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專心收集網站成功資料,自《宇宙系人類》一書出版後,就只有在各雜誌的專欄或書本推薦序才會寫到「非網路題目」,期間累積大量資料。今早再看到一篇不錯的(這篇其實是去年老文章,這周被重新提出來講),周一嘛輕鬆一點,我來寫一篇──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叫做Philip Yaffe,前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現年65歲,現在在比利時擔任教授與公關顧問。他自問:「年齡愈大,為何時間好像一溜煙的滑走?」
他說,對他而言,這狀況在最近幾年尤其嚴重。他每天細細的品味每一分鐘,「以為」時間過得應該很慢,但當他回顧時,卻還是驚覺「怎麼還是這麼快!」他覺得不平,好歹自己也是好好的在過時間,為何,時間仍像細沙從指縫嘩嘩流去?他驚想,以這樣的速度來看,或許到了90歲,他會突然一想:「咦,上次想到『時間過得很快』還是65歲,時間真的過好快,才一眨眼就到了90歲!」那還得了!
Philip覺得,事不宜遲,他決定趕快研究!
他的研究從Google開始,敲入搜尋引擎,找到一大堆在抱怨、討論、評析、舉証、解釋、發表關於「時間過得愈來愈快」的網民留言。他發現,大部份的人都將原因歸疚於「有了孩子」。有了孩子,就會發現他們「長得很快」。孩子天天都在長大,錯覺自己的時間也突然加速了……云云。不過,Philip發現,到了50幾、沒有孩子的人,也開始在討論「時間過得很快」,所以他馬上推翻了「有了孩子」這個大眾常常誤解的解釋!另外一個網友常提到的解釋呢,則是「找到新的宗教信仰」,之前有一個研究說,美國人有很高比例是在成年後才「轉換宗教」,不過,顯然這也是部份人士的心路體驗,大部份的人並沒有這樣的狀況。找不到答案的情況下,Philip這位沮喪的老傢伙,只好求助於科學,結果這些年來雖有fMRI,但沒聽過有人利用最新技術在研究這個「時間為何過得快」的千年謎團。
求助無門的Philip只好自己想。結果,被他整理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這個邏輯,顯然還有點道理,以致於這篇文章半年來得到一些網路人的轉寄,亦得到總編輯的刊頭背書──
Philip認為,原來,這件事本身可能都維繫在當我們喊出「時間怎麼過這麼快」時,我們腦中所在想的事情。時間快並不是幻覺使然,當我們喊出「時間怎麼過這麼快」,我們是真的「看」到了時間過得很快,問題是,我們當時到底是「看」到什麼,才突然覺悟時間過得很快?
Philip說,每次有感「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往往都是想到人生中某個「大事件」,譬如說,和某一個重要的人吃第一次晚餐,或哪一個人和我們說一句重要話。或許,我們想到自己一生中的大事如「畢業典禮」、「第一份工作」、「某一場三星期的旅行」、「自己的婚禮」……然後,我們將自己「以為」的日期,對照一下那樁事件所發生的「真正的日期」,就會在1秒內產生一股極大的訝異,令自己必須狼狽倒退幾步癱倒在地,語塞:這、這、這……怎麼可能,已經過了十年了?已經過了二十年了?
這些大事件有一個特色。它們都是我們期待了很久,而且覺得它們很困難的事。人腦的機制就是這樣,我們肯定是記得「大事件」多過於「小事件」,有70%的事件我們已經忘記,因為它們太小,所以,還留在我們腦海裡的,雖然看起來是小事件,其實它們是大事件!
這些大事件包括--
譬如「大學畢業」。大學還沒開始前,我們會覺得那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那時候只想好好把這學期要做的事情做好,很少人會去想太多。而當「它」真的發生以後,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它便已經變成「過去」。事實上,它可能在它發生的前半年就已經變成「過去」!可能畢業典禮都還沒發生,你已經天天都在想著你已經畢業以後的事情,多年後回想,你以為當時自己已經畢業了。所以,假設大學是唸四年,那大學畢業那一天的四年前、四年後的時間速度,是「天差地遠的」。畢業的四年前,「畢業」這件事是多麼偉大、巨大的事,而畢業的四年後呢?「畢業」這件事打從當時第一天就渺小了,花了四年的時間,已經小到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已經渺小得再也完全看不到。如果用圖像表示,前四年可能是慢慢的上坡。後四年根本不是「下坡」,而是一道筆直的懸崖,一到山頂的隔天,直接掉到山下去!
不過,問題來了。我們的大腦並不知道這件事。所以,那前四年、與那後四年,都在我們的記憶裡,扮演著自以為同等的地位。所以,當我們累積愈來愈多這樣的「上坡」、「掉下懸崖」,我們的時間感肯定錯亂了。我們會不斷的以為那邊「還有下坡」,其實,早在好久以前我們就已經把那個大事件給丟掉了。愈來愈多的這樣的狀況發生後,我們累積了一大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的事證,隨便一想,都會想到一個例子,於是我們愈老,「大事件」累積愈多,愈是天天在歎:「怎麼時間過得這麼快啊!」
而實際上,時間並沒有過得比較快。時間,忠實的打著它的節拍。只是人腦記性差,對於過去的時間很容易錯亂掉了。以上就是這位作者所提出的觀察,我覺得可惜的是,他並沒有為他的觀察提出一個「我們應該做的事」。他甚至很悲觀的說:「如果以上屬實,那我們真的就只能做一件事:『Nothing』」。
也對啦,但,我另有一個想法──
如果我們時間過很快,真是因為以前的「大事件」所帶來的時間感的錯亂,那時間過得很快,表示我們的生命,愈來愈缺乏「大事件」。
這位老記者Philip自己也說,他覺得他人生最大的事件,都是在出社會前。於是,我把那位老記者的問題修改成:「出了社會後,為何我們時間過得特別快?」
這是真的。大部份的「大事件」,尤其是社會賦與我們最大的事件,大部份都在「出社會」前後幾年內全部完成了。人類社會的設計便是如此,形塑每一個人,「培養」每一個小小公民,在出社會時可以符合其他眾人的期待,然後出社會後就變成自由發展。於是,幾千年的文化設計了「畢業」,設計了「婚禮」,然後……如果你有小寶寶,你的「大事件」從自己身上轉到小寶寶、青少年、出社會的過程。如果你沒有,基本上你就已經沒有「大事件」。不過,以上的時間飛快原理告訴我們,其實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才是真正影響自己時間概念的事件,無論是否結婚或有小孩,自己的「大事件」早已在20~30歲就已經幾乎結束了。
這是人生。如果不要這樣?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嘗試第一題數學。對一顆小小的腦袋來說,那題目,真的有如登天之難!但,小孩子因為是小孩子,因為他身邊的大人已經知道:「自己也是這樣學過來的」,所以,大家會理所當然的「強迫」小孩,讓小孩知道這題數學題是一定要「克服」的,而且也帶給小孩信心,他一定可以克服的!
於是他克服了,並順利的完成了好幾樁不可思議的「大事件」。
然而做完這些事,進入社會,之後就不一樣了。雖然有一說「活到老學到老」,許多社會大學提供著各式各樣的課程,但這些課程基本上是社區服務或課程販售;它們是在「填補需求」,而不是在「訓練大人」。他們已經先確定大人大部份是無法被訓練了。譬如我認識的一些英文家教老師、鋼琴家教老師都表示,碰到成年學生,他們的目標是「他們快樂就好」;但碰到孩子,他們的目標是「要把他們教得很好」。當我們外行人問到:為何不努力鞭策大人?老師們會說,一努力鞭策,大人的受挫感會非常巨大,很快就不上課了。不上課不只是沒學費,最重要的是,最後大人「學會」的目的,也更不可能實現。與其讓夢想快速破滅,不如再維持一個生機,讓大人可以有機會多給自己機會來學會這門才藝。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人的世界,已經沒有任何足以記憶的「大事件」。即使有「大事件」的機會,但大人常常一碰到「大事件」就會「逃跑」;大人選項多,看到太困難的工作,可以遞辭呈再換一家;看到買不起的房子可以說服自己「自己沒那個命」然後還回過頭想辦法更極端的相信「那些富豪也不會比我現在快樂」。總之,大人會想辦法讓自己安穩的活在現在的生活裡,讓自己在「沒有大事件」的情況下,依然好像以為自己活得很有聲音,其實,自己早已經結束了人生,接下來只是等到70歲的那一句一定要說的話:「唉,時間過得真快!」
大人不再給自己那一題數學題。大人認為,我已經什麼都會,我不必再挑戰什麼了!
未來會換來的報應,就是飛快的時間,還有不知道做了什麼事的三十、五十年。
解決方案呢?也不會太難,我覺得,可稱作「期許加大」(Super-size your goal)。
你說,每天固定捻花惹草?
沒關係,不過,你要每年期許捻出「更大」的花、種出「更高」的草!
你說,每天錢多、事少、離家近?
不要緊!不過,一年以後,你期許自己錢「更多」、事「更少」、離家「更近」!
你說,要天天保持快樂?
這樣不行!你要有熱望,一年以後,要比現在快樂要加倍,前所未有的快樂!
現在永遠都還是可以開始「塞大事件」的時候。我常以自己的生日為目標,每年自己生日,希望達到什麼目標。那目標一定要夠大、夠困難……不,不只這樣,一定要到「幾乎不可能、幾乎無法想像」的那種登天般的困難。每年都一個,三十年就30個。於是到老的時候,我們不會去講「當年勇」,我們會多了30樣值得摸著白鬍侃侃而談的偉大事跡,它們就發生在去年、前年、大前年……。
「期許加大」,不表示成功會加大。不過,以人生時間利用的觀點來看,儘管它們都是失敗的,它們依舊是嚇死人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