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外擴張,美歐態度大不同
美國必須注意一下自己對中國的態度與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有何差異
歐洲是鋪上紅地毯,美國則是氣到眼紅。中國總理溫家寶本週的歐洲行,凸顯出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不同態度。陷入歐元區危機的歐洲領袖希望中國多買一些他們的公債,美國政治人物則是擔心中國握有太多美國公債。對歐洲政治人物來說,人民幣的幣值只是眾多憂慮之一罷了,有時他們會覺得美國人思慮有限。中國企業在歐洲廣受歡迎,在美國卻常受到猜疑。
歐洲之所以全心擁抱中國,主要是出於軟弱。歐元區週邊國家的代表們不斷飛到北京,尋找買主來購買他們的公債,阮囊羞澀的歐洲公司紛紛向中國企業打探,即使是歐洲比較強健的經濟體,政治氛圍也是促進中國來投資,而不是嚇阻。
這種立場將會帶來重大成效。中國目前為止對外直接投資一直鎖定在能源,以供其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所需。中國的投資大舉進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秘魯的銅礦到坦尚尼亞的農地、澳洲的煉鋁廠,無所不買。但是中國下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展開,將會以歐洲為重心。
要了解箇中原因,只要看看全球三大經濟強權便知道。中國想爬上開發的階梯,它欣欣向榮的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所以中國的企業希望取得西方品牌和行銷專業,中國以外銷為導向的企業想與終端消費者關係更緊密。
美國是很理所當然的取經對象,但是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緊張。自從美國國會與媒體的批評迫使中國國家海外石油公司放棄競標加州的Unocal公司之後,許多中國大企業就認為美國對他們的投資有敵意。
於是中國的資金轉進歐洲。儘管如此,歐洲選民並不像政治領袖那麼歡迎中國資金,民調顯示,他們對中國的投資抱持的負面觀感,跟美國人如出一轍。有三重憂慮在民間蔓延。第一,中國會奪走歐洲的技術與就業機會。沒錯,中國企業常常會買下歐洲公司,然後把歐洲人的訣竅用於中國(更糟的是用竊取的)。不過中國企業不僅想征服國內市場,也想拓展海外市場,所以他們必須在歐洲創造就業機會。第二,中國正在低價買進歐洲好貨,不過這一點尚無證據,其實中國比較可能是買貴了,因為儲蓄過多的國家和企業總是如此。第三,中國投資公共事業和手機業,會危及歐洲的安全。但是,這些投資會經過審查,沒有理由認為中國企業資格不符,也沒有理由採取更嚴格的審查,除非情況有變。
中國向外擴張肯定會招來警覺心,因為權力均勢會改變,而改變總會帶來風險。但是,機會大於危險,在歡迎中國這件事,歐洲是順著歷史浪潮走,美國則是奮力在對抗這股浪潮。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JUL02-08/2011,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