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要送到心坎裡?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在說大陸內地的富豪的「送禮」的十大品牌,包括LV、Coach、Tiffany,還有蘋果等等。很多人看了這禮物的清單,不但不會考慮這些品牌,反而會聯想到,現在好像有另一波新的「送禮文化」,叫做──
不送禮。
是的!不送禮!
我發現,每次該買禮物的時候,我開始被旁人下了一個如此這般「不送禮」的建議。當我認真的要挑一個禮,朋友會建議我:
「別買了!」
理由一:你買了,對方有一天也要跟著買回來;你對他產生壓力,他不見得心喜。
理由二:你買的東西,他不一定喜歡!最後表面笑咪咪,私底下抱怨。你幹嘛幹這種吃力花錢又不討好的事!
於是,好多時候,明明有送禮的機會,就因為「七嘴八舌」,最後決定「不送了」!
而且不是為了自己不送了,而是為了「對方」而不送了!
其實這個「不送禮文化」已經在年輕的族群中慢慢的蔓延開來,我們先講最直接的「生日禮」和「結婚禮」好了,記得小時候生日,小朋友都會帶禮物來的,我小學三年級的生日得到同學帶來的鉛筆一支(沒削的、全新的喔!)還有筆記本一本,雀躍萬分。但現在,我們今年參加一些小朋友的生日趴,已經有爸爸媽媽說:「我們今年不收禮了,請不要帶禮物來」。
他們不是客氣,而是認真的、很嚴肅的告訴所有受邀賓客,別、給、我、禮、物!
結婚喜宴亦是。近幾年愈來愈多囍宴「禮金全免」,並非展現大戶之氣,而是希望這場婚禮能少一點點壓力,多一點點自在,讓大家能帶著更愉快的心情過來,留下更美好的回憶。
乍聽之下會覺得「不送禮」的確是件好事,真的是少了壓力,多了自在;少了虛偽,多了誠意?但,再仔細觀察一下,如果有一天,人人「不送禮」了,會發生什麼事?
「不送禮」文化真的是好的嗎?
最近我開始思考這件事,感覺它並不單純,我們大概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基本上,因為我們都被送禮文化給拘束太久了,以致於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好的「關於禮物」的經驗──
比方說,中秋節收到九盒月餅,或者端午節收到四、五批粽子,放到壞掉,或是淪落到連續好幾個星期沒得吃正餐全都在消化那些月餅或粽子,你大罵:「是誰送我們這麼多爛禮物!」
比方說,情人節到了!對方一定要買一個什麼給你,就算沒有靈感,也硬就買了一個有愛心的東西,硬搞了一個浪漫的包裝,硬就是塞給你!感覺上是在演一齣每年固定時間上演的噁心戲,你覺得好虛好假,不想年年再演一次。
於是,我們開始一股「反禮物」的風潮,我的理由是──
不要給對方壓力!
不要給對方添麻煩!
不要逼對方跟你虛情假意!
直到最後,突然間,只剩你一個人了。
你大罵:中秋節這麼重要的日子,竟然沒有人給你關心?
你都忘了,那是因為,之前當你收到九盒月餅,你是怎麼私下講人家,表現出來的?你以為自己私下忖忖,卻不知對方已經感覺出來!
或是,對方看到你收了他的禮物,感覺到你的回應似是虛偽,大為傷心,下次對方不但不送禮,連你這個朋友也默默的從名單中剔除了。
最後終於發現,沒有朋友了。
你才領悟,原來,「送禮」的重點並不是那個禮物,也不是那個過程,或那些細節。其實「送禮」最大的意義是在送禮本身這個「動作」,它年年都發生一次,雖是贅矣,但年年都表示你在「打卡」,記得你有這個朋友。
而且,我觀察發現,不希望送禮者,往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不懂「欣賞」對方的禮物。
如果你覺得「不送禮」有理,無論邏輯如此暢通無阻,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你不懂的「欣賞」朋友的禮物,畢竟,禮物,本身並不是拿來百分之百的好用或好喜歡的,禮物是一種情義,它是一個象徵,代表我還記得你、記得你有多重要,無論它多麼庸俗、多麼醜陋,它都是值得你去欣賞的美物,而這些「不送禮」之人之所以落得這樣的邏輯,往往許多本身對禮物的「標準」就莫名其妙的高,對於別人的禮物,表面收下,私底下批判得一無是處,都忘記那至少是一個有花時間去挑、去買、去送的禮物,才會到最後衍生自己也不送禮了。
禮物本身是「笨」的,但私下的關心卻是「真」的,就算只是每年的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但它依舊代表一種感情,而你很簡單,只要去「接受」它就好,但,現在的人,有的可能是太常收禮,以致於連個「接受禮物」的雅量都不見了!
但有的人,卻會很高興的收下,無論收到什麼,都會永遠的保留下來,用不上,就放在冰箱裡,從來不吃,也暖在心裡。然後,到了該送禮的時候,他會去傻傻的買一個禮,不管對方怎麼推拒,還是會送出去。
別小看人類老祖宗的智慧,禮物,再聰明的人也參透不了它真正的意義的,那,不如繼續去維持它,它可能是那些危危友情、愛情、親情的「最後防線」了。
(圖片來源:JuJups 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