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暑假一位朋友帶家人回台灣玩,他已經出國20年了,每三年回來一次。
在餐廳,我們看著牆上嗜血的電視新聞,聊起這裡。
「唉,台灣最糟糕的就是新聞。」我講到,指著電視上面說:「每天非常芝麻蒜皮的小新聞,同一則,報了千百遍,所有的相關人被『起底』,新聞已經八卦綜藝化了。」
朋友點點頭。
「台灣這邊的新聞媒體,每次回來,都更『嚴重』了。」他說。
「以前偶爾還有一些其他新聞,現在不但沒有國際新聞,連本地新聞,也只剩一兩條,大家當下最關注的新聞拚命報。」
「雖然美國也有一些新聞是偏頗的國際觀,但至少他們有『國際觀』。」我應和:「台灣連『國際觀』都沒有!」
不過,我這位剛從國外回來的朋友卻搖頭。
「我有另一個看法,」他說:「台灣媒體並不是缺乏國際觀。」
什麼?
這論點我第一次聽到。台灣的新聞缺乏國際觀,不是大家都這樣想嗎?
「台灣的新聞,都是市井小民的事,國外發生何事,一條也不報,這不叫沒有國際觀是什麼?」我有點小激動:「大家都這樣說呢!」
他說:「最大的問題,應該說問題的源頭,是在另一件事上面。」
喔?
台灣沒有國際觀,是因為什麼事?
新聞要報什麼,是新聞的事,還有什麼事,是這個問題的源頭?
「那就是,台灣人實在太愛看『時事』。」朋友說。
「我住過幾個地方,看過幾種社會,從沒有看過有一個地方的人,這麼『愛看新聞』的!」朋友說:「你看,我們現在明明在餐廳,為何還是在看新聞?」
為何在看新聞?
為何還有新聞看?
甚至不接LINE,只盯著牆上那激動的主播?
突然理解,這位朋友剛從國外回來,果然觀察的和我們有點不一樣。
很有道理!
原來,台灣的新聞至此,很可能都要怪台灣人太愛「時事」、太愛看新聞。放眼望去全世界,大部份的新聞觀眾,不是一般市井小民,而是某些特定的社會人士,而且,就算這樣,他們也不會一直盯著新聞看。
但,在台灣,你會發現,這裡好多人都是這樣看新聞的─—
吃中飯,在餐館看新聞。
回到家,第一件事,先轉新聞。
早上一起床,也先看新聞。
新聞、新聞、新聞。
新聞變成台灣人平常的「背景音樂」。
無聊的時候,開著新聞,聽新聞,竟可以當作「休閒」。新聞比電影台或肥皂劇都像休閒。這,就是問題所在。
然後,為了迎合觀眾口味,電視台也想盡辦法讓新聞「更精彩、更好看」。所謂更好看的新聞,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最容易懂、最淺白的在地新聞,一些家庭糾紛就像肥皂劇,一些起底別人隱私亂報的就像驚悚的偵探小說……。
於是,循環下來,就產生了現在完全無法撼動的習慣──這已經不是電視台的問題,而是台灣觀眾對新聞的熱愛。
所以,該怪的是,為何我們這麼愛看時事、這麼愛看新聞?
愛看時事,時事就「愈來愈好看」,繼續影響到下一代,跟著看電視,跟著愛上時事,跟著愛看新聞,一生緊盯local淺白的時事……。
如果問題是出在電視台,容易解決,但若問題是出在民眾的興趣,自由市場、供需關係,那,這可能會是往後好幾世代的課題了。
時代已經變了。現在的社會新鮮人,是在新聞、時事的影響下長大。
當他們進入職場,該如何當他們的主管?
這是一堂老主管應該重新學的課。
更是準備第一次做管理職的新主管該看到的課。
好課城下個月即將推出新課「新世代管理」(請見課程細節),周定遙老師在眾多管理學講師中特別突出,因為他當年曾於麥當勞企業第一線管理一批六年級生,也是最先遇見七年級生帶來的變遷,更在後來的工作中,成為全台灣第一批碰到八年級生的主管。
橫跨30年的世代,周定遙老師幫你整理好一連串的步驟,不藏私,在一堂課全部教給你,讓你「有效」的管理「各類型」的新世代部屬。只要3小時,即有機會具備一位「跨世代主管」該有的管理能力。
此課程好評不斷。某位服務業的店長表示,引導、溝通詢問、認知與對話,在公司定位及相關事物上的先期準備確實有很大的幫助。某位高層經理也表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口語人員的溝通,場景中的製造環境氛圍分享,是一個很棒的體驗。某位設計師表示:講師口條好,見識到更多模範。
若有興趣,座位有限,請儘快點擊這裡,報名訂位。
(圖片來源:Jesse Wang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