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該何去何從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永續的,可是為何歷史證明這無關緊要?
到底什麼是永續?Gro Harlem Brundtland的定義是最常被引用的:永續的發展「是滿足我們目前這一代的需求,但又不損及後代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把我們所擁有的機會傳給下一代。這就引發一個問題:我們過去的生活不永續嗎?
事實上,人類留給後代的機會一直是有增無減,而且不只是富裕國家如此,開發中國家也是。過去幾百年,我們達到史上最富裕的境界。平均每人消耗的東西從1800到2000年增加了八倍;過去六十年,貧窮的下降是過去五百年之最,光是這十年,中國就將兩億人拉出貧窮的泥沼。二十五年前,開發中國家每兩人就有一人是窮人,現在已經變成每四人才有一人。雖然進步空間還很大,但開發中國家已經更富裕,實質人均所得從1950年至今已經增加了五倍。
不只是金錢方面如此,整個來說,這個世界的教育程度也更高。開發中國家的文盲,已經從1900年代的七成五,下降到如今的一成二。有越來越多人可以取得乾淨的飲用水和衛生設備,改善了健康和收入。根據聯合國統計,開發中國家營養不良的人口比例已經從1950年的五成降到現在的一成六。
有錢、受過教育之後,休閒時光就會變多。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每年的工作時數已經大幅減少:現在只有過去的一半。過去三十年左右,男性與女性的空閒時間都增加,因為工作負荷量和家事都減少。以全球來看,如今的壽命是69歲,但是在1960年是52歲,1900年是30歲。公共衛生進步以及科技上的創新,大幅延長了我們的壽命。
這些驚人進步的原因是:科技創新、為了追求更富有的未來而做的投資。雖然挑戰仍在,但未來似乎也前途光明。根據聯合國估計,在這個世紀,地球上的人類將會富裕十四倍,開發中國家的人更會富裕二十四倍。到了這個世紀末,我們的平均壽命將是85歲,幾乎每個人都能讀、能寫,也有食物、水、衛生設備可用。
經驗告訴我們,比較繁榮的國家比較有辦法對付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他們對天災比較有承受力,也比較有辦法投資於綠色城市和防洪等建設。別忘了,我們的創新已經解決了過去大多問題。永續生活代表了從歷史記取教訓,而歷史的一大教訓就是:留給子孫最佳的遺產就是讓他們夠繁榮、足以堅韌地對抗任何未知的挑戰。
【本文譯自《NEWSWEEK》JUN20/2011,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