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拾聲音風景的詩人 ── 拾景人
※獨立書店聯盟撰文採訪義工 朵兒採訪報導
採訪Yannick Dauby (澎葉生) 與宛璇的這個晚上,小巷間徐風微涼,路旁草叢堆傳來窸窸窣窣、呱呱作響的蛙鳴。這些春末夏初傍晚再平凡不過的聲音,不引人注目的在角落裡爭鳴,吵雜合諧的交相譜曲歌唱……。是怎樣一個機緣,會讓這位來自法國的聲音藝術工作者與詩人影像魔術師,獨鍾這座島上那頻率不等、出沒季節不一的一群「綠精靈」合唱團?又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這對撿拾風景的最佳拍檔,長年遊歷城市與鄉村之間,傾聽那些過於平常、致使我們從未認真聆聽的環境低語呢?
蔡宛璇,一個來自澎湖,像風一樣輕靈的女子。總在最不起眼的廢墟或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群裡,尋找屬於每一棟建築物、每一個城市,最原始的樣貌與聲音。幾年前,宛璇與聲音工作者Yannick Dauby組成了「拾景人」創作團隊,或用聲音、影像、文字,去記載每一片撿拾到的風景。冬季回到了宛璇的故鄉澎湖,聽風;夏季來到了Yannick的國度,法國干亞村,蒐集兩地截然不同風貌的村落遺跡。
在「村落遺跡」與「蛙蛙哇!台灣蛙聲音景」兩張聲音CD中,隨處可看見、聽見宛璇與Yannick的巧思。因為迫不及待想與大家分享收集好一段時間的蛙鳴,宛璇與Yannick決定先出版「 蛙蛙哇!台灣蛙聲音景 」上集。內容集結了面天樹蛙、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等16種蛙鳴聲。在小溪邊鳴唱宛如小鳥的斯文豪氏赤蛙;在樹洞裡稍有風吹草動就噤聲的艾氏樹蛙;穿著斑點紅內褲的莫氏樹蛙……Yannick好似摘下了自己的耳朵,放在每一種蛙群裡,將聲音透過麥克風錄製呈現,聽蛙兒們歌唱,真實地如同置身池塘畔的荷葉群裡。
「蛙蛙哇!台灣蛙聲音景」 融合民俗、迷幻、童趣設計風格的「綠精靈」合輯
宛璇認為,在台灣,喜歡生態與喜歡藝術的多為壁壘分明的兩塊,其實兩者間有許多交集之處。當生態、文史藝術、音樂扣上環結後,能展現給大家的震撼力更強。
蛙鳴當是自然且讓人有想像力的激盪,宛璇計畫以不失真又不失童趣的風格,詮釋這張青蛙CD,於是找來了年齡不依、領域不同的「設計團隊」為這張俏皮輕快的蛙蛙合輯操刀。剪紙藝術家吳耿禎,應宛璇之邀,為CD唱盤設計圖像。以往就曾剪過多幅蛙和人的剪紙藝術品,由於作品多為方形,Yannick認為,這麼有趣的剪紙藝術若能以圓形秀在CD唱盤上,將會更有趣。在耿禎巧手摺疊修剪下,就變出「蛙蛙兒」這幅畫來。
打開專輯內頁,目光立即被兩張帶有迷幻民俗風情的青蛙圖像所吸引。這是民俗畫家李俊陽的畫作。早年當過電影看板師、廟彩繪師、木偶師的李俊陽,作品多為民俗奇幻風格的彩繪,宛璇與Yannick非常喜歡民俗融入迷幻的元素,帶點天馬行空的想像,傳統中的轉化與創新,與CD內容想要表達的意象不謀而合。
CD的內容頁製作上,宛璇放進了孩童看生態的元素,邀請朋友的小孩一起來設計這張專輯。台灣聲音藝術家林其蔚之子林伯曈 (當時五歲),繪得20多張系列畫,就相當具有節奏性。以動畫思維,觀察小青蛙的特徵:圓圓的頭上有兩顆又黑又亮的眼睛,兩隻短短的前腳與兩支長長的後腳,在荷葉上蹦蹦跳跳….沒有具體的圖像,卻細微地反應他在貼近大自然觀察青蛙時,所看到的景象。
台灣目前共有三十六種青蛙,在不同季節就會出現不同的求偶蛙鳴,這是出生在法國尼斯的Yannick,獨鍾這群綠精靈美妙歌聲的原因。在法國,蛙類生態多樣性不高,從小生長在法國南部地中海型氣候的Yannick,幼時只聽過地中海樹蛙的鳴唱。來到台灣後,溫暖的海島氣候和天然環境,孕育多元豐富的蛙類物種,不同物種群聚時,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多重奏樂團。
Yannick認為,多數人過於限制自己的耳朵,聽得範疇較狹隘,若能讓人們有機會透過聽覺去了解環境,讓聲音成為認識環境的主角,會有更多新發現。訪談過程中,Yannick想起約翰‧凱吉曾說過的一句話:「在我聽到的聲音裡,沒有一種是我不喜歡的。聲音的唯一一個問題就是音樂。」任何一種聲音現象,只要我們用心聆聽,並且聽進去,就會真實感受到微妙之處。由於我們的腦子裡已經裝進太多聲音模式了,所以常會去選擇去抗拒不在這些模式內的聲音。
尊重生態原始樣貌 藝術是種俯拾即是的感動
宛璇與Yannick將「拾景人」這名稱視為一種工作方式,或許是生活裡某一個場景和某一個事件結合,或許因為對這個事件有特別的想法、特殊意義,所以賦予特別的詮釋。生活中,細微的瑣事都可能是創作的素材,從現實的景物中擷取,透過內心的轉化變成作品,拾景人並不會侷限創作媒材。
創作「 蛙蛙哇!台灣蛙聲音景」,Yannick搜集蛙類資料過程觀察到一些現象。18世紀研究生態物種學家,為了保存資料寫生,不只畫圖,還要將物種的特徵整理、簡化呈現。這種純粹知識性的圖像構成,不帶想像力畫出物種最重要的特徵,是幫助一般人認識生態的好方法。發展至今,坊間出現越來越多Q版、擬人化的生物圖鑑書籍,背離現實狀況太多。舉例來說:法國的狼,曾被大量剷除甚至滅絕,就是因為既定印象傳達出邪惡、有害,所以遭此命運;卡通傳達綠繡眼可愛的模樣,不久市場上就出現很多販售綠繡眼攤商。圖像不實的傳達,日積月累,無形中都會造成生態失衡。
拾景人曾應邀在老茶館紫藤廬裡進行即興創作裝置展。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充滿人文與歷史感的空間,宛璇打算透過裝置藝術,製造點不一樣的小驚喜。將小本手抄詩集吊在椅腳;小紙箱旁播放流水聲CD;古錚音樂演奏中,忽然出現一聲蛙鳴;在刊物裡夾報詩句……這個商業空間,藝文空間,或對某些人而言更像是一個家的茶館,把展覽的元素完全融進生活週遭,與某些東西不期然而遇,反而越接近藝術的本質。宛璇總說:「藝術不該變成一種朝聖殿堂,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東西, 而是一種浸潤,一種體會。」
當時一名服務生開心的告訴宛璇:「我知道,你們就是要在空間裡,偷偷放點不一樣的東西,然後讓我們忽然發現,原來這樣也是很美很有趣。」這就是拾景人的想說的。生活中一個俯拾即是的媒材,都能帶來平凡真切的感動。
.全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