彈得一手好鋼琴,有天在國外的某高官雲集的酒會恰需要一位鋼琴伴奏,主辦單位找上我,我這位同學又剛好人在國外留學,於是就請我找她幫忙。我很高興的跑去找這位同學,以為她一定很高興有這麼棒的機會一展琴藝。沒想到,她竟然推拒了,而且態度非常堅定。
為甚麼推拒?她說,因為她認為她的實力還沒到可以現場演奏的水準。到了現場,若表演失周,恐怕有失「鋼琴家的風範」!我努力的勸她,機會真的很難得,而且主人也說好,並不需要職業鋼琴家。「不要害羞嘛,一定很好玩的!」我笑著說。
沒想到這位同學變得嚴肅起來,義正嚴辭的說:「我不是一個商人,我是一個僅守本份的藝術家。我有幾分自己知道,不能搶風頭,要有職業道德!」
我聽了,只好稱讚,她真是一個有一分說一分的專業音樂家。
但我心裡當然知道,這位同學的表現,根本就是落入了「自知」的陷阱。她不是為了她自己而做下這個決定,而是為了順應社會壓力的負擔所做的決定。她把自己丟到旁邊,別人放中間;她覺得討好群眾,比討好自己更重要!
後來,我和這位同學都出席了這場酒會。到了現場,看到台前彈鋼琴的竟然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業餘的媽媽,如痴如醉的彈著一些抒情歌曲。若仔細聽,我可以聽得出來這位女士彈得絕對沒有我這位同學好。我這位同學顯然也聽出來了,而且她的反應實在很好笑。從頭到尾,她一直以一種酸溜溜的語氣,拚命的提醒同桌的人:你聽,她這個音彈錯了,剛剛她忘音了,你們有沒有聽到?到底有沒有聽到?
我在心中不禁莞薾。這位同學怕別人說她無自知之明,自己竟然也會笑別人無自知之明!
事實上,當天在場大部份的人,都沒去注意那位媽媽彈得有多爛,根本就很少人能真聽出琴聲的優劣,而且大部份的人專注在和別人講話,根本沒聽見台前在彈甚麼曲目。全場只有我這位同學捶胸頓足,她一邊氣這個人為甚麼彈這麼爛還敢接下這場現場演奏,一方面其實也是在氣自己怎麼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自知」,真是完全沒必要的負擔。愈多的自知之明,就愈在討好別人,忘了自己。
超級負擔四:人緣
另一個常被人以為是很正確的信仰的超大負擔則為「人緣」。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人緣」很重要,有一句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緣好的人,被認為是在社會上比較成功、因而在未來也比較順利的人。人緣不好的人,則一定是哪裡有問題!在人類社會裡,人緣會造成骨牌效應,即某個人若人緣特好,其他人會去注意他,並且很容易就會喜歡他,以致他的人緣愈來愈好。人緣差的人,其他人面對他都急著想弄清楚這個人是不是「炸彈」。就算他沒怎樣,也儘量離他遠遠的,以致他的人緣愈來愈差。
於是,假如我們今天莫名其妙的被某個人所討厭,被那個人刻意忽略、排擠,或朋友漸漸不跟我們聯絡,都會引發我們開始做一連串的自省。自省之後,我們會跟著想辦法改進我們做人處事,讓我們能在人群裡發展的更順利。我們漸漸放棄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再也不敢透露自己真正的性情。到最後,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對這世界的感覺,甚至於對自己的印象,都是從別人的眼睛去看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就完全咎由了別人為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個性、人生規畫。
我們為了維持人緣,一生都要被其他人處處影響!
無論是很愛交朋友的人,或是不太喜歡交朋友的人;無論是「廣交」型,或是「深交」型;無論是人氣最旺的大紅人,或是獨自雲遊四海的獨行俠…。只要是人,都深深的被「人緣」這兩個字給牽絆。人緣,就變成了他們的負擔。
詭異的是,這世上,很多人其實老早就看透了「人緣」是一個大負擔。他們宣布,從此不要再被人緣所困擾。但是,其實卻還是不斷的被「人緣」所影響著。我有一個朋友阿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孤芳自賞」的人,常常說:「我是一個孤行俠,我不要人緣。你看,我就是沒有朋友,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我一切隨緣!」
隨緣的人很好,因為他們的確就沒有「人緣」的負擔了,但是世上的人對於「隨緣」總是只說不做,真正能做到隨緣的人有幾個?阿泰老把隨緣掛在嘴上,但他真的隨緣嗎?不,其實阿泰並不隨緣。他根本從未脫離「人緣」帶給他的負擔,反而被這個負擔影響得更大。為甚麼呢?我發現,阿泰對人的態度,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讓自己出去,也不讓外面的人進來。他在各種場合從不與陌生人說話,見到有人的場面能避就避,平時對朋友也不理不睬。假如有個人和阿泰真的非常投緣,就算已經站在阿泰面前了,阿泰拒絕認識他,他仍然無從去認識阿泰!阿泰以為他這叫隨緣,其實只是安慰自己,不讓自己看到可憐的自己已經被負擔纏身。阿泰並非真的不計較他的人緣,他其實非常的在意的維持一個形象,為了給自己看,也為了給別人看。他根本就從未甩掉「人緣」這個大負擔。
甚麼叫做真正的「隨緣」?真正的隨緣應該是輕輕鬆鬆的把自己對世界敞開,不強求與人共鳴,也不怕與人衝突。他應該隨時隨意都不怕「做自己」,講出自己的要求,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最原味的性情。他不該表演給自己看,也不該表演給別人看,而是就自自然然的「做自己」。
如果我們真能做到「隨緣」,在各種場合都能表現出真正的自己,從不讓任何一點外界來影響我們的動作、表情、話題,反而能夠讓其他人衷心的喜歡我們!人對其他人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以為現在把自己弄成「超人氣巨星」或「孤單的獨行俠」,其實別人仍然看得出我們在裝模作樣。如此裝模作樣的人,人緣再好,也是很虛假的;而且他的心中依然孤單,還要背著千斤重的負擔 。
所以,人在他的群體裡,應該的堅持著做自己,真正做到「隨緣」的境界。這樣,才能真正的脫離了「人緣」這個大負擔,然後才能開始從人群中得到真正的快樂。
(以上文章為2003年文章,觀點不足之處,尚請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