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本(或一套)武俠小說,能長期佔據主流書店的當眼處,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若論是本土出產的作家,金庸以後,唯黃易有此殊遇,但已將近十年以前。要知香港最暢銷的是財金美容等一類實用書藉,小說類則被翻譯書佔了一部份,本地小說作者的位置小得可憐,更何況是沒落已久的武俠小說?
新世代的讀者就算不溺於影像之中,而肯執卷閱讀,歐美日韓的奇幻小說提供的魔法神龍蒸汽銀河,也比少林武當神功寶甲可觀。筆者曾在網上討論區讀到一位網友自信滿滿的評論︰龍族等一類奇幻作品背後有完整的世界觀,此乃中國的武俠小說所欠奉。
年長一輩的讀者,認為「民國以後無大師」,金梁古溫以後的武俠皆不值一讀,就像我們父輩永遠覺得流行曲比不上他們年代的老歌。即便是無可置疑的金庸,最新修訂的新版,亦未見得讓老讀者們接受。
有志武俠的作者全都「內外交困」,外有東西洋奇幻的威脅,同時內裡亦難以避免一種天問︰「既有金庸,為何還要寫?」
隨著網路小說興起,武俠有了所謂「修真」「穿越」一類的新分支,揉合奇幻小說的天馬行空,放棄金庸以來的武俠傳統。一心描寫主角如網遊般不斷修練升級、打敗敵人,給予讀者官能刺激。擺脫以往那種「內外交困」,不過武俠小說的未來始終未見樂觀(甚至更嚴峻)。
在這裡的處境下,一個堅持書寫傳統武俠、又極力賦予新詮釋的作者,還得到不俗的反應,長期在書店裡佔一席位,不是很值得我們鼓掌嗎?
《武道狂之詩》的包裝相當近似漫畫,或日本的輕小說,確實,港版的封面都是由門小雷執筆,香港一位起初繪畫同人誌進而成專業的漫畫家,她亦是《武》漫畫版的主筆。如前文所述, 喬靖夫這一輩的作者,不會只局限於單一媒體,不會如往日王司馬的插畫,對於金庸的小說是一種點綴,門小雷為《武》洗脫年輕讀者對武俠小說的固有形象,令人一新耳目。
一新耳目的,自然不只是包裝。
故事開始設定,名門武當派為証明自己「天下無敵」,組成遠征隊挑戰武林各派,主角燕橫的青城派弟子,在青城派被武當所滅後,遇上高手荊裂,共同踏上追擊武當的復仇之路…
如此橋段,在武俠小說中恐怕已出現過一千次不止了吧?只是這次為禍武林的魔教,掛了武當的名頭而已。筆者看著劇情簡介,滿腦子就是「惡搞」二字。如前文所述,看過喬氏以往作品的人,很難想像他會寫武俠小說,以他的往績,恐怕會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少林武當就像電影的歐陽峰,一個「虛名」而已。哪會想到,原來是玩認真的。
喬氏的武打描寫早已成信心保証,從單打至群鬥,都極具真實感且充滿逼力。
故事出現的八大派︰少林、武當、峨嵋、青城、華山、心意、八卦、迷踪、崆峒,都是武俠迷耳熟能詳的門派。但與以往大多數武俠作家不同,這些門派所用的武功,很大程度都出於他們的浪漫想像,喬靖夫筆下的這些門派,背後都經過大量資料搜集,即非百分百真實,亦有相當的考究,這從每章之間作為設定補充的「大道陣劍堂講義」可見一班。
透過「講義」讀者可了解喬氏的武功和武林是怎麼一回事,武俠迷熟知的名詞,如內功、真力等,不再是作者和讀者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默許其存在於武俠世界的神奇「原力」,喬靖夫作為一個真實的武術家,提供了具物理基礎的解釋;凡人眼中這些武術門派神秘莫測、高高在上。其實他們是擁有非同凡人的運動神經、格鬥技術,而為了專注練武而選離人群,可稱為「握劍的貴族」。
而這種貴族不同之處,在於其尚武精神,這亦是本書《武道狂之詩》最主要的題旨之一。以往武俠小說的武,很多時侯是達到其目標的工具,為復仇、為救國、為統一武林;而本書的武,卻是目標本身,武當挑戰各門各派,或將其消滅、或合併為武當的分道場,若為稱霸武林,借助權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不惜招來朝廷猜忌在武林挑起腥風血雨,偏又對皇帝延攬不屑一顧,一切就只為了証明武當武功「天下無敵」而已。被邪教思想沾染的武當派,奉行斯巴達式的訓練,學無前後,強者為先,只要夠強便可挑戰掌門取而代之。全書最大亦是最具魅力的歹角,武當掌門姚蓮舟不過是三十來歲的美男子。武當上下皆是「武道狂」。
但其他角色何嘗不是?面對強大的武當,各大門派只要改換門牌,自承為武當下的分道場,便可秋毫無犯,但故事發展至今,除了少林和峨媚,大多門派都甘冒滅門之劫,選擇頑抗到底,華山與主角燕橫的青城派便是如此命運。即令是抵抗,他們其實也有很多方法,他們卻堅持以武術擊倒武當,即便顏清桐已成功用毒令武當掌門失去抵抗能力,是擊倒武當的大好機會,但八大派多數人都不願乘人之危,反而視「功臣」顏清桐如過街老鼠。八大派何嘗不是「武道狂」?
當然還有荊裂,出身名不經傳的福建門派,十多歲便出海學習各地武術,回國後知道門派被滅,便化身獵人,單槍匹馬挑戰整個武當派,他手提船槳的造型,明顯參考自宮本武藏,絕對是武道狂的代表。
過去,我們看過很多武林中人,他們可以是官府、軍人、黑幫、鏢師、宗教人士、顛覆份子,卻佷少是武術家。喬靖夫卻帶給我們一堆武道狂,賭上自己的性命和尊嚴,互相較量,併發出動人的火花。
當然,若僅此已而,《武》充其量是一本技擊小說,這自非喬靖夫所滿足,一至五卷的故事,以五年之約為一個段落,為大家闡釋作者心中的武,包括武術、武者,是什麼。從卷六起,便是講述,身懷武功者該如何運用之的問題。《武》至今出版到卷七,故事從各派間的武鬥,發展至主角們與殘民惡黨的大戰,隨著王陽明的登場和寧王叛亂的發芽,讀者隱隱看到一個比武林私鬥更宏大的格局正在成形。
在故事發展未及一半的時候,評定《武道狂之詩》能否於武俠史上留名,實在言之尚早,但縱觀市場似乎反應不錯,更重要的是讀者大多屬年輕一輩,一洗武俠小說的「老套」形象,並且即將跨越媒介,實行動漫化,起碼是一部值得鼓勵的「橋樑」作品。
縱觀《武道狂之詩》出版的七卷,前五卷將「武」描寫得非常出采,其能否成為新一代的經典,便端看往後能否將「俠」寫到同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