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登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學術期刊上,這篇研究說,大部份的消費者在挑選衣服準備購買的時候,心裡同時存在著兩個完全相反的「願望」。
第一個願望是,她希望穿得「與眾不同」,讓大家注意到她的美麗!
另一個願望卻是,她希望穿得與別人「相同」,可以符合這個社會的框框。
學者發現,人性就是這樣無可救藥,想腳踏兩條船、兩者都兼顧,但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相同」又「不同」呢?
有趣的來了,學者發現,還真的可以!人類竟然可以在買東西的時候,真的兼顧了相同又不同──
學者發現,消費者懂得以「一前一後」來解決既想相同又要不同的貪婪願望。他們發現,人們會先選擇「相同」,再去求「不同」,比方說,人們往往先找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品牌」,然後,在該品牌這麼多衣服中,再挑一件顏色最特別的,這樣就滿足了她覺得既是相同又是不同的矛盾目標。或者,她會先去找到一個符合她身份地位的品牌,然後從中去再去選一條非常不一樣的手錶、首飾!也就是說,對商家而言,最好的行銷方法,還是將自己品牌盡量的符合社會期待(好像這個品牌已蔚為潮流),然後再開發出很多驚世駭俗的產品,讓大家都能滿足「想不一樣」。
這篇研究很有趣,也很有道理,不過我卻從這個「一前一後」聯想到一件有點沒關係的觀察──
周末出去玩,看到鄰居孩子的父母,對他年幼子女說,「每個小朋友都一樣,趕快學吧!」
那個小朋友看來一臉沮喪,被逼著這樣做,他的父母跟在後面繼續說:「你就是和其他小孩『都一樣』,做吧!做吧!」
依學者說,每個人(包括孩子)其實都有兩個希望,既想一樣,也想不一樣,大部份的家庭也是「一前一後」,都是從「一樣」開始,再「不一樣」。但,有些家庭的教育卻剛剛好是反過來,是先告訴孩子,他「不一樣」,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追求和別人一樣追求過的路徑(比方說打球打得好、考進好學校……)。
想一想,有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長大要和別人『一樣』」,有的孩子從小卻被教導「長大要和別人『不一樣』」,這些教育,都是出自深愛孩子的父母。
希望孩子長大和人不一樣的父母,會覺得那些教孩子長大要一樣的父母過於古板、專制,這社會可以形塑很多樣貌,為何要挶限孩子未來的夢想,要他一定得和別人一樣?
而希望孩子長大和人一樣的父母呢?則會覺得若告訴孩子長大不一樣,那會寵壞了孩子,好像在告訴孩子你有多偉大多了不起,讓孩子爬到天上去,不懂得努力去做得更好!
兩者皆有道理,但殊不知,這個「一前一後」,看起來最後還是帶來「一樣與不一樣兼具」的孩子,卻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了南猿北轍的種子,也教出截然不同的小孩。
誰好,誰壞?很難說。
不過,我自己的確發現自己很難理解另一邊的想法,尤其在管理的時候──
從小出國,我一直被告知,我和別人不一樣,國外的教育也這樣鼓勵孩子,由於我被告知和其他人不一樣,因此我比別人更努力,因為我有責任,我也有潛力,那是無比的自信。因此,在上班的時候,我索求的往往是一種「空間」,讓我可以發揮,但我發現,和我一樣渴望發揮空間的年輕人其實不多。
我也不斷的鼓勵我們年輕員工,一開始就告訴他,他和其他人都不一樣,來,想辦法告訴我,他想要做什麼事情?但我發現,我收到的並沒有自大與滿足的表情,反而是「沒感覺」。
奇怪,怎麼對鼓勵沒感覺?
原來,有些人成長的卻是一直被提醒他其實就和其他人一樣,所以已經不吃「你不一樣、你很行」這一套,任何讓他看起來和他人不一樣的,他自動的刪除掉、沒有感覺,但他要的是其他人都有的東西,譬如薪水、譬如什麼……。
急著追上別人,忘了創造下一個自己。在一樣與不一樣之間,一前一後,選擇了不一樣的未來;兩者皆燦爛,但一個我確定無論怎麼都很有趣,但另一個,有可能窮追一輩子還是枉然。你其實可以不一樣,就看願不願意先放棄一樣,別動眼睛,先動手。
(圖片來源:Rob MacE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