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微光──專訪東海書苑
※獨立書店聯盟撰文採訪義工 昭榆採訪報導
在城市裡找到一個自己可以安然自在的角落,通常在一盞燈下。
燈下收容所有的故事而不問緣由,接受我們放下帽子脫下外套時帶來的塵埃,容許我們疲憊的身體重重的在這裡放下,像一根蘿蔔一樣被深深的種在這一小塊土裡,泥土微濕聞起來令人熟悉而安心。
東海書苑是台中市裡的一盞燈,推開書苑的門,發現這個大約二十幾坪左右大小的空間,瀰漫安靜自在的氛圍,書,自天花板到地面上,自矮桌面到牆上,由裡到外從上到下的蔓延,吧台與座席被包圍在書與書之間,安靜得像是脫離了時光的腳步。走進來彷彿擾動了原本沈靜的空氣,然而在找到地方把自己放下之後,空間便調整了一點點姿勢,把我們也涵括進去了。
相互交錯的座席與書,沒有特意分別,拿到喜歡的書可以隨處坐下,找了喜歡的位置身邊也有隨手可以拿取的書。老闆廖大哥說,因為書不是裝飾品,它需要被真真實實拿下來翻閱,所以在這裡書與人是在一起的,是在同一個空間區塊裡的同一部份。
吧台隱身在書苑的角落,除了供應義式咖啡、茶和簡單的點心之外,還有幾種廖大哥推薦的單品咖啡和啤酒。書苑的門口有一個畫著咖啡地圖的黑板,上面告訴我們這裡幾種單品咖啡的家鄉在哪裡。不會選咖啡沒有關係,如果有一點時間,廖大哥會很樂意告訴你這裡這裡每一種豆子的來源與它們各別的個性與風味,願意的話,可以嘗試一些以往不曾嘗試的豆子,給味蕾有機會感覺不同的咖啡風景。
書苑一樓的空間原本只有現在的一半,今年農曆年後才合併了隔壁的一樓,變成現在的模樣。目前仍然可以看到兩邊牆面拆除的痕跡,及一大面只有批土但是沒有上漆的牆面,兩個陳舊的電表及線路被保留在它原有的位置,成為書苑室內的一部份。
「我們本來是要油漆的,但是批完土之後看一看,覺得這樣也不錯,就保留下來了。」
一個看似沒有完成的空間,在填上大量的書籍與幾盞燈之後,竟然看起來非常順眼,甚至吸引人,像是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引聽者把心懸在空中,想像著故事的各種可能。
東海書苑一路走來,不曾熄燈,平實而不過度的熱情總是在這裡,由東海大學,搬到了車水馬龍的中港路,然後兩年多前終於落腳在國立美術館附近的這個區塊裡。自國美館至書苑門口這邊的街間,其實並不是台灣原生種的高聳樹群取代了原有的台灣巒樹,「這就是台灣改變城市樣貌的速成方法。」
講求效率及速成的新方法,是否就是所謂的進步?一個在自己家附近、或是在上下班途中會經過的,可以閒話家常,可以輕鬆進來走走看看的小書店,是否就比網路書店落伍?何時開始我們學會了只與螢幕及網路互動,而忽略了開口詢問其實比網路搜尋能獲得的更多這件事?
離開書苑前,已經是傍晚,外面忽然下起了雨。我們用外套蓋住頭,邊跑邊回頭跟廖大哥說再見,跑遠了回頭,書苑的招牌仍遠遠的亮著,台中人何其有幸,在這裡擁有一盞微光,在城市裡,於是有了躲藏的地方。
全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