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Amy Chua於2011年1月推出「虎媽」一書,掀起了各式各樣的評論,其中負面居多。有人認為,教小孩不能像「虎媽」,應該像「象媽」;也有人提出「海豚媽」理論。
但在該書出版後整整三周年的這星期,有一位華裔在網路上撰寫一篇文章,他說,他真的很謝謝他的爸爸媽媽,而他們正是「虎爸虎媽」。
虎爸、虎媽,網路上罵聲震天,他還在感謝他們?
感謝舊式的教育?
這位華裔形容,他爸有一次用雞毛撢子打他,打到桿子都斷了,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做作業;有一次他則被罰坐在餐桌直到半夜12點,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吃他媽媽煮的飯。
但,他寫了一句中肯的結論:「或許我不同意他們的做法,但我卻不能否認他們方法的『結果』。」(While I may have disagreed with his methods, I can’t argue with the results)。
什麼結果?
他很快的發現,他父母的責打,讓他很快的在人生上面學會「獨立奮戰」。到了高中,當其他同學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他自己卻已經會判斷自己對課業及其他科目的「付出」是否等於「收穫」。他開始計畫自己的人生,不必再由父母幫他操心。最重要的是,他學會的是如何「激勵」(motivate)他自己,讓他自己可以達到,他所想要的「結果」。
套句華人常說的話,就是「對自己負責」。
這是關鍵。
專家不解的是,這種一路打罵長大的孩子,難道沒有任何「陰影」?
這位華裔表示,和其他亂打孩子、情緒化的虎媽不一樣的是,他的父母雖然給予責罵,有些責「打」,但,他父母會讓他從來沒有一刻認為「父母不愛他」。
這是一個關鍵點。有的父母非常嚴格,卻讓孩子已經不知道他們在生氣什麼,這種個人式的發洩,讓孩子留下陰影。孩子會覺得,是不是父母不愛他?
然而,當父母「賞罰分明」,如作者所說,到了耶誕節、生日,他的父母沒有一次不給他一個溫暖的驚喜,遠遠超過他小小的期望。而他長大以後也發現,他很快就發現,他的父母嚴格管教,絕不是因為認為他很爛、他很遜,而是認為「在鼓勵之後,他還可以做更多」(he believed I could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with an extra bit of motivation)。
也就是說,這位華裔的父母,雖然是「虎媽」,但他們一直讓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絕非「犬子」,而是「虎子」。
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深信,父母已經洞察自己孩子的實力,絕對是「虎子」級。因為這樣,孩子在嚴格的管教下,同時建立了無比的信心,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就。
這樣的信念,不成虎子,也難!
社會競爭愈益劇烈,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無論當不當「虎媽」,都要給孩子一個「虎子」的格局,或許這是虎媽三周年、幾千則評論之後終於教我們的一件事。
(圖片來源:bubbl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