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英文片名 The Crossing 可指十字路口
一般人看國片很少會去注意到它的英文片名。由於是給外國人看的,有時候它往往提供另一種的劇情指引或意境。以下就是近期的兩個例子。
吳宇森的《太平輪:亂世浮生》,英文片名The Crossing。意指「橫渡」、「渡過」(A journey by boat or ship across a river or sea),直指本片劇情發展軸心。不過它可以指「交叉路口」、「行人穿越道」或「十字路口」。
台灣的片名中譯者常搞不定這個字,美國1990年有部電影《黑幫龍虎鬥》(Miller's Crossing),當初在台灣先發行錄影帶,譯者看不懂原片名,但看是黑幫電影,於是硬譯為《米勒倒戈》(影片中根本沒有米勒這號人物),原因是譯者把crossing跟另一個字double-cross(意指背叛、出賣)給搞混了。Miller's Crossing原是片中的一個地名,直譯是「米勒十字路口」。
美國知名演員西恩潘(Sean Penn)20年前執導一部由傑克尼柯遜主演的電影《The Crossing Guard》,敘述一名父親為被酒駕事故所害的女兒復仇的故事。當媒體介紹這部電影時,對 crossing guard 和changing guard(倫敦白金漢宮前每天表演的戲碼)傻傻分不清楚,結果譯成《衛兵交班》。其實crossing guard 我們很熟悉,即是小學生每天上學/放學時,在斑馬線旁維護小朋友過馬路安全的護導老師或志工。這部電影後來正式發行時,取了一個很「聳」的譯名:《72小時魔鬼追殺令》。
沿用法警匪片名 導演吳宇森 向喜愛的作品致敬
我對吳宇森的電影多半肯定,但對他的電影片名,則不敢苟同。吳宇森熱愛法國警匪片,尤其是男星亞蘭德倫(Alain Delon)主演的作品。他自己拍電影時,一再襲用上述電影在香港上映時的中譯名。例如《喋血街頭》、《縱橫四海》,都是亞蘭德倫的電影。
最誇張的是,1992年周潤發、梁朝偉主演的《辣手神探》,原是美國演員克林伊斯威特在香港上映的警匪片系列Dirty Harry固定譯名的一環,如《辣手神探奪命槍》等。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在台上映改名為《槍神》,但它卻是約翰韋恩(John Wayne)1976年遺作The Shootist在香港上映時的譯名。
《太平輪》的副片名《亂世浮生》,則來自1992年尼爾佐登(Neil Jordan)一部描述愛爾蘭共和軍綁架事件的電影。大量襲用別人片名,美其名是「致敬」,在我看來則是製造混亂。
《車拼》It Takes Two To Tango Take 英文中的萬用動詞
台灣不久前上映了一部叫《車拼》電影,它的英文片名很有意思,叫It Takes Two To Tango,直譯成中文是「要兩個人才能跳探戈」。這是英文成語,意指「事情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
但有時候它也用在負面的事情上,例如指「雙方都有責任」,或是跟中文成語「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用法相同。
這裡想說一下Take這個字。它幾乎是一個萬用動詞,但英文初學者因為不了解而不會用。例如「花時間」(特別是在抱怨時),會用Take,舉例:I took three hours to get home last night.(我昨晚花了三小時才回到家)。 搭乘大眾交工具,不是用ride而是用take。例如Take a bus,或是take the train。此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外帶、或外送服務,英文叫takeout(可作名詞或形容詞用),或是to go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