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春夏交替時,總有一段時間特別潮濕,經常一連下好幾天的雨,鞋子及衣服老是濕答答的不會乾,上學時好麻煩喔!這就是「梅雨」,因為發生的時間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因此有了「梅雨」的稱號。
雖然有著「梅雨」這樣秀雅的名稱,但梅雨的雨勢通常都很大,下雨時間又長,常常造成像是山洪爆發、水災、山坡地坍方等等災害,是僅次於颱風的第二大災害性天氣現象。然而另一方面,梅雨卻是臺灣很重要的水資源,全年大約有19~35%的雨量集中在5、6月的梅雨期,不管是日常用水還是農業灌溉,都相當依賴梅雨。因此,梅雨可說是令人又愛又恨。
現在,我們先停止抱怨下雨,一起來看看梅雨是怎麼形成的吧!
你推我擠的冷暖空氣
我們在衛星雲圖上常常會看見一條長長的雲帶,這種長條的雲帶通常是因為南北溫度不同的氣團互相推擠所形成。北方是來自大陸的冷空氣,南方是來自海洋的暖空氣,這條雲帶會根據兩邊冷暖空氣的勢力移動,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例如冬天的時候,鋒面就會一直往南跑,形成我們在冬天時常見的冷鋒;如果暖空氣勢力比較強,鋒面則會往北移動,就形成暖鋒。如果兩邊勢均力敵,鋒面就會在原地滯留或南北來回移動,就稱為「滯留鋒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6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