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可不是馬,是魚喔!還是在動物界中相當罕見,能一肩扛起孕育子女責任的偉大魚爸爸。
嗨∼大家好,我叫小海!剛剛過完溫馨母親節,大聲說愛的你,有沒有想好如何為辛苦工作、正翹著二郎腿在一旁看報紙(很傷脊椎啊∼老爸!)、或是喜歡釣魚放鬆心情的爸爸們慶祝慶祝啊?
什麼?!你覺得你家哺乳類老爸不夠優?沒關係,趕緊邀他一起了解我的模範老爸──海馬,要他以此為目標,好好努力吧!(爸爸:喂∼別太過分啊,臭小子!)
「站」著游泳的魚?!
海馬,顧名思義就是海中的馬。咦?等等,這樣胡亂解釋豈不是跟「鹿茸是鹿耳朵裡面的毛」一樣太沒常識了嘛!我們的名字可是大有來頭呢!
其實,海馬屬於硬骨魚類,不同種之間體長範圍很廣,介於2~35公分之間,生活於海中,與其他魚種一樣都是用鰓呼吸,但身上的鱗片已經特化成環狀的堅硬骨板了,再加上我們的鰓、顎和嘴部是一體成形的圓管長柱狀,外觀很像馬匹的頭部;整體看來就像是套著鋼盔鎧甲的戰馬一樣,保護著身體各處,所以被稱為「海馬」。雖然外觀跟一般魚類的模樣有些差異,但更仔細一點觀察就會發現,海馬像極了「站」著游泳的魚呢!
海馬的構造與特色
英挺幽雅的紳士
不論男女老幼,大部分的海馬會仰著頭,雄赳赳氣昂昂的挺起身,尾端或許自然垂下、或許輕輕纏繞在珊瑚枝椏上;接著與大多硬骨魚類相同,海馬也靠著改變魚鰾中的含氧量來控制浮力,搭配上其他魚鰭的高頻率波浪式擺動(但其實對身體移動的效率並不高,因此總是給人家慢吞吞的感覺),讓自己能夠以直立姿態,緩慢而優雅的在海中上下前後游動。
而除了用鰓呼吸、用魚鰾控制浮力……等魚類特性外,剛剛提及能夠高頻率擺動的魚鰭,也是我們在外型上與一般魚類相同的地方;雖然不像鯊魚大哥的背鰭那樣嚇人、厚實,我們的背鰭卻也是在前後游動或上下升降時,不可缺乏的利器唷!
至於海馬最大的特色之一,應該就是尾部了,它獨一無二的構造與魚類常見的片狀尾鰭很不一樣,但也具有調控游動方向的功能。這靈活的「尾巴」特化成密集的骨板構造,相當修長有力,可以適時擺動,幫忙我們在海中游動、前進,也可以在我們休息時,用來纏繞珊瑚、抓住水草,當做防止水流衝擊的專屬船錨。
致命吸塵器
為了成為稱職的優雅名模,櫻桃小嘴當然是海馬必備的形象。我們向前延伸的吸管狀嘴巴開口很小,嘴巴裡並沒有牙齒,只在前方有精緻的嘴蓋,防止獵物逃脫;因此我們多是以吸食細小浮游生物的方式來進食。這與鬚鯨一類老大哥們大口吞進海水,吃入食物的方式不同;海馬的吸食比較像是人類肺臟吸入氣體的方式,但力道強度與精準性,堪稱海中的致命吸塵器,一旦鎖定目標,獵物必死無疑啊!
我們會選定某個食物充足的區域,好比撓腳類、甲殼類或是仔魚苗聚集的地方,先將尾端纏繞在附近的珊瑚枝椏或海草上,接著像是把槍口瞄準標靶那樣,將口器瞄準、鎖定獵物,在盡量不擾動水流的情況下緩緩靠近獵物,接著收縮下顎肌肉與調控舌骨的扭轉程度,讓口腔的體積擴張、造成負壓,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吸進獵物,關上嘴蓋,飽餐一頓,成功率高達95%。
可惜我們沒有胃,消化系統的功能不佳,必須隨時覓食來維持活動力,所以一天吃上好幾餐是常有的事;另外,由於海馬左右兩側的眼睛可以各自任意轉動,提高了利用程度,所以覓食時就可以一眼盯著獵物,一眼觀察周遭環境,小心暗地裡伺機而動的狩獵者襲擊,真的是實用又便利呢!
海中的帝寶豪宅
喜歡居住在溫暖海區的我們,大多在南緯45度至北緯45度一帶的溫帶和熱帶淺水區沿岸生活,這些淺水域的資源豐富且營養,有許多動物和植物,十分熱鬧。
由於海馬悠閒的游泳姿態與生存特性,我們多棲息於水流較為穩定,有各種能夠提供掩蔽、抓扶的植被,並且食物充足的地方。這些地區往往特別繽紛,五顏六色的珊瑚和水草、在岩礁間揮舞觸手的海葵,以及各式各樣穿梭其間的大小動物們,映著穿透海水的微微亮光,繽紛的樣貌與色彩,比起陸上造景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朝聖地,可別太羨慕我們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乍看之下我們分布的地理範圍很廣泛,但由於特殊的生存需求,以及對水質、環境、光照等因子的限制,大部分海馬品種都分布於大西洋西部和印度太平洋沿岸水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8.9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