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愛河、城市光廊外,高雄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KH STYLE高雄款】帶你迅速瞭解高雄市吃喝玩樂好去處!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科普探索.無限可能☆】經典科學套書5折起 ★☆

第442期 2016/12/31

大腦解密手冊

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
為何沒有人是孤島?科技將如何改變大腦的未來?

完全破解大腦如何型塑我們的生活,
而我們的生活又如何受大腦的影響!

大腦解密手冊


  在《大腦解密手冊中》,最受歡迎的神經科學家伊葛門,用眾多實例帶領大家了解,關在暗暗腦殼中,一般人摸不到也看不到,不發聲響的大腦,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

  .你從出生到兩歲,腦神經連結達到最高峰,是成人的兩倍,但之後才是關鍵,要保留哪些,要留下哪些,才是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關鍵,但到底哪些連結會留下,那些會修掉呢?

  .我們以為可以活在當下,但事實上我們此刻的所見所聞,都只是一種回憶,現實意識是大腦進行的小把戲,當下早已過去,怎麼會這樣?

  .今天,你想起跟父母的關係,覺得溫暖美好,但明天卻又覺得冷漠受傷,事實上可能只跟你在什麼環境下回想有關,是不是嚇了一跳?

  .比電腦精密的人腦,在科技的幫助下,突破的極限超越了我們的想像!

  伊葛門用一篇篇的故事,以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告訴讀者,我們的頭腦,正是宇宙最奇妙的東西,而想理解這最奇妙的東西,就從《大腦解密手冊》開始。

大腦解密手冊

  人出生了,腦還沒長好

  剛出生的人類實在很沒用。我們大約要花一年的時間才學會走路,需要兩年多的時間才能清楚表達完整的意思,而且還要許多年之後才會照顧自己。

  我們完全依賴周遭的人生存;與其他哺乳動物比較,海豚生來就會游泳,長頸鹿誕生後幾個小時內就學會站立,斑馬寶寶出生不到四十五分鐘便能夠奔跑。環顧動物界,我們的動物親戚出生後很快就相當獨立了。

  表面上看起來,那似乎對其他動物非常有利,但事實上反倒成了限制。

  初生小動物發育得很快,因為牠們的腦子已經根據許多預定程式接好線路,但這種準備妥當卻犧牲了彈性。如果有一隻倒楣的犀牛,發現自己身在極地凍原、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座峰頂,或東京市中心,牠是沒能力去適應這些環境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會在那些區域見到犀牛)。

  帶著事先安排好的腦來到這個世界,這種策略在生態系的特定棲位會奏效,但是若讓動物處於該棲位以外的環境,牠繁衍興旺的機率並不高。

  相反的,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從極地凍原、高山,到熙攘的市中心,人類都能夠茁壯成長。我們能夠這樣,是因為人類的腦在出生時仍有很大的部分還未完成。其他動物的腦是所有線路組裝完畢才出世,我們可以稱這種方式為「硬體布線」;人類的腦則不同,它容許自己受生活經驗的細節來形塑。這種情況導致人類在小時候,腦有很長一段時間顯得無用,因為那顆腦正在受環境的潛移默化,這種方式就是「即時布線」。

  先突飛猛進,再雕琢成型

  年幼的腦彈性十足,這背後有什麼祕密?並不是年幼的腦會長出新細胞,事實上小孩的腦細胞數目與成年人相同。祕密在於腦細胞如何連結。

  然而在嬰兒出生時,情況迥然不同,大部分神經元(神經細胞)並未連結,在生命的頭兩年,神經元在接收感覺資訊的過程中,開始迅速連結。嬰兒的腦中,每秒會形成多達兩百萬個新連結(也就是突觸)。到了兩歲,孩童有超過一百兆個突觸,是成年人的兩倍。

  腦中的連結程度在此刻達到高峰,遠遠超過所需。這時,密集形成新連結的盛況不再,而改行神經「修剪」策略。你長大成人時,有50%的突觸會遭修掉。

  哪些突觸該留下來,哪些突觸又該丟掉?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線路,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的沒有用處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遭到剷除。如同森林中的小徑,若都沒人走,就會荒廢了。

  從某種意義來說,腦子從已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中修修剪剪的過程,決定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並非因為腦裡長出什麼新東西,而是因為腦子刪掉了一些東西。

  整個童年時期,周遭環境雕琢我們的腦,從由眾多可能性形成的叢林中,把腦修整成與我們遭遇到的經驗相切合。我們腦中的連結減少了,但留下來的連結變得更加強壯。

  舉例來說,你在嬰兒時期聽到的語言(比方說英語或日語好了),會讓你聆聽這種語言中特定聲音的能力增強,造成了聆聽其他語言聲音的能力變弱。

  也就是說,出生於日本和美國的寶寶,一開始都能聆聽和回應這兩種語言的所有聲音。隨時間過去,在日本長大的寶寶將無法分辨R和L的發音,因為日語並沒有特別區分這兩個音。我們是受出生時碰巧進入的環境所塑造的。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大腦解密手冊


 我們真的只動用了10%大腦嗎?

科學新聞由Pansci.tw泛科學提供

作者│活躍星系核

神經外科醫生卡爾.拉什萊(Karl Lashley)以大鼠迷宮為實驗,在訓練大鼠走迷宮之前或之後切除不同區域的大腦,觀察其學習能力。失去部分大腦皮質的大鼠依然可以走出迷宮。他發現,皮質的破壞面積越大,大鼠越難走出迷宮,但長時間的訓練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且學習能力跟皮質破壞區域沒有關係。

因此拉什萊在1950年代提出了知名的等位原則(Equipotentiality),即不同腦區執行相同任務,以及質量作用原則(Mass action),即學習能力與大腦皮質含量有關,而與腦區無關。

拉什萊的理論在半個世紀前相當受歡迎,但現在科學告訴我們,大腦在執行工作是分工的,而不是整體性的。區區一個腦中風就可癱瘓大腦作業,依照中風位置和面積又有不等的影響。例如,運動皮質(Motor Cortex)受損會造成半身不遂;額葉(Frontal lobe)的布洛卡氏區(Broca’s area)受損會喪失說話能力。雖然大腦的可塑性讓未受損的區域在一段時間後可以彌補部分功能,但鮮少有痊癒的案例。

比起拉什萊實驗的大鼠,人類的腦部顯得更為複雜。人類的腦重量佔了體重約2%,卻消耗了20%的能量,呈現了不合比例的能量分配。大腦(Cerebrum)負責執行認知功能,小腦(Cerebellum)控制運動協調而腦幹(Brainstem)負責維持呼吸等非自主行為。比起其他動物,我們的腦部相對大得多,演化出這麼耗能的腦袋,一定是因為我們非常需要它。

腦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來驅動數以百萬計的腦神經元溝通,將分工區域連接起來形成監控網絡。如果我們真的只用了10%的腦袋,那等於我們需要提供如此龐大的能量給那閒置的90%腦袋,這顯得非常不合理。

腦部的不同區域執行著不同的功能,並且相互連接讓我們得以協調複雜的任務。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可能使用10%或100%的腦袋,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正在做什麼事。

即便是日常生活的行為,如購買一杯咖啡,我們也需要使用到高度的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來決定我們要做什麼、條理分明的說話,讓他人知道我們的選擇。不只這些,我們還得計算價錢並且精準地將錢遞給對方。各腦區必須相互合作,我們才能做出協調的行為。所以即使小區塊的腦部損傷也可能對腦部功能造成嚴重的破壞。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 【Pansci.tw泛科學】
我們真的只動用了10%大腦嗎?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